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時間:2022-03-08 08:51:36

導語: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農業經濟直接影響著國家經濟,提高農業經濟水平,不但可以保障農民的物質生活,還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較多問題,甚至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此,應結合農業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可行的優化對策,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前言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農民的經濟收入不斷提升,農業經營模式也逐漸面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對此,各農業部門應加大農業經濟的管理力度,在人力與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提高農業經濟水平的前提下,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及資源要素類型概述

農業經濟管理主要指的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活動,通過計劃、組織、控制、協調等流程,達到預期工作目標的過程。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任務在于全面協調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其擁有更高水平的生活,呈現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也隨之變化,但整體運行規律不變,且在結合基本經濟原理的前提下,形成了不同時代更具針對性的管理體系。資源要素類型1.資本要素。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中的資本要素屬于激活其他各資源要素的先決條件,工作人員應將資本要素當做流動因素,在結合流動性、增值性、價值性的基礎上,理清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有效連接政府、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戶等主體,優化投資比例。農業經濟中的投資成本效益較低,對資本要素的吸引力有限,農業經濟管理中的資本要素處于緊缺狀態。2.人才要素。農業經濟管理中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人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人才資源更傾向于流向城市地區,甚至不愿意前往資源相對緊缺、配套設施并不完善的農村地區。隨著新農村建設力度的增加,農村配套設施得到不斷完善,環境水平得到提升,群眾文化素質也明顯改善,對人才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增強,這些均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豐富的人才資源。3.人口要素。人口密集的區域,社會資源越集中,人口與經濟發展相互干涉。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下,應更多關注人口要素,實現經濟與人口密度的平衡。新農村發展背景下,人口要素依然屬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因素,可以優化資源投入,實現資源轉移。為了更好的考慮人口要素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便應合理平衡政府與市場、人才與服務以及技術與制度之間的關系。4.法治要素。作為法治社會,法治理念滲透至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農業經濟管理也不例外,應將法治要素作為基本的約束規則。當前農村法治觀念較為淡薄,農業經濟管理中若缺乏法治要素,則會導致農民群眾自主經營能力較差,參與農業經濟管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較低,以致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經濟管理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首先可以提高農業經濟市場化水平,以往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時大多依靠自身經驗,隨意性與盲目性嚴重,農產品很容易發生滯銷問題,農業經濟發展質量隨之降低。對此,應通過農業經濟管理,為小農戶與大市場搭建溝通平臺,明確市場對農產品的精準需求,通過導向作用提高農業經濟市場化水準。相關技術人員應準確分析農產品市場銷售環境與需求信息,指導農戶明確經營方向與經營目標,提高自身經濟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其次可以提升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水平,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質量,應加大管理力度,深入改革創新,優化生產經營模式。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加大調研力度,在明確地區資源優勢的前提下,融合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除此之外,還應培育新型的農業經濟經營主體,為農村引入更多專業管理人才,以加快農業經濟產業發展速度。最后可以提高農民專業化水平,現代農業對農民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部分農村農業生產觀念較為落后,自身技術水平較低,無法提高生產效率。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對策

健全經濟管理機制以往農業經濟管理采用二元制度模式,弊端較為明顯。隨著農業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往的管理機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建設要求。因此,相關部門應結合新農村建設現狀,制定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整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新農村建設環境要求,制定可行的經濟管理戰略,根據農業集群發展成效,動態調整經濟政策,形成穩定有序的農業經濟管理局面。同時,還應建立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管理方針政策,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建立新型現代化管理體系,以更好的適應當前的農業經濟現狀,在解決農業發展矛盾的前提下,保障農民利益,使每個農村均可以得到合理訴求。除此之外,政府機構還應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發展農產品特色品牌,找準定位,形成自我競爭優勢。完善基礎農業設施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相關政府部門應提供更多資金,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為農業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保障與前提。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高質量修建農村公路,為了全面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環境,相關部門應加大公路建設力度,設定合理的設計與維修方案,明確質量標準,為農村為外界交流搭建設施渠道。建設公路網時應明確公路等級,完善骨架,形成區域公路網絡,打動85%以上的村通公路,并硬化路面。同時,還應完善能源利用設施,架設供電網絡、通信網絡,實現農村電網的全面改造,且還應結合水利建設,開發水能資源,確保水、電、氣、通信達標。除此之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遵循缺啥補啥原則,比如在干旱區域修建水利工程,加快配套飲水工程設施;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等。期間還應重點扶持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項,根據建設實際與成效確定資金扶持力度。組建專業人才隊伍人才隊伍屬于農業經濟管理的核心要素,因此,應充分重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一方面,應加大內部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掌握更多專業的農業經濟管理知識與技能,發揮職能作用。前期招聘人員時應設定嚴格的門檻,全方位考核工作人員的道德品質與工作能力,精準選拔人才。工作期間,也應不定期開展技術考核工作,并引導其掌握最新的國家政策與農業經濟法規,了解世界農業的發展形勢,由思想上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應提高工作人員薪酬待遇,制定可行的獎懲機制。為了更好的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應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才薪資待遇,不但根據職業標準發放薪水,還應給予額外的經濟補貼,提供教育、醫療方面的便利條件,優化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前往農村工作。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首先應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農業區域結構,發展當地特色經濟。比如山東濱州屬于沿海城市,應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農業,實現創匯農業,且還應對接城市與農村,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等,優化生態農業與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其次應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做好批發市場建設工作,確保農民可以大批量的銷售農產品,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同時,還應多渠道建設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與分析,幫助農民合理經營。再次應建立農產品產銷信息系統,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合理采集、分析、發布農產品產銷信息,農業生產與流通部門提供農產品信息服務支持,以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最后應拓寬資金渠道,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設置各方面的配套資金,并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確保農村金融機構農業投入工作的良性循環。提高科技發展水平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還應有效發展科學技術。各地方政府機構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標準化農田設施,引入先進設備,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業機械操作水平。農業科研部門也應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加快農業科技的研發工作,并圍繞關鍵領域,促進轉化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首先是發展設施農業,引入智能化溫室設施,并在鹽堿地、污染嚴重的區域推廣無土栽培技術,研發講解棚膜技術與多動能的作業機具。其次是發展精準農業,在田間肥力、墑情、雜草、苗情、病蟲害監測等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加大對節水灌溉技術、配方施肥等農業投入品的研發工作,嚴格控制農業立體污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再次是發展循環農業,引入生產有機肥、沼氣等技術,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與農作物秸稈,并引入畜禽-沼氣-農作物的循環農業模式,實現種植養殖的資源化處理。最后應發展服務農業,構建農機、農資、水利等服務組織,統治病蟲害,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較多問題,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此,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新農村的實際建設情況,在遵循經濟管理基本規則的前提下,優化創新發展模式,調整運行流程,以整體提高農業經濟水準,為新時代的三農事業提供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王秀珍.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甘肅農業,2021(12):28-29.

[2]王寶梅.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財經界,2021(12):7-8.

[3]王怡亮.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1):15-16.

作者:楊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