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研究
時間:2022-10-08 08:58:59
導語: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承德市基于山水城市理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并達到新水平,分析承德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的制約因素,結合現狀提出建議對策,以期將承德建設成為具有獨特地域文化內涵、風貌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園林城市。
關鍵詞:山水城市;承德;生態文明;城市景觀
山水城市理念是具有人文意識的城市發展模式,要求城市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才能體現出山水城市的意境。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既要改善生態環境,又要兼顧人文歷史傳承,突出城市特有的地域特色和風貌。黨的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承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承德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自我加壓、調高標尺,持續鞏固放大生態優勢,努力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承德市于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成為宜居、宜游的山水園林城市。
一、承德市基本概況
(一)地理位置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全境地理坐標北緯40°12′~42°37′,東經115°54′~119°15′。行政區域面積39549平方公里,占省內總面積的21.19%。耕地面積553.46萬畝,轄8縣3區,總人口380.2萬。西南與南分別和北京、天津接壤,背靠蒙遼,是連接冀遼蒙的重要交通樞紐,省內毗鄰秦皇島、唐山、張家口,交通便利。
(二)歷史文化
承德史稱“熱河”,是清代夏宮所在地,是清帝為安撫、團結邊疆少數民族而興建的塞外政治中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命名為“承德”。據考古發現,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承德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承載著豐富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積淀深厚,至今仍保留著相當的契丹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的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承德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擁有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多項桂冠,先后被評為十大休閑特色城市、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二、承德生態城市建設概況
2018年承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林地面積3417萬畝,占全省的36.7%,森林覆蓋率57.67%。境內有灤河、潮河、遼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產水量37.6億m³,堅守“水清”底線,多舉并措,新增蓄水15億m³,水資源調控率達40%以上,年向京津供水22億m³,水資源環境位居河北省第一,有效保障了京津的飲水安全。承德大力推進一系列重大生態項目,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3個,新造林綠化63.79萬畝,發展經濟林28.3萬畝,草原生態治理48萬畝,與30年前相比,壩上沙化面積已經大幅減少36.8%,現已建成華北最綠的地方,被贊譽為“華北綠肺”。建設生態文明首次在黨的十七大提出,承德市在河北省內11個地級市中率先提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承德深入貫徹落實,強化頂層設計,樹立生態優先理念,堅守“四條底線”,陸續出臺了《承德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關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定》等50多項重大改革措施。生態文明在報告中被提升為“千年大計”,承德把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繼續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
三、承德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中的現狀分析
(一)山水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承德在特定時間里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合理利用、保護山水資源的意識不強,從自然資源中開發各種山水資源。例如采礦造成區域環境的空氣污染,工業污水違規排放,造成河流污染超標、打破了河流的生態系統平衡,同時使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市民飲用水存在嚴重的隱患。在城市建設中相關部門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大面積的水體上,忽略了小面積的水域,在城市景觀中沒有合理的利用小面積水域美化環境的視覺效果,更主要的是輕視了其改善小氣候、調蓄儲蓄的功能。
(二)城市用地資源緊張
承德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山體水體環境,但平地資源稀缺直接導致建設用地不足,從而制約著城市的整體發展,39549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域擁有383萬人口,使得人均土地量極少,迫使城市逐漸向南發展,開山建樓、鑿山開路的現象比較常見,造成城市綠地數量明顯不足。例如市區內擁堵現象呈上升趨勢,新華路、南營子大街、石洞子溝路等地段越來越擁擠,桃李街、廣仁大街、環城南路、鳳凰山大橋等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異常擁堵。
(三)城市景觀的設計水平和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近年來園林行業飛速發展,大量人員涌入園林隊伍,導致設計團隊和建設隊伍設計水平參差不齊。表現在有的景觀設計團隊對承德的歷史沿革、文化背景,發展方向等知之甚少,設計團隊文化積累不足等因素,設計師常常把目光僅局限在給定設計范圍內,沒有或很少在意其設計任務與區域內的戰略發展的關系及作用,很少從域內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計時強調時尚與新潮,忽略了該設計區域的景觀應服務于全域內整體發展戰略這一基本原則,對地域文化沒有進行很好的深入挖掘和整理,設計的作品外觀華麗,內涵不足,忽略了城市景觀對地域文化的引入。
(四)前期城市規劃失誤致使承德市中心城區在
功能和城市景觀上出現人為缺憾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建筑群不僅僅是在園林藝術的經典之作,而且在清代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政治作用和軍事作用。在上世紀末期,承德市在避暑山莊附近修建了德匯大廈、熱河大廈、居住小區等一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筑,使避暑山莊的東、南方向陷入“混凝土叢林”的包圍之中,嚴重影響到避暑山莊景觀,使承德市老城區內本應充滿濃郁北方少數民族風情城市景觀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受到強大沖擊,整體的城市景觀出現不和諧音符(見圖1)。究其原因,應該是當時的行政決策者和城市規劃部門對城市發展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沒有充分認識到打造“大避暑山莊”城市景觀對承德發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出現了規劃和決策上的失誤。這種決策失誤一旦實施,造成的結果則很難修正。
(五)部分行政部門監管存在盲區
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相關部門對一些新建的項目在景觀方面疏于整體規劃、管理和監控,這種現象重點反映在房地產業和民營企業附屬綠地景觀領域。建筑風格和景觀完全以開發商個人的喜好為標準,許多地方的居住小區、娛樂場所熱衷追求歐式建筑和西方園林景觀,完全忽視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背景,導致城市內洋房林立,山寨版的異域景觀充斥其中,嚴重破壞了地域文化城市景觀的整體性。例如,承德市鳳凰御景小區的水景觀設計了西方古典雕塑,形式上與周邊的環境不融合,內容上與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毫不相關。
四、承德市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的建議
(一)在城市規劃中,引入并強化“生態文明城市
景觀”的理念當前的城市規劃,往往過多的重視了城市結構、產業布局、產業規模,人口規模等“硬實力”指標,對城市生態、城市景觀文化內涵等“軟實力”指標重視不足。具體體現在城市規劃及其子項目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對城市景觀的規劃深度不到位,沒有對城市景觀的文化內涵做全面科學的挖掘、梳理和規劃;有時雖有規劃,但在建設過程中,隨著決策層人員的更替,對一些規劃的內容的重視程度、執行力度和表現形式上有較大的隨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生產、輕環境”的現象,未能達到生產產值與環境保護、景觀建設雙贏的目標。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引起重視:
1.保護生態,體現城市景觀的山水特色
地形是城市的骨架,不同的地形賦予了城市景觀特有的結構特征和景觀構圖,使得景觀空間結構因此變得豐富多彩。承德市四周環山,平地資源稀缺,但起伏的自然地形,更容易使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很好地結合,形成豐富多彩的立體景觀,組織園林空間也更加便捷和多樣。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承德山水資源、在城市綠地中打造富有承德特色的綠地植物群落景觀,更好地反映承德的自然風貌,充分發揮生態效益。承德礦石資源比較豐富,繼續加大礦山整治修復力度,力求完成復墾披綠,維持生態平衡。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將水體的形式、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城市建設發展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水體景觀。
2.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城市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們使用時的各方面需求,搭建多種平臺,讓景觀與人互動,傳統與現代交流。人性化的設計,能讓人更好地融入到景觀里,人們身處其中,親身體驗,在充滿地域文化氛圍內熏陶,更好地讓地域文化走進人們內心。經濟技術生產力的發展和地域文化城市景觀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到人們社會活動的方式與深度,提高了人們對所處環境的質量需求,也提高了人們改造環境的能力與水平;建設充滿地域文化氣息的環境條件,又能有效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
(二)立足承德特色,總體規劃承德生態文明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是一個相對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承德市地域文化的內涵又千頭萬緒、包羅萬象,要想把所有的地域文化全部在城市景觀中表現出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繁雜的地域文化理出頭緒,使地域文化與景觀建設有機融合,形成一個特色鮮明、既簡明扼要,又相對完整的地域文化景觀體系,是目前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建議在總體上把握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要把承德市的地域文化梳理歸納為若干分支,結合其所屬地的具體情況,按其脈絡關系,重組為內容不同的相對獨立版塊,在不同的分區內分別表達。每個版塊要主次分明、有重點、有陪襯。版塊各自完整獨立,版塊之間彼此聯系,互為補充。例如,避暑山莊及外八廟以清代皇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為景觀主題,平泉市以契丹(遼)文化為景觀主題,隆化縣以烈士陵園為龍頭打造紅色文化景觀,圍場縣突出以木蘭秋狝為引領打造滿、蒙民族文化景觀等,使承德各縣區的城市景觀版塊互相配合、互相強化,同時又各有側重、相對完整。
(三)提高相關部門的行政職能
近年來承德在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此基礎上建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總體規劃上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和專業技術措施,對本區域內的文化進行挖掘和梳理,將提煉出來的地域文化內涵,以現代的美學觀念,融入到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中,給承德的城市景觀注入靈魂和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強化實施規章制度的監管職能,實行“綠色證章準入制度”,不僅在綠地數量上、更要在綠地質量上發揮行政部門宏觀調控和檢查監督的作用。
(四)城市景觀建設實現“全局一盤棋”
在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框架下,對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整改。利用舊城改造的契機,盡可能增加綠地面積,重視“垂直綠化”,對舊城區建筑的屋頂、墻面進行改造,結合舊城區特點和發展歷程,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城市綠地景觀,從而改善舊城區的環境質量,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強化地域文化的文脈延續觀念,對一些有內涵的建筑、街道、設施等景觀元素,進行適當的保留與修繕,因為這是地域文化文脈延續的載體與實物見證,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則難以復得;對于建設的新城區,要把景觀建設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正確處理好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傳統與時尚的關系、歷史與現代的關系,將地域文化城市景觀和時代風貌緊密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形象,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邁入“以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建設,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的正確發展模式;對于新開發的居住區,應在城市規劃的框架下,從建筑形式、景觀風格上提出要求;對于機關、單位、廠礦等附屬綠地的景觀風格,要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服從全市整體景觀效果。
(五)注重將地域文化內涵融入到生態文明城市
景觀建設中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是人類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的精華。建議集中組織、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資源,分學科、分領域研究梳理地域文化資源,編制科學的綠地系統規劃,例如聘請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挖掘、梳理承德市的歷史沿革、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意識形態,提煉出具有承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礎上研究地域文化與景觀結合的途徑,將地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藝術地再現于城市景觀中,使之重新融入人們生活,喚醒市民對以往的記憶,加強市民及游客的歸屬感,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帶動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合作,市民全員參與。以政府的頂層設計為先決,健全的法規體系為依據,充足的資金保障為后盾。樹立全民保護生態的意識,基于山水城市理念,體現承德市濃厚的人文歷史底蘊,豐富山水審美情趣,突出地域特色,提高城市景觀品位,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衣潔星.解析山水城市意象生成機制與要素[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0.
承德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www.chengde.gov.cn/zhxw/2018-02/12/content_96152.htm.
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B-F%E5%BE%B7/372735?fr=Aladdin.
趙鵬宇.承德市生態城市建設[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承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EB/OL].cd.hebei.com.cn/system/2018/01/15/018592201.shtml.
作者:袁麗偉 李佳琦 劉洋 劉樹杰 單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應用與創新探索
- 下一篇:醫院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