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12-29 10:58:18
導語:農業科技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的研發主體有隴東學院、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慶陽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推廣主體有市級和各縣(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畜牧推廣中心、農業廣播學校、種養大戶或科技示范戶、農產品種子及飼料銷售人員;應用主體有農業企業和農戶。從農業科技項目的需求角度而言,農業企業和農戶是農業科技傳播中最主要的部分[2]。1.1大眾媒介傳播。大眾傳播媒介信息范圍廣、影響大、速度快,主要有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等。目前,慶陽市相關部門給大部分農村地區配發了“戶戶通”和用于接收本地頻道的天線,農戶可以收看中央CCTV頻道、農林科技頻道、地方頻道等多種視聽頻道。在廣播傳播方面,慶陽市廣播電視臺有一個農民專家互動節目,聘請本市專家在特定時間為收音機前的農民聽眾答疑解惑。報紙、雜志、書籍作為紙介傳媒,也是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路徑之一。目前,在慶陽市發行量最大的《隴東報》上,慶陽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了“致富橋”欄目,專門發表實用的農業技術信息。此外,慶陽市科技局還主辦了市級期刊《慶陽科技》,刊登與慶陽農業相關的文章,為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參考和指導。1.2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有親朋好友和鄰居之間互相交流傳播,“意見領袖”傳播,科技特派員、專家下鄉指導,組織科技培訓和科技活動周等方式。親朋好友和鄰居之間傳播是一種口頭傳播方式,農村中熟人、親人和鄰居之間通過閑聊傳播一些農業科技信息。在農村有經濟收入、表達能力強、人際關系好和技術水平較高“意見領袖”[3],他們具有一定的威信,農民比較信任,都愿意從他們那里獲取農業科技信息。這類人包括村里的領導、種植或養殖大戶,他們在經營中有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信息,所以“意見領袖”在農業科技傳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4]。為了農村科學技術能夠傳播和興起,為了推廣和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政府把一群配置到農村服務農業的科技人才稱為科技特派員[5]。科技特派員工作最早在福建南平實施,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功,2004年在全國開展試點。慶陽市在2003年已經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村經濟提升發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慶陽市及縣(區)級科技特派員主要被派往農業企業及規模種養大戶服務。早在2013—2014年期間,慶陽市選派科技特派員912人,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38個,選派法人科技特派員191個,創辦或領辦企業21個,組建合作經濟組織或專業協會74個,實施了科技開發項目207項,實現年利潤879萬元,推廣新技術173項,引進新品種330個;建立科技特派員培訓機構14個,多渠道、深層次培訓群眾17.6萬人(次),發放科普資料18.33萬份。目前,國家實施的“三區人才”項目給予技術人員更多的資金,極大地提高了技術人員到基層服務的積極性和效率。專家下鄉親自指導的農業科技傳播方式近2年在慶陽市較為普遍,在近幾年的精準扶貧中,慶陽市大部分扶貧單位都給精準扶貧點聘請了隴東學院的教授和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到農村去了解農民的生產方式,解答并糾正農作物生長、畜禽養殖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產品的優質高產。組織科技培訓是慶陽市很重要的農業科技傳播路徑,科技培訓具有面對面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形象直觀的特點,傳播效率高,農民的目的性強、積極性高。通過培訓能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素養,改變原來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慶陽市及縣(區)農牧局和農業廣播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多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可分為3種類型;一是請外地專家到慶陽市來培訓;二是為農民提供食、宿、住、行,請農民到山東等地進行養殖、種植方面的實地參觀培訓;三是請專家進行講座培訓后,再組織農民到高新農業企業參觀學習。這些培訓方式深受農戶喜愛,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掀起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熱潮,促使農民群眾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得到了提升。科技活動周是由慶陽市科技局牽頭,由研發部門和技術推廣部門配合,利用周末時間到縣(區)給農戶發放農業技術資料的一種農業技術傳播方式,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在現場為農戶解答、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1.3新興媒介傳播。新興媒介包括互聯網和手機。互聯網具有電視機、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等聲像優勢,信息更新快、儲存量大。雖然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的農民很難利用計算機查找農業科技信息,但是農民子女普遍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方法,會幫助父母查詢相關知識,有些農民還在網上購買瓜菜種子、家禽的育雛苗等。手機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農業科技傳播的功能。手機攜帶方便,能隨時接收信息,還可以安裝使用廣泛的微信軟件,一些接受新事物快的農民使用微信,關注一些專業技術人員的微信和國內一些知名的農業企業的微信,能及時了解他們的先進的農業技術和信息。慶陽市移動通信公司會定期通過短信方式給農村的移動用戶免費發送一些農業科技信息。
2存在的問題
2.1傳播媒介農業科技信息少。電視作為農村最大的信息傳播渠道,內容基本是美容、旅游、汽車、電視劇和電影,農民看電視只是為了消遣時光。近些年,廣播逐漸被電視和網絡所取代。電視、廣播存在農業科技信息內容少、質量欠佳、播放張郁萍等: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時間短等問題;紙介傳媒方面也存在農村農業科技報紙與雜志少、農業科技版面更少的問題。2.2推廣部門職能不清、保障不足、機制不活。慶陽市的農業科技推廣主體中,縣級推廣單位為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鄉鎮各級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是市、縣(區)農牧局領導下的事業單位,有些地方把農業技術人員當作黨政干部使用,技術人員從事行政工作較多,導致科技傳播力量不足。農技人員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積極性不高、不重視,存在論資排輩、有了“鐵飯碗”干不干事都一樣的想法。也有部分鄉鎮農技人員進行經營創收,很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農業科技傳播工作。同時,農業科技傳播存在經費不足、工作條件差、待遇低等問題,難以推行競聘上崗、績效考核、按績取酬等措施。此外,缺少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和獎懲并舉的激勵機制,農技人員的推廣行為和效果缺乏有效監督,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調動和發揮。2.3推廣隊伍專業素質不高。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隊伍部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基層技術人員的專業結構不合理,知識單一、陳舊,先進的專業技能培訓不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無法有效指導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同時,因為農業工作環境較差、待遇低、領導不重視等原因,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農業技術人員往往被企業高薪挖走,或向管理崗位轉移,年輕人又因為知識積累不夠、惰性較大,而且不愿深入到農村、農民、田間地頭中去,因而無法了解、掌握農民所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也就不會積極主動學習農戶所需要的農業科學技術及先進的農業發展理念。2.4農業科技成果脫離生產實踐。當前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在選擇課題時,最先考慮的不是面向市場和農村經濟建設,不考慮是否適合農民的生產實踐,而是考慮是否符合政府的需要,選題與農業生產和農民需求脫節。在科研項目的審批環節上,沒有嚴密、科學的技術和經濟論證,產生了很多“職稱研究”和“政績研究”的農業科技項目,這些國內先進甚至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在發表幾篇文章、獲得成果鑒定、申報科技獎勵后就被束之高閣;也有部分農業科技項目符合市場要求,但研發主體缺少向應用轉化的主觀意識、條件和積極性,而且大部分研發單位不具備市場推廣的相關知識和管理能力[6]。同時研發部門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誤區,將自己定義為純粹的研發主體,認為推廣工作是推廣部門的事情,不宜過多在推廣上花時間和經費。另外,科技人員的考核機制上重科研、輕推廣,無激勵機制推廣成果,使科技人員不愿在推廣上投入過多精力。2.5農戶積極性不高。農業科技的應用主體是農業科技傳播中目的性最強的部分,但目前在慶陽市的農業科技傳播活動中,由于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慢,對自己多年種養經驗的自信、不相信技術人員的能力,對科學技術的不了解或不愿在農業科技學習上投入時間等原因,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
3建議
3.1加強大眾傳媒對農民和農業科技傳播的重視。農民是農業科技傳播的終端接收者,也是農業科技傳播的服務對象,農業科技傳播應該重視農民,但地方媒體去農村調查采訪不夠,對農民的生活和需要了解不深,電視、廣播、報紙和期刊上多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應制作讓農民親自參與其中、發表“三農”問題建議的節目,讓政府、研發部門和推廣部門經常聽到農民的心聲,分析農民所處的境況,這樣才有利于農業科技的傳播。慶陽是農業城市,本地電視、廣播節目和報紙應重視農業信息的傳播,增加農業信息傳播的欄目;對農業頻道和欄目的工作人員適當獎勵,激勵其制作優質的節目,延長農業科技節目的播放時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辦一些農業技術、信息方面的報紙,免費給農民配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開通手機微信,及時發表最新農業信息和政策法規,讓農民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受到農業科技信息。3.2激發農業科技傳播隊伍的活力。根據生產需求調整農業推廣隊伍的知識結構,使之符合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業科技傳播人員必須牢固地掌握技術知識以解決農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得相關知識,如果技術人員提出不切實際或錯誤的建議,他們將失去農民的信任,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今后將無法順利開展。由于農民需要的農業技術呈現多樣性,因而要求農業科技傳播人員能掌握并運用適合當地特點的各類作物科學管理技術、各種畜禽養殖技術等,加強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在職教育和培訓,在基層要努力培養農業“全能型專家”[7];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考核評比制度,激發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工作地位和經濟待遇,吸引真正有專業特長且愿意從事農業科技傳播工作的人才加入。3.3完善農業科研管理體制。科技部門在農業科研項目立項時,應征求農業科研人員、農業科技專家以及涉農部門管理人員的意見。同時,應深入到農村、農民中間,了解基層生產的實際情況和生產的需求。在進行項目審批時,進行科學的論證;在項目驗收時,把項目的增產增效情況、農民是否滿意與應用效果作為驗收標準。3.4重視農業科研的實用性。目前慶陽市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水平較低,所以農業科研人員要重視生產實踐。在進行科研立項前應評估其實際操作性和可行性,論證此項研究將來能否應用到田間地頭、能否為農民帶來實惠、能否得到農民的好評。如果研究成果不能轉化到生產實踐中去,就沒有太多的研究價值。3.5探索更多形式的農業科技傳播活動。當前,慶陽市農業科技傳播工作還應以政府提供無償服務為主,同時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提供免費培訓、講座和農技資料及市場行情等信息,在購買生產資料時享受優惠的價格等;鼓勵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傳播模式,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中,形成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8];改變課堂灌輸的培訓方式,結合農時季節和農民需求,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現場培訓,“手把手”示范指導,讓受訓農民親手操作,學以致用;以研討會形式交流心得、典型示范帶動、參觀、啟發、引導等農民樂于參加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需求。3.6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傳播的力度。政府出資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良種種質資源或畜禽示范場,帶動農民到產業園區中工作學習,并為農戶提供優良種子和種畜。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工作要在農村開展,工作環境比較艱苦,政府可適當提高農業科技傳播人員的待遇,增加獎金和提成,多給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學習和深造進修的機會;同時提高農業科研專家、從事農業科技傳播的大眾媒體工作者的待遇,促進其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積極性。3.7激發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目前,部分農民對接受農業科技的積極性不高,應積極給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宣講產業現狀、市場前景、經濟效益等最新發展趨勢,激發其對農業科技需求的熱情;樹立依靠先進技術方法致富的典型,展示成功范例,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對應用農業新技術的農民給予鼓勵補助,如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飼料補貼等,鼓勵農民接受新技術,提高農民接受農業科技信息的積極性。3.8培訓形式多樣化。目前,很多技術培訓都是以室內授課為主,缺乏實踐培訓,近幾年慶陽環縣推出的“3+4”即“3d理論培訓+4d現場實踐”培訓方式效果比較好,前來培訓的老百姓反應很好、收獲很多。建議未來在培訓形式上豐富培訓方式,讓前來接受培訓的農戶和技術人員獲得較好的培訓效果。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不能組織集體培訓,有的地方通過“釘釘”或者“快手”等平臺進行培訓,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海剛.河北省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科技傳播現狀的研究與思考[D].保定:河北大學,2007.
[2]蔣建科,譚英,陳宏.論傳播對農業科技推廣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5,5(3):9-14.
[3]劉玲.農村農業科技傳播路徑及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成都市郊區十個村的調查[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4]劉小燕.從創新擴散理論看《農學報》中農學知識及農業科技的推廣[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12(4):573-575.
[5]歐陽靜.科技特派員工程:農業科技傳播的創新模式[J].科普研究,2006(2):19-25.
[6]陳卓,陳明.我國農業科技傳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3):26-27.
[7]胡祖吉.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傳播問題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8(1):117-119.
[8]閆芝莉.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探討[D].保定:河北大學,2013.
作者:張郁萍 馬嘯 張萬彤 竇曉利 梁萬鵬 徐振飛 單位:1.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2.慶陽市農民實用技術職業培訓學校 3.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人民政府 4.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
- 上一篇: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
- 下一篇: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思考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