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
時間:2022-01-05 09:33:37
導語: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基層農業科研單位面臨的任務與要求
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屬我國的基層農業科研機構,位處農業生產第一線,立足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業生產情況,掌握區域社會條件,把握基層農業科研方向,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業科研。長年來,通過示范基地的多項試驗及大面積生產應用,對土地資源、氣候條件、技術裝備、勞動力狀況等農業生產要素作準定性、定量上的調查,并作為基層農業科研的依據和基礎,及時解決生產上的技術難題。宣傳政策、提供信息,解決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及科技入戶難等問題。目前,農業綜合試驗基地已作為基層農業科研單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展示平臺,以科技服務帶動、支撐著區域內農業的生產和發展。科研與服務并重是當前基層農業科研“兩條腿”走路的新格局。在我國農業生產分散式經營的歷史條件下,技術成果的應用要由千家萬戶來實現,目前現實的狀況是農業勞動者技術水平偏低和農業行業效益普遍較低。農業經營與勞動的分散性,反映了科技服務和科技入戶的必要性。科技服務不同于科學研究,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的緊迫性
基層農業科技服務是改革開放后,對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躋身農業生產第一線面臨發展區域內農業生產而提出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中的生產關系發生了一場新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一個以農民家庭經營為主體,以集體的部分統一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兩翼的嶄新的農業經營結構,在我國農村中展現出來。農業科學技術的接納者轉向了直接生產者。農業生產格局是分散經營的,科研與生產相脫節的現象日趨嚴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各項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相繼出臺,農業科技服務使科技入戶,農業專業化區域化生產煥發出了生機。基層農業科研單位打破了閉門造車搞科研的老框框,探索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務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表明,科技服務的內容要求經濟性實用性好,服務模式優,服務力度強,決定著基層農業科研在服務工作中成與敗。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在自主創新的推動下大幅提升,而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很低。現各區域農業科研單位,在總結科技服務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農業生產形勢下,制訂各項相應的管理措施與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強化科技服務力度。農業科技成果都蘊藏著巨大的效益,要求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能確切地把握,也要求對科技成果本身和區域農業生產條件有充分地認識,才能循序漸進地把科技成果的價值充分的表現出來。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是以農業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為前提的。在目前形勢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能有效地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被破壞等農業生產發展所面臨的問題。3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狀況現代農業勢必對科研、教育、應用等各方面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特別是加入WTO以后,農產品的生產從數量向質量方面轉變,農業的主攻方向從高產轉向高質高效,加速應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化生產規模,探求各區域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在農業科研領域,加強學科建設,強化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能力。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管理上集中現有人、財、物等各方現有資源,充分挖掘科研潛力,建立的科技創新平臺,是農業科研管理的重要舉措。學科建設以培養學科帶頭人為一大要務,引領農業科技向縱深發展。目前,由國家、省、地市三級農業科研體系組成的農業科研力量,在全國各省市建立了一批重點農業實驗室和農作物品種改良和繁育中心,形成了我國農業科研的主體力量。通過出國深造、學者互訪等多種形式的跨國科技交流,培養出一批外向型具有現代農業觀念的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科技應用方面,開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務模式研究,以科技下鄉、田頭講座、現場觀摩、示范推廣、視圖宣傳的方式,為農業生產服務,也造就一批應用型具有生產與科研多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現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研究生約1/10,本科生占1/2,大專生約占1/3,學歷結構較為改善,初、中、高級職稱三者比例較為均等。但,農業科技人才總的來說,仍欠缺。據資料表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業技術人員1人,而我國每萬畝耕地擁有5人,差別不小。據統計,現我國農業科研機構1169所,其中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647所,占總數的55.3%。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從業人員計3.26萬人,是全國農業科研人員總數9.56萬人的34.1%。解放后,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業科研的獲獎等級與數量上,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上,以及領辦興辦的大型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上,都取得巨大的成績,在各地方農業生產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我院是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從我院人才隊伍的發展變化推及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可謂“窺一斑而知全豹”。我院原名全稱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2012年增掛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始創于1958年5月,組建初期所內科技干部僅5人,至1966年科技干部編制擴充到14人,“”時期遭受重創,農業科技專業人員減少近一半左右,農業科研工作被極度破壞。“”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增員28人,且每年有計劃接納農業院校畢業生,至1988年年底,擁有專業人員67人,科研隊伍發展迅速。目前,全院在職人員91人,其中在職人員中研究員12人,副研究員20人。專業配備較為齊全,年齡結構趨于年青化。這樣人才隊伍狀況從全國基層科研機構應當是類同的,發展過程是整個國家形勢的縮影。農業科技服務是近年來基層農業科研機構提出來的,這類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仍有待嘗試和努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的實行,極大的鼓舞了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勞動積極性,結束了農業長期徘徊的局面,但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與農業科研相脫節,農業科學研究中存在“閉門造車”,農業生產上“科技入戶難”等現象。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以及各項科研管理的辦法措施出臺與實施,基層農業科研機構在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基礎上,大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呈現出農業科學研究與農業科技服務并重的新格局。科技進步靠人才,科技服務也需要人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的部門設置與專業分類,大多圍繞著動植物培育培養、繁殖、管理以及農產品加工貯運,選用人才也在這些專業范圍內。涉及到農業科技服務,則要求對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了解與掌握,知識范圍要擴展到農業經濟學、農業經營管理學、運籌學等內容。對介于農業生產與農業科研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應該是專業知識面較廣,實踐知識豐富的復合型人才。對這一類型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是目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刻意打造和追求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大致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統一認識,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要明確基層農業科研目前面臨的形勢,農業科技服務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基層農業科研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認識到搞好科技事業的關鍵是人才。(2)建立部門,營造農業科技服務氛圍。很好地解決“科技入戶難”,有力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求在學科建設中對陳舊的基層農業科研專業結構進行改造,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部門,從原專業隊伍里或招聘調用多方面人才組成團隊。及時搞清區域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了解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研究探索適合區域農業生產的科技服務模式。(3)改善條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每年度劃拔部門資金,改善工作與生活條件,調動人才隊伍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制訂各項措施與管理辦法,在農業科技服務中,強化科研與生產的鏈接,加強專門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體制與機制,激發科技服務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奮發有為的團隊精神。
4討論
基層農業科研機構,在科技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近三十年來,得到了迅猛發展,科研手段、試驗環境、辦公條件等硬件設施大為改善,農業科技人才在成長壯大。區域農業生產發展,大致劃分出農業生產,農業科研與農業教育。區域內農業科研與農業教育是緊緊圍繞著農業生產來展開的。農業教育是為農業科研與生產輸送人才的主要途徑。農業科學技術具有綜合性區城性強、研究周期長、涉及面廣等特點,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不同于農業教育過程中對基礎文化和專業理論教與學,也不同于農業生產里,在行政指令下生產指導工作中的任命提拔。基層農業科學研究是農業科學實驗的領地,要求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各類人才的培養與使用,都有著獨特的成長過程和方法。成熟是個過程,人才也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長期磨練才能提高及造就。目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為解決區域農業生產上“科技入戶難”和農業產業“低效益”的問題,對研究的新成果,打包整理,以經濟性和易操作性為原則,研究探索多種途徑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轉化工作在基層農業科研單位日益重要,我院已經成立專門部門,集結農業經濟、作物栽培等多方面人才,專業交叉揉合,著重培養“復合型”人才。從體制機制入手,加速人才培養進程與轉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環境條件,激勵出農業科技服務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摸索出這類人才培養與使用的規律來。這樣,我們的基層農業科研事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蔡金華.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服務模式探討[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32:88-91.
[2]白選杰.論農業科技成果進入產業方式[J].農業技術研究,1999,(2);25-28.
[3]鐘改榮.淺談農業科研單位人才管理創新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5,(24):62.
作者:蔡金華 王建華 楊 勇 陳 露 單位:江蘇鎮江市農科院
- 上一篇:畜禽養殖業投入品質量研究
- 下一篇:電子白板在農村英語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