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時間:2022-11-22 10:31:05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得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轉變,以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本文結合互聯網+的內涵,分析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并就具體的轉變路徑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12年11月,互聯網+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并且迅速得到了普及,成為繼云平臺和大數據之后的又一個熱點,其不僅在信息產業,對于傳統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同樣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面對新的發展環境,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及時轉變,以適應時展的客觀要求。
1互聯網+概述
互聯網+的主要內涵,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結合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新的領域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態。互聯網+應該算是知識和技術創新背景下,互聯網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形態,是互聯網思維深入實踐的成果,其能夠對移動互聯網在信息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進行有效發揮,使得互聯網的創新技術成果能夠得到有效落實,推動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創新發展。在互聯網+的背后,代表的是互聯網與相關行業的鏈接,而且并非簡單的疊加,可以通過創設全新的業態,營造出一種1+1>2的效果,對于實體經濟生產力和創新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2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農業主要是將農業發展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轉型,這不僅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發展形勢的要求。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對于資源的依賴性較大,不僅效率底下,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農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層面,與發達國家高達70%-80%的科技貢獻率相比,我國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僅有27%-35%,想要在越發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就必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型、粗放型向技術型、集約型的轉變;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一直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強調的都是“優先發展城鎮”,使得農村地區成為了城鎮發展的犧牲品,城鄉經濟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最近幾年,雖然國家開始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城鄉二元差距,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了阻礙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從這個層面考慮,政府部門需要及時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改善,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2015年,互聯網+行動正式將農業納入其中,政府部門不僅高度重視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例如,在2015年2月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應該大力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商貿、金融、物流等企業參與到農業電商平臺的建設中,對農產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進行創新;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表明,應該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發展智慧氣象,提升對于農業生產的管控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具體來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3.1發展高效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追求高效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于農業功能的開發,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也可以對農業門類進行拓展,對農業分工進行細化,通過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引導和發展,可以發揮出土地資源的規模、集約優勢,對農產品的供給側結構進行優化,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的比較效益得到更好的凸顯。3.2發展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可以說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也是農業發展的一種主流趨勢,其不僅包括了精細化的智慧生產,還包括了數字化管理、網絡化經營以及精準化服務。在管理方面,基于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信息的高度整合,將其更好的展示在消費者面前,也可以利用云端網絡技術,實現對于農資信息以及農產品質量的實時監控,追本溯源,將信息及時反饋給經營方,為經營決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在經營方面,可以構建相應的農業電商平臺,大陸發展特色農產品的直銷模式,提供專業化的網絡營銷平臺,打開農產品銷售市場;在服務方面,通過互聯網+,可以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將傳統的家庭經營轉化為定制服務,使得農業可以從標準化產業化模式轉化為差異化服務模式,提升農業經濟的增值效益。3.3發展精細農業。從概念層面分析,精細農業是指在面對大田作物生產時,運用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技術以及空間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的精耕細作,通過相應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找出小田的差異,結合區別化的農作方式,促進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我國想要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精細農業,需要從發達國家汲取成功經驗,將GPS、GIS和RS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配合智能化農業機械以及決策支持系統,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4結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立足政策和技術的完善基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發展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在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出現貪功冒進的現象,保證基礎的牢固性,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徐傳增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農業局農經中心
- 上一篇:糧食高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 下一篇:網絡化農業經濟理論分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