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分析
時間:2022-11-17 10:11:35
導語: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農業,是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新興階段。由于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各種“生態問題”,其根本內涵是農業模式生產經營的現代化,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物質裝備現代化、資源環境優良化和經營管理現代化等4方面的內容。國家高效農業生態園區的設立和建設正是這一發展過程的需要,農業科技革命、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的示范窗口,通過試驗示范、產品展示、科技培訓及成果轉化,實現輻射擴散效應,帶動同區所在地的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我國已經改革開放30多年,工業化、城鎮化加速了中國農業與農村進入了快速轉型期。國務院歷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提高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的內容,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十二五時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1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
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業科技園區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國內開始興起。在加快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生產、農業新技術推廣與示范、探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和路徑,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成效顯著。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受到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企業的極力重視,出現了模式各異、類型多樣、迅速跟進的發展良好態勢。獲得成績的同時,設施重復建設、功能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結構相同、帶動能力差、運行機制與管理組織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以上諸多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就是我國在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方面還沒有實現可依循的方法、可靠的建設模式和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早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過程中,盲目地模仿國外的或者其他地區的園區規劃方案,沒有根據本地的實際區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導致一些問題頻頻出現。加上農業科技園區又不同于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園區有著自身功能多樣性、生產的易變性、建設主體的多元性、市場變化的波動性等特征。農業科技園區的開發與規劃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產業、土地、農民和國家政策等多個因素,涉及推動區域農業結構的調整、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等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園區在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斷復雜化。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吉林省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項目,以此來判定園區5~10年的發展方向,為農業科技園區健康發展確定思路,必須做好園區的功能布局的規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者統一,是政府、企業、學術界必須面對的一項研究課題。
2農業科技園區布局發展
在研究農業科技園區功能布局時,基于前人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結合經濟地理學和城市規劃的相關理論,對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進行不斷探索,以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園區的基本功能與布局,旨在為豐富和拓展關于農業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充實和完善經濟地理學和區域規劃的理論知識。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業科技園區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新型產業組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區域之間差距很大,農業科技園區的基礎條件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是“放之四海皆標準”,必須根據實地情況,對不同產業園區發展的總體思路、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進行重新探索,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用于指導實踐。其次,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政策、土地流轉、人口就業、功能布局、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筆者以農業科技園區的功能與布局為主線,系統地分析了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基本情況和功能布局,對于公主嶺地區優化產業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園區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分析農業科技園區時,最先提出農業應該集約化生產的學者是德國經濟學約翰·杜能(J·H·vonThünen,1783~1850),在他的著作《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里系統地闡述了農業區位論的思想,依據德國市場和農業的關系,探索出因地價差異從而引起的農業分布現象,形成了著名的農業區位論。農業科技園區的產生是源于工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20世紀70年代末,在市場經濟促進下,形成一種新型的組織管理模式———科技園區。美國學者埃弗雷特·M·羅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是科技園區建設領域的開拓者,建立了一套評價科技園區指標體系,二位學者對美國“硅谷”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世界第一個科技園區建立的基本條件。在他們的著作《科學園里的技術》一書中,重點論述了運營管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后期的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布魯諾和狄波基(1982)在探析科技園區影響因素時,指出園區選址時應加大考慮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原料、政策的選購市場、生產工人、信息平臺等要素。國外關于農業科技園區的主要發展類型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以推廣先進技術為主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通常被稱為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這種模式在以色列和日本被得到推廣。另一種為假日農場(HolidayFarm),是將鄉村觀光活動與農業生產活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觀光農園。第三種是近年來歐美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起來的農業試驗站,主要目的加快現代化技術進行有效研究和推廣,旨在為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產業孵化、示范等活動。歐洲關于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與布局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RachelHill(2002)、StephenLyman、GeraldMcGwinJR,etal(1999)關于農業科技園區的景觀布局、政策保證措施進行了系統地研究。R.K.Skaggs(2005)對園區的旅游功能和基礎設施規劃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系統的總結。Anne-MetteHjalager(2004)、DerekHallet.al(2004)重點對園區的環境控制調控、品種研發和技術創新等一系列內容進行系統的闡述和分析。美國和日本等相關學者也對農業科技園區的保障政策、與企業合作模式、融資模式和農民組織化程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3農業科技園區類型發展模式
在20世紀80年代農業科技園區作為新的研究對象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經過30年的發展,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農業科技園區的高度重視,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國內專家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農業科技園區進行重點研究。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里,以“農業科技園區”為關鍵詞,一共檢索出相關文獻1105篇,說明農業科技園區的研究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科技園區的內涵與評價,農業科技園區的功能布局,農業科技園區運行機制方面的研究。人地關系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于區域地理學的全部領域。從字面上理解,其一人地關系里的“地”專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其二人地關系中“人”指人類社會和個體的“人”兩個方面。而人類本身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通過利用自然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資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氣、土地,將資源和能源轉換為人類社會生存的必需品,成為生產者;另一方面,人類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消費掉以后,不斷向自然界返還廢棄物,最終又轉換為能量,所以人又是消費者。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類本身為了生存與發展,一直與地理環境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人類勞動來實現。在現實中,人類在進行生產過程中,人類除了要處理自然地理環境的過程外,上升到更高層次,還要處理人和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這樣才引起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城市化本意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化的過程,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學家辜勝阻提出了城鎮化這一概念。筆者認為城鎮化是城市化的遞減層次,如果按著發展階段來說,往往每個城市都是由小城鎮發展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鎮化、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經階段。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提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與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主旋律。2011年,我國城鎮化已經達到了51.27%,城鎮化水平達到50%時,城市化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中,一定要踐行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是一個發展經濟學中的新概念,而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的城鎮化,包含著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的城鎮化,主要是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改變以往專門注重城鎮化的數量規模增長向注重質量與內涵型城鎮化方向轉化。
4農業科技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1)新型城鎮化的人文理念是堅持“以人為本”。核心思想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障每個人城鄉之間自由遷徙的權利,在遷往市區以后,能夠有基本的住房,同市民一樣享受到基本的教育、醫療、社保等,這是從人權角度去考慮的城鎮化,改變過去“要地不要人”的發展理念。(2)新型城市化的生態理念是“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核心理念是“當代人一定留給下一代人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的資源”。誠然,農業科技園區是人類創造的巨大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建立科技農業園區,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更加安全的餐桌食品。第二個目的就是建設好農業科技園區,將土地資源合理布局與規劃,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第三是農業科技園區這一巨大人工制造生態系統,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各種自然資源,必須在合理的限度之內,不能超出這一限度,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3)新型城鎮化的經濟理念是“提高生產效率”。集約利用各種資源,進而增加經濟效率是城市化經濟理念的核心內容。工業化進程下的城市化是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程,對我國有著很深地啟示。在實行工業化下的城鎮化是需要集中各種資本、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以產業集群或者工廠等形式來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如美國硅谷和北京中關村,都是新型工業化促進下的城鎮化,即成立科技園區,由科技園區帶動經濟實力不斷發展壯大,園區內可以集中各種優勢資源,最后形成產業化、商品化和國際化。科技園區在促進技術創新、孵化和誕生新企業、教育示范下游企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農業科技園區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經營,傳統的農業經營是單一的農業發展,經不起各種風險的考驗。而農業科技園區是集各種風險投資、高新技術和高端人才的新產業,相比傳統農業可以做好前期規劃,將資金、原料、農產品的品質達到最優化,可以承擔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任,將傳統的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波特對10個先進國家工業化現狀進行考察時發現,產業集群是進行工業化下的一種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國家都有明顯的各種產業進群現象。產業集群以理解為地理臨近性和產生關聯性,在特定的區域內有一種組合與競爭關系,地理上相對集中,大多數農產品已由嚴重短缺向相對過剩轉變。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堅持科技興農,切實加強農業科技產業化,促進了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在國內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間的對立持續被激發,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情況下,生態環境品質越來越不能達到人們的要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型的產業集群,集農業生產、觀光、研發多個功能于一體,在核心區布局著多個研發總部,在縱向上形成產業組合,組建多個產業鏈條,有利于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產品精深加工功能、創新功能、觀展功能、經濟功能和示范功能等等,讓園區內的各種原料被得到充分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非常非常大。伴隨著人們環保思想的持續提高,急切需要提升環境監測業務的品質和水準,讓其可以為環境整治和環境保護決議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撐。經過完善環境監測業務,能夠成功的確保監測數據的及時性、精準性、合理性和成效性,達到對生態環境的合理修護,為國內經濟及社會的持續性發展建立穩固的根基。
參考文獻:
〔1〕曾希柏,胡清秀.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22(03):55-59.
〔2〕盧鳳君,孫世民.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組織體系建設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2,20(02):19-22.
〔3〕劉長運.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02):74-79.
〔4〕宋濤.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借鑒[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03):88-96.
〔5〕朱海清,李崇光.農業科技園區產業集群優勢效應分析及策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25(03):190-193.
〔6〕王歐.中國農業科技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3(04):25-28.
〔7〕于平福.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評價體系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4,35(04):342-345.
〔8〕潘啟龍,劉合光.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01):5-11.
作者:楊震 單位:赤峰學院 資源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背景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 下一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及建議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