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單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4 06:38:00
導語:糧食作物單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沃野千里的陜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古稱關中,關中地區是中華民族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秦漢時期這里早已是聞名全國的富庶發達的糧食主產區。那么,秦漢時期關中地區主要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有多高?相當今制畝產多少?二千年來,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增加速度的快慢。諸多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二千年來農業的發展有一宏觀的縱向認識,并有助于我們窺探其中若干理論性問題。
秦漢時期的畝產量
史料關于秦及兩漢農作物產量的記載較多,我們擇其高者作為研究對比的參照系。《史記·河渠書》載:秦修鄭國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漢武帝時河東守番系上書言:“穿渠引汾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是說引汾河水澆灌晉西南農田,每畝可產糧四、五石。其后莊熊羆亦上奏曰:“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史記·貨殖列傳》有“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之說,將擁有成千畝畝鐘之田作為富甲一方的標志之一。以上所引,均極力強調水利的實惠重要,所言畝鐘產量是秦漢時期的最高產量。
但研究秦漢畝產涉及古今衡量和畝制演變,不可不察。
言及西漢畝制學者有大小畝之說(1),認為漢武帝時期大小畝并行,但又明確指出洛水以西,即今西北和西南地區推行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的大畝制。本文所要研判的對象恰好在關中地區,故就畝制而言,這一地區無論秦代還是漢代,畝的大小是一致的,這是前提之一。至于當時單產,在古文獻中因持論者所論述的主旨不同,有極力言少者,如晁錯說:“百畝之收不過百石”(2)。《淮南子·主術訓》也說:“中田之獲,率歲之收,不過畝四石”,中等田的最高產量在四石以下。歷史發展了二千年,我們以古之最高產量即畝鐘之田的產量與當代的平均產量作比較研究似乎比較公道。比較的作物有粟(又稱禾,即今之小米)稻、麥、豆等。
計算古代糧作產量方法有二,一是純以古文獻所提供的容量和重量關系來推算;二是以當今某種作物單位體積的重量結合文獻中的相關作物的單產容量來折算。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前者因文獻所提供的容量和重量換算數據不十分準確,而易產生誤差;后者因古今同一作物千粒重的差異,也有小小誤差,千粒重的不同是由作物的品種和水肥及作務的好壞形成的。本文用兩種方法研究推算,然后綜合考察分析力求找到較能反映客觀實際的數據。
《睡虎地秦墓竹簡》載:“粟一石六斗大半斗,舂為糲米一石”(3)。《說文》段注:“糲,粟重一為十六斗大半斗,舂為米一斛曰糲。”(4)竹簡整理小組認為恰與“簡文相合”。這也被張家山漢墓竹簡所證實:“程禾程曰:禾黍一石為粟十六斗泰(大)米斗,舂之為糲米一石”(5)。以上的“石”皆為衡石,而非容量。又秦簡云:“稻禾一石為粟廿斗,舂為米十斗”,“叔、答、麻十五斗為一石”此處的二個“石”,同樣是衡石即重量單位。秦簡整理小組的銓釋有誤(6)。這同樣從漢簡中可以得到證明:“王程曰:稻禾一石為粟廿斗,舂之為米十斗……。程曰:麥、菽、答、麻十五斗一石”(7)。并且可以證明,秦簡“叔”前脫一“麥”字。這樣,我們便知道,在秦漢時期,16斗粟(即禾)、廿斗稻、十五斗的麥、菽、答、麻,它們的重量都是一石,即當時的120斤。這是我們計算秦漢畝產的重要依據之一。
古人談論農業產量多以石、斛、鐘為單位。多數學者認為秦漢時期石與斛等容,鐘的容量有六斛四斗與十石兩說,分歧相當大,迄今無定論(8)。本文兩說并采,分別以之計算出兩個產量,再比較研究哪種容量接近實際。
秦漢畝制為240方步,每步6尺,每尺23.1厘米,據之可知當時1畝合今0.692市畝(1公畝=100平方米=0.15市畝;0.231×6×240÷100×0.15=0.692市畝)。由此可求得當時最高產量(每畝1鐘)及合今制每市畝的產量。
表1各種農作物每斗重量*單位:斤
作物名
秦漢制重量
(250克/斤)
折合今制
(500克/斤)
文獻依據
禾(谷)
7.2
3.6
粟重一石為十六斗大米斗(《說文·禾部》)禾黍一石為粟十六斗泰米斗(《張家山漢簡·算數書》)
麥
8
4
麥、菽、荅、麻十五斗一石》。(《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第260頁。)
菽(大豆)
8
4
荅(小豆)
8
4
稻
6
3
稻禾一石為粟廿斗(《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第260頁。
*(丘光明先生將秦1斤厘定為253克,西漢1斤定為250克,見丘光明等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第171頁和241頁,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版。本文為方便起見,將秦漢每斤均作250克計算,差別不大。)
于是從每斗作物的重量就可推算出鐘畝之田的產量。每鐘分別以10石和6石4斗計算。
表2鐘畝之田的產量(1)單位:斤
作物名
畝鐘產量(1)
10石/鐘
折今畝產量
畝鐘產量(2)
6.4石//鐘
折今畝產量
禾
360
520
230
332
麥
400
578
256
370
菽
400
578
256
370
荅
400
578
256
370
稻
300
433
192
277
毫無疑問,視每鐘為10石,推演出來的產量折算成今天市畝產量,其數字高得驚人,以小麥為例,已遠遠超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中地區主要產量縣的大田均產,這在古代各種條件的制約下是不可能達到的。相對來說以每鐘為6.4石所得數據比較接近實際,但仍高出五六十年代不少,只有稻的產量接近實際比較可信。若將“畝鐘產量(2)”中的石視為小石,每石為大石的十分之六,所得數據較為可信(即產量均乘以0.6,所得數目)。但關于大小石的爭論十分激烈,有無大小石;何種情況下用大小石,有說原糧用大石,凈糧用小石,亦有反對者,至今莫衷一是。另外,秦代并無大小石存在,所以仍不得達詁。可以認為古文獻中的產量是被文人極度夸張的說法,或者古人所言粟重與容量的折算比例過于粗疏,并不能準確反映實際。考慮到作物千粒重古今變化不大(總的趨勢今重于古),可試用作物比重來求得秦漢時期的豐產田最高產量。經實測,現在小麥每升重約800克,則2000毫升重約3.2斤,而2000毫升恰好等于秦漢時1斗的容量(9)。
下表,小麥每石重量取31.84斤,谷子每石27斤(10)。此處“石”為秦漢容量,每石20000毫升,每鐘取6.4石。稻子仍依古文獻所述計算。
表3鐘畝之田的產量單位:斤
作物名
每石重量
畝鐘產量
折今市畝產量
折算依據
禾
27
172.8
249.7
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上)》第243頁。
麥
31.84
203.8
294.5
《考古》,1963年第1期第62頁,西安市文管會:《西安三橋鎮高窯村出土的西漢銅器群》。
稻
192
277.5
《張家山漢墓竹簡》第260頁。
對上表需要說明的是,學者曾以小麥實測上林銅器18件容量和重量關系,31.84斤/石系18件銅器測量的平均值(11);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而依古文獻所折算的禾與麥每斗(2000毫升)的重量分別是3.6斤和4斤,顯然偏高,分別高出實測數據33%和25%,這就使得以之為依據所得的表2中的禾與麥的產量高得令人難以相信,只有稻子每斗3斤的重量接近實際,它每斗的重量小于小麥的3.2斤大于谷子的2.7斤,大致可信。需要指出的是農作物的比重隨著品種的改良和耕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緩慢地增加著,以今天的作物比重所推算的古代產量,其數據會微微偏高,但因其誤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二、秦漢產量與現代農業的比較
綜合分析表3各種農作物的產量,可以看出較表2有大幅度的下降。各種作物的產量較之“鐘畝產量(1)”基本下降了50%;較“鐘畝產量(2)”也有較大幅度降低,其中禾的單產只及畝鐘(6.4石/鐘)的75%,小麥單產為畝鐘產量的79.6%。即便如此,將其與建國前后的關中主要產糧縣的全縣均產相比較仍是很高的很了不起的產量,甚至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個別年份相比仍可得出同樣的結論。下表數據是從新編主要產量縣縣志中摘錄整理的,為了緊湊也限于篇幅個別數字所在年份有提前或推后一年的情況,但數據是準確無誤的。
關中糧食主產縣歷年均產表⑿
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出,關中主要產糧縣建國前1948年—1949年的小麥、谷子畝產量比起二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高產田低得多
①小麥,一般均產為百余斤,高者一百七八十斤,最低的興平縣只有120斤,只及秦漢畝鐘產量294.5斤的40.7%,其差距之大令人驚嘆!如若再細察解放前各縣極端最低產量,其差距就更令人吃驚,華縣1939年種植小麥24.3萬畝,平均畝產只有可憐的34.7斤;渭南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種植小麥50.60萬畝,平均畝產88斤。”這和古代高產樣板田的近300斤產量相比有天壤之別,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是摘自官方權威志書的準確數字無庸置疑,是古人夸張了,還是后人倒退了,還是另有原因很令人深思,歷史發展了二千年怎么還會出現這樣低的產量。
②谷子,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其地位已遠遠不及古代重要,因其產量低,加之人民食糧結構的習慣性改變,種植面積已大大低于小麥。不過產量也是偏低的,建國前的1949年戶縣谷子均產是146.2斤,1950年至1975年的25年間,最高274.8斤(1972年),最低107.5斤(1968年),其中有八年達200斤以上;1976年—1983年間最高320.1斤(1978年),1983年為158.1斤,僅比1949年增加8.14%。長安縣的谷子產量只有少數年份畝產超過200斤。渭南縣,幾十年間谷子產量徘徊百余斤至二百余斤,最高產的1972年達到238斤。其他縣無谷子產量精確統計數字。從以上三縣的產量看只有戶縣有兩個年份的產量超過古代的畝鐘谷子產量。
③水稻,惟有水稻例外,在建國前后的產量已高于秦漢高產田產量。這是因水稻必須生長在水田,終生不缺水,否則即死。其他作物常種在旱地,而缺水是導致低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戶縣(1949年)為每畝338.9斤;長安縣在1949年和1950年的畝產量均為346斤。戶縣在1983年達到542.7斤,1978年創660斤好收成;長安縣1950年上500斤,最高產的1971年697.4斤。這已是秦漢水稻畝鐘產量的2.5倍多。
④豆類作物的比較研究較為困難。秦漢時期豆子有菽荅之分,菽是大豆,荅是小豆。這兩個品種雖存在至今,但人們在統計產量時已不加區分,加之現代豆類種植很少大面積單一種植,豆類栽培多采用間作套種方式,統計產量時有一定誤差。參照表2,以每種6.4石計算,秦漢時期大、小豆產量已達256斤/畝,折合今畝則高達370斤/畝。若考慮古文獻豆類作物的容量與重量的比例關系不夠準確,其比重應略大于水稻與小麥相仿佛的因素,另行折算,其畝產也相當今畝的300斤上下,也高得出奇。三原縣最高產年份(1956年)超過200斤,其余年份均甚低,1981年均產僅43.4斤。渭南縣1956年種植10.32萬畝,畝產164斤,系該縣建國后最高產量;而1959年的7.5萬畝,畝產只有75斤。稍加研判,便可斷定秦漢時期豆類大面積產量難達每畝一鐘的產量。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由于作物品種、水肥、栽培技術、田間管理諸方面的長足進步,加之體制改革激發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空前的發展,糧食產量迅速提高。如興平縣1989年全縣數十萬畝小麥畝產達到驚人的599斤。除了表4所反映的各縣80年代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的情況外,各縣都有一些鄉(公社)村(大隊)創造了非常振奮人心的高產紀錄。例如渭南縣(今渭南市臨渭區)1982年全縣六、七十萬畝小麥平均畝產498.9斤,其中雙王、辛市等6個公社,畝產600斤以上;地處山嶺地區的三官廟生產隊205畝小麥,畝均775斤;辛市大隊第7生產隊197畝小麥畝產達927斤。大荔縣“1989年有1950畝糧食畝產超雙千,其中小麥平均畝產818.8斤。小塊田地上畝產超千斤的產量,近年在各縣也屢有出現。這都遠遠超過古代畝鐘的產量,某些社隊的產量則是古代的二、三倍之多。
2004年陜西省夏糧喜獲大豐收,創歷史最高紀錄。據各地統計局、農業局、農調隊及專家的調查測算,夏糧全省播種面積1955萬畝,畝均235.7公斤。去年發生特大水災的華陰、華縣畝產250-350公斤的田塊達80%,華縣辛莊鄉王里度村上百畝麥田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岐山縣40余萬畝小麥平均畝產368.6公斤(13)。關中是陜西省夏糧的主產高產區,夏糧絕大部分是小麥。也就是說經過五十多年不懈地努力不僅關中地區乃至全省夏糧均產也遠遠超過古人追求憧憬的畝鐘產量,把古人的理想變為加倍的現實。廣義地說這也是歷經二千年幾十代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刻苦鉆研才取得的巨大成就,從秦漢時期歷代農民不僅艱辛地耕耘勞作,而且有無數的志士仁人不斷地改進耕作技術,改善生產工具總結栽培經驗。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歷時二千年奮斗,農業糧食產量終于取得大幅度增長,成就來之不易,絕非虛言。面對經過漫長歲月取得的成績使人難免幾多惆悵幾多沉悶,農業生產的發展如此緩慢如此艱難。透過這二千年的沉重,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迪,從中能總結出什么理性的認識呢?
三、比較與思考
以上概括地論述了二千年來關中地區糧食畝產發展的艱難步伐,當我們的視覺和思維跳出煩瑣的推算枯燥的數據和單調的表格,進行縱向宏觀的理性思考時,我們會得到許多迪發和教益。
秦漢時期能否畝產一鐘。解放前后關中糧食產量很低,只達到畝鐘產量的一半。其后,經過多年努力奮斗,伴隨著新品種的不斷推廣、優質化肥的施用、水利條件的改善、適度的密植、機械化耕作的普及和科學管理措施的配合,到六十年代一些縣的小麥等作物產量接近畝鐘(294.5斤)的水平,直到七十年代大多數縣的小麥才超過畝鐘產量,這是一條曲折漫長而又十分艱辛的歷程。大荔縣1975年的小麥畝產322.5斤超畝鐘,但1978年又降至235.3斤,低于畝鐘,就有力地證明要穩定地達到畝鐘產量何等不易。該縣1959—1978年,糧食在“20年間畝產平均僅201.5斤”。到了八十年代,關中各主要產糧縣的單產才穩定到畝鐘產量之上。本世紀特別是去年和今年,陜西全省的夏季糧食單產都超過了畝鐘之量,這是在2000萬畝上下的大面積農田上取得的輝煌成就。由此推測,二千年前的秦漢時期要在幾十萬畝大的農田上獲得畝鐘產量是不可能的。《史記·河渠書》說鄭國渠修成后可使四萬頃農田“收皆畝一鐘。”莊熊羆上奏說若真能穿洛灌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可令畝十石。皆不可信,這都是言者為強調水利對糧食增產的重要性而夸大的籠統說法,或者可視為畝鐘之產是當時人們憧憬的產量,萬頃折今畝制近70萬畝,四萬頃更高達270余萬畝,在這么大面積的農田上要得到平均畝產小麥近300斤(水稻則為277.5斤、谷子則為249.7斤),在當時各種條件制約下是絕對不可能的,風調雨順的年份在小面積田塊上或許能實現這一理想。相對而言,漢武帝時河東守番系所言,用汾水改良并澆灌河東五千頃棄地度可得糧二百萬石的說法較近實際,即每畝產四、五石,折合今制每畝收糧200斤上下,似較可信(14)。但還必須強調這仍必須在好年份才有可能實現,古人抵抗風霜雨雪、干旱、病蟲害的能力是極差的。
(二)產量增長緩慢曲折的根本原因。幾千年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自然氣候對農業收成影響極大,拋開政治因素不談,影響農業增產的客觀因素還有很多,曾總結出要解決好八大要素才能獲得豐收,即著名的八字方針:土、肥、水、種、密、保、管、工。這雖極有見地但還不夠,應再加上一個“候”,即氣候及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巨大影響。而氣候等由自然規律支配,人類無能為力,姑且不論。我們說古人無法在大畝積農田上獲取畝鐘產量,還可從以下分析得到側證。假若他們耕種的是有良好水利條件的肥田沃土,但在種、密、保、管、工等方面的落后仍阻礙其奪取畝鐘產量。古代無良種繁育培養技術,種子多靠自然選擇,根本無法同建國后以現代科技手段培育的在關中地區推廣的數以百計的新品種相比。今年陜西省在小面積(76.9畝)土地上試種的新品種“西雜一號”獲得平均畝產523公斤,最高產田塊達646.5公斤的驚人產量,有力證明了科學育種對增產的極端重要性(15)。再肥沃的農田也要施肥追肥,傳統農家肥雖環保且肥力持久,但不及化學肥料肥效高而快。另外,現代農民已掌握了古人不可能知曉的按土質及作物生長特點有針對性的配方使肥,施肥做到“對癥下藥”,極大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植物保護方面,今天能針對各種病蟲害噴灑農藥,有效減低病害對產量的影響,而古人只能用土法防治或人工捕捉,事倍功半。現代許多管理技術和方式也是秦漢時期不可能出現的。秦漢剛出現鐵工具不久,這種鐵木合制的工具一直使用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落后的生產工具不僅效率低,而且降低了耕作質量,難以促進作物增產,例如老式木鐵合制的犁耕地的深度遠不及拖拉機。下種量是否合適也是嚴重影響產量的因素之一,這就是八字方針的“密”,所謂密是合理密植之意,偏少偏多都達不到豐產目的。這方面秦簡中有具體資料可供研究,無妨多說幾句,睡虎地秦簡云“種:稻、麻畝用二斗大斗;禾、麥一斗;黍、荅畝大半斗;叔(菽)畝半斗。利田疇,其有不盡此數者,可毆(也)”(16)。這個下種量是極偏低的,折成今畝制,每畝下種量為:稻、麻11.6斤,黍、荅3.9斤,叔2.9斤,禾(谷)5.2斤。小麥的下種量若以表1文獻所言8斤/斗計算,折今畝制為5.8斤/畝;以表3實測每斗約3.2斤計算,當今畝下種4.6斤。小麥的播種量、基本苗數量、成穗數量三者成正比例關系,適度的播種量是取得豐收的關鍵因素之一。4.6斤/畝的下種量,每畝基本苗充其量五六萬株,成穗量最大12萬株,無論怎樣優秀的品種,這樣的下種量都難獲得畝鐘產量,估計最好收成為100多斤。秦代人還認為好的田地播種量還可再低:“利田疇,其不盡此數者可殹(也)”。把下種量和麥苗量成穗量三者之間的關系顛倒了,只懂得良田出苗率高可以節省籽種,而不知良田水肥條件好可以適度密植以增加苗數和穗數,從而提高單產。西漢武帝末年,趙過發明了可用于條播的犁耬,其推廣普及尚需數十年。在此之前的二三百年間,播種多用撒播或穴播,禾苗分布不均勻,無株距行距可言,無法充分利用土地,也是當時稀植低產的原因。這種稀植習慣竟然延續了二千年,直至建國前后,關中各縣小麥下種量大多為10斤上下,于是苗數10萬株上下,成穗20萬株左右,產量200斤上下便成很自然的事了,這在臨潼縣、華縣、周至縣、大荔縣等縣志中有具體反映。合理密植后,一般在20斤上下,有些品種更多些,這樣成穗量可達35萬株,好年景時畝產400—500斤便成現實。綜上可見,導致農業發展極其緩慢的最根本原因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緩慢。落后的手工業作坊造不出先進的生產工具,科技水平的低下也不可能有農藥、化肥問世,認識的滯后不可能出現科學的作務管理,甚至能辦到的事拖延幾千年而沒去辦,例如合理密植本是輕而易舉之事,但認識上的誤差致使稀植延續了二千年。一言一蔽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如何看待解放前的“倒退”。表4顯示的1949年前各縣糧食產量的低下是驚人的,有些年份個別縣的小麥產量跌破百斤大關,只有可憐的幾十斤。應該承認,二千年來農業是在極其緩慢艱難地發展著,有時甚至有曲折反復。成百年的社會動蕩,幾十年的戰爭、匪患、吏治腐敗和間或發生的災害,使解放前夕的中國農業已到崩滯邊緣,關中地區糧食產量急劇下降便不可避免。細究,最主要最直接的罪魁禍首是缺水。關中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量不夠充沛,季節性變率大,時空分布不均勻,水一直是制約作物產量的主要瓶頸。自古這里很重視興修水利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到了民國時期,關中原有的古代水利設施絕大多數已廢毀,楊虎城、李儀祉等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或未竣工或因各種原因難以發揮效益,而徒具虛名,各縣絕大多數農田退化成旱田。1949年華縣有耕地46.69萬畝,其中僅有可灌農田1.21萬畝;1942年渭南縣142.59萬畝耕地中也只有水澆地1.37萬畝,幅員更大的大荔縣,1949年耕地面積為182.09萬畝,水地僅有4萬畝。各縣水田分別占全部耕地的2.6%、0.96%、2.2%。如此,若再加上天災人禍,糧食畝產一般百余斤甚至更低就難以避免了。不過,這是短期的反常現象。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大興水利,產量逐步提高,到五十年代末已有社隊產量超過了古人理想的畝鐘產量,到八十年代后,各縣均產一般年份都可超過畝鐘之產,這是中國歷史上農業發展的一個飛躍時期。既使如此,農業仍幾乎完全受制于自然,1959年至1962年三年大旱時期,各種農作物大幅減產即是力證。枯水季節灌區各社隊社員為爭水而爭吵甚至械斗的事時有發生,七十年代初逐步開采地下水澆灌農田,各地用電力機械抽深井之水抗旱,才算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用水問題,作物產量基本有了保證,這也是我們反證秦漢時期在面積為幾十萬畝的土地上難以獲取畝鐘產量的依據之一。同時也說明古人要取得畝產四五石的收成,也必須有社會穩定、氣候適宜、作務得當等條件作保證。
結語
我們無權苛求和輕視我們的祖先,客觀、公正、平靜地看等古代的農業生產狀況,應承認秦漢時期人民在農業生產方面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他們基本了解了作物栽培方面知識,知道了水利的極其重要性,懂得引水淤壓鹽堿地;在施肥、防蟲、田間管理諸方面都較前代有很大進步,這只要瀏覽有關專門史著作便一目了然。在那樣落后艱苦的環境下,我們的祖先仍可創造出畝產200斤上下的好收成,而且堅持不懈地向理想的畝鐘產量努力奮斗,是值得后人欽佩的。但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太多,諸如自然環境、水利條件、土地質量、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等,更不用說動亂戰爭等等,所以二千年來,農業的發展十分緩慢,有時甚至倒退。僅以作物產量增長而言,二千年似乎徘徊在一個水平上,充其量增長不足50%。除去社會的政治的原因外,以上其他制約因素從總體說是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緩慢所致。另外,可以看到農業產量的大幅度增長還須直接依賴機械制造、電力、化工諸產業的發展,現代農業還和基因遺傳等工程的的發展進步關系日益密切。這一切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飛躍。近20年來,由于具備了上述條件,加上廣大農民努力拼搏,我們便在短短20年間取得作物產量成倍甚至成三倍的增加的驕人成就,20年的發展進步大大超過以往二千多年。這主要是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帶來的。
[參考文獻]
(1)(10)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上)》[M],第237頁、第243頁。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
(2)《漢書·食貨志》[M]。中華書局(縮印本),1997年。
(3)(6)(1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第44頁、第45頁注(1),第43頁。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第331頁、3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5)(7)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第260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
(8)《左傳·昭公三年[M]》:“釜十則鐘”杜預注曰:“(鐘)六斛四斗”。《資治通鑒》[M]卷一·周紀一,胡三省注“六斛四斗為一鐘”,第一冊第20頁。中華書局,1956年6月。王利器主編《史記注譯》[M]也采用六斛四斗說,第1021頁注eq\o\ac(○,12)12、第2727頁注eq\o\ac(○,30)30,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辭海》[M]第1916頁同,上海辭書出版社,縮印本·1990年12月版。林甘泉等持一鐘十石說,見《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上)》[M],第243頁,版次等同①。
(9)天石:《西漢度量衡略說》[J],《文物》1975年第12期第82頁。
(11)西安市文管會:《西安三橋鎮高窯村出土的西漢銅器群》[J]、《考古》,1963年第2期第62頁。31.84斤/石,系筆者以18件銅器今日容重與銘刻所記容量的相關數據求得平均值。原文表格在“容量的石斗折合今日小麥斤數”一欄中有6處微小的誤差,若以糾正后的數據計算則應是32.03斤/石。好在誤差甚小,故暫從之。
(12)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啟動新的地方志編纂工程,陜西的縣市志均由所在縣市成立專門的縣(市)編纂委員會組織編著,90年代各縣志作為陜西地方志叢書陸續出版。關中糧食主產縣縣志均列有專門論述糧食生產的章節,請參考。因出版時間不一,出版社各自不同,表中所涉及的10縣縣志出版時間及機構從略,以免冗雜,以下有關各縣材料,均出自各縣縣志,同樣不一一注明。
(13)(15)分別參見《陜西日報》[N],2004年6月12日:《我省夏糧喜獲豐收》;2004年5月22日:《二華災區小麥豐收在望》;2004年7月7日:《小麥增產:岐山農民人均增收200多元》;2004年8月15日:《小麥新品種“西雜一號”畝產突破五百公斤》。
(14)依表3折算,小麥四、五石分別相當今畝產184斤—230斤;谷子為156斤—195斤;水稻為173—217斤。
- 上一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探討論文
- 下一篇:混凝土裂縫產生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