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地域旱災影響工農業發展調研論文

時間:2022-04-27 03:44:00

導語:特定地域旱災影響工農業發展調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定地域旱災影響工農業發展調研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旱災情況及其規律;早災形成的原因分析;旱災的控制措施與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伊川歷史上就是一個早年災頻繁發生地區、氣候影響、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供需差額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平衡失調,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利設施少,抗災能力低下、加強現有工程管理,鞏固和改善現有灌溉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搞好水資源的調配和開發利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搞好“兩大水庫”建設,提高農田杭早能力、提高旱情測報和預報水平,建立、健全抗旱信息系統和服務組織、先進科技成果掛帥,加大宣傳發動力度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伊川縣地處像西丘陵山區,特定地域和氣候條件,造成了十年九早。本文對伊川縣的旱災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杭旱措施與控制時策。

關健詞:旱情;分析;減災;對策

伊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豫西丘陵山區,素有“一山二川七分嶺”之稱,轄3鎮11鄉,面積1243k耐,人口75萬人,地貌以丘陵區為主,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境內地形、地貌復雜,降雨受季風氣候影響,年際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特定的地域和氣候條件,造成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旱災最為突出,嚴重制約著伊川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一、旱災情況及其規律

伊川歷史上就是一個早年災頻繁發生地區。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873年至公元1946一2819年間,境內共發生旱災513次。其中連年干早,影響農業嚴重減產或絕收的大旱災160次。

1950一1993年,全縣平均每年早災受災面積為1.67萬h澎,成災面積1.20萬h時,受災率為71%。其中受災面積2.67萬h耐以上的有7a,平均6al次;受災面積1.80萬hmZ以上的有15a,平均每3al次。受災面積1.00萬h耐以上的有22a,平均每2al次。

伊川旱災有一定的規律,從近45a來早災發生情況看,除了在一年內出現大旱或特旱外,每隔6一10a出現1次連續2一3a的大旱災。且秋旱次數多于春旱,對糧食生產影響最大。除連續幾年早災外,建國以來有7a糧食大減產,其中因秋早造成糧食大減產的有6ao

二、早災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氣候影響。伊川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致使降雨呈現“雨量少、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懸殊,’3個特點。年平均降雨量600一goomm,且多集中在6一9月份。據統計7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別為元、12月份的17.9倍,年際間最大降雨量為最小值的2倍多。因而造成每年局部地區干旱,以及個別年份或連續幾年降雨偏少,形成旱災。

(二)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供需差額大。伊川縣地表、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億耐,與土地資源組合極不協調。占全縣總耕地面積10%的山區,擁有水資源為2.8億耐,占總耕地面積70%的山區,人均1640m3,公頃均2.28萬m3;而占總量的70%丘陵區,水資源量1.9億耐,人均430耐,公頃均僅有3750m3,且地高水低,開發利用困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經常處于干早缺水狀態。

(三)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平衡失調,涵養水源能力下降。伊川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山高坡陡,地面植被較差,加之歷史上的毀林開荒,扒坡種糧,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854k時,占全市面積的687%。目前已治理面積只有340k時,占流失總面積的42%。全市森林覆蓋率僅有24.3%。致使陸地表面對水分的再分配機能削弱,水源失去涵養,系統生態狀況惡化,從而導致了降水日趨減少,災害頻繁發生。

(四)水利設施少,抗災能力低下。由于伊川地形復雜,水利建設難度大,到現在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和旱保田面積較少,水利化程度僅有30%,70%的耕地是“望天收”。因而,一遇干旱,抗災能力低,形成小旱小災,大旱大災。

三、旱災的控制措施與對策

(一)加強現有工程管理,鞏固和改善現有灌溉工程,搞好挖潛配套,提高灌溉效益,擴大灌溉面積。首先,為充分利用全縣境內現有的9條萬畝(667hm勺灌區及陸渾灌區的各項灌溉工程和設施,抓好目前伊川縣已進人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規劃內的有利時機,進行更新改造,維修養護,確保效益充分發揮;其次,建立農民用水管理協會,加強用水管理.細化田間耕作措施,杜絕大水漫灌,提高水的利用率;第三,對水源可靠主體工程已建成的井站灌區,加快灌區節水灌溉工程配套步伐。同時對已具備水源條件的沿伊河小型灌區及中小型水庫灌區,積極爭取項目,及早動工修復原有老化失修工程,加快配套力度,盡快發揮效益。

(二)發展節水型農業。從引水、提水、輸水、配水等工程著手減少水量損失,大力推廣噴、滴灌和管道灌溉新技術,搞好渠道防滲、平整土地,提高田間灌溉工程配套程度和質量。同時配合科學的農業措施,研究推廣需水量較少的農作物種植模式。

(三)搞好水資源的調配和開發利用。首先,加強現有蓄水工程的管理,優化調度運用;其次,在兩嶺區利用現有溝壑興建一些中小型調蓄和引提一l二程,改變水量在空間、時間和水土資源上的分布,提高對天然徑流的控制能力;第三,在伊河支流的白降河沿岸,不易引河水自流灌溉,或自流灌溉保證率較低地區,發展淺井群和井渠雙配套灌溉,目前江左鄉的千井萬畝(667hm勺灌區已形成規模;在伊川東西部丘陵區,充分利用陸渾灌區總干渠東西干渠支斗農配套灌溉及宜深井地區搞好深井建設,開發深層地下水;丘陵地區利用渾灌區總干渠、東一干渠、伊河東部的葛寨、酒后、白沙等鄉鎮,在適宜的地方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總干渠東一干渠的老灌區節水改造及西干渠硬化、支斗渠配套工程。要通過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和地下水,將有限的水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關鍵的時刻,發揮最佳效益。

(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搞好“兩大水庫”建設,提高農田杭早能力。一是“綠色水庫”,即擴大林地種植面積,利用林木攔截徑流,涵養水分。據研究資料,林地與無林地比較可減少燕發量23%,提高蓄水量巧%一20%,一次可以蓄50mm以上降水,lhm琳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年約馴X心t。二是“黃色水庫”,又稱“土壤水庫”。即利用土壤的持水孔隙,將天然降水蓄于田中。

實驗表明:黃土持水孔隙達30%,在作物利用層的Zm深度內,lhmZ可蓄存7500一側X刃nlm水分。而且土地越平整,蓄水能力越大;土壤肥力越高保水能力越強。伊川縣地處黃土高原邊緣,荒山及坡地面積大,全縣有林地62.13h耐,占荒地總面積的40%;坡地30多萬公頃,為耕地面積的70%。這就為建設高效的“兩大水庫”提供了條件。目前全縣還有很大面積的荒山、荒坡地沒有治理,潛力很大。因此,應把治山治坡和退耕還林作為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來抓,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平整土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平衡,蓄水于山,蓄水于田,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斷增強農田抗御旱災的能力。

(五)提高旱情測報和預報水平,建立、健全抗旱信息系統和服務組織。一是劃分區域,設立觀測點,形成觀測網絡,定期測報墑情,指導抗旱工作。二是加強早災預測研究,盡快形成一套比較系統和定型的適合伊川地區情況的預報法,盡可能地把握早災發生的規律,及時采取防御性措施。三是改革抗旱經費使用辦法,采取“集中使用資金,形成固定資產;有償服務抗早,保本微利經營;實現自身發展,辦成服務實體”的原則,建立健全抗早服務組織,切實搞好服務。改單純的下撥抗早經費為購置抗早機具、設備,以鄉農業服務中心或縣水利局為依托,組成抗早服務隊,實行有償服務,滾動發展,逐步建成有機構,有人員、有設備、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服務公司,更好地為抗早減災服務。

(六)先進科技成果掛帥,加大宣傳發動力度,部門合作,多策并舉,共同作好抗旱保豐收。充分利用已有的先進科技成果,使減早災工作與科技發展緊密結合,在減災中充分發揮科技的威力;深人農村田間地頭,發動群眾,增強集體主義觀念,使“三分建,七分管,十分效益發擇全,’深人民心;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等多部門合作,發揮各種部門的優勢,共同應對干早的威脅;種子、農藥、機具多策并舉,在抗早中各顯神威,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研制出更先進的技術;集聚社會資金,加大抗早減災資金投入,共同來應對日益突出的早災危害,促使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