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與防制

時間:2022-09-07 04:07:40

導語:奶牛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與防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奶牛養殖生態環境保護與防制

多年來,通過畜牧業集約化生產的發展,為滿足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貢獻,生產營養、衛生安全的食品,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加強環境治理與保護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以無污染、無殘留、優質、營養為特色的綠色食品己成為人們消費的時尚。

而畜牧業作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與人類健康和環境質量息息相關,發展生態畜牧業,生產綠色畜產品已成為公認的畜牧業發展客觀要求和趨勢。也是促進我國畜牧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青海各級政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發展畜牧業大力傾斜,實施了整村推進、集約化畜牧業養殖等諸多項目,己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養殖格局,促使了農村養殖業,特別是奶牛養殖小區的快速發展,為滿足市場肉、蛋、奶的供求,發展農村畜牧業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規?;?、集約化養殖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奶牛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人畜健康、自然環境及畜牧業生產造成的污染危害日漸顯現出來,并已成為阻礙農村養牛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通過各種調控措施,減低奶牛規?;?、集約化養殖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對糞便等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是每個從業人員面臨的重要問題。糞污通過科學地處理,可轉化為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實現資源多級利用和轉化,爭取做到清潔生產,這是作為低效益奶牛養殖業,通過走生態養殖建設之路而保持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農村循環經濟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1養殖業垃圾污染的危害性

養殖業污染,主要來自畜禽糞尿和臭氣的排放,以及飼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是農業立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將未經處理的亂草料、畜禽養殖垃圾等污物隨同糞尿排放到周圍環境。使各種不易被分解的物質在土壤中存集,造成不同強度的土壤污染;隨意傾倒水溝旁。這些未經處理的一部分氨氣揮發到大氣中構成污染,一部分被氧化成硝酸鹽滲透人地下水,含磷污水流入河道、池塘、使藻類大量繁殖,產生毒物造成水體、空氣和土壤污染,最終影響人類健康。據統計〔1,2〕,一個萬只雞場年產糞便約360t。一個百頭牛場年產糞尿約684,t一個千頭豬場年產糞尿達2000~2500,t如采用水沖清理糞尿則年排污水約1萬t左右。1999年全國的畜禽糞便總數達到18億,t畜糞便COD的排放量約達7118萬,t超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之合。

2解決奶牛養殖業污染的基本措施

2.1積極推廣奶牛生態養殖生態養殖是指把全部的資源利用起來,形成優化的、高功能、高效益的動態轉化鏈。實行無污染生產,多層次利用。實現生態、經濟兩個良性循環,達到生態結構良好,環境優美,物盡其用的養殖生態系統。其目的在于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統一,實現奶牛養殖全過程的綠色無污染,包括生態型養殖、畜產品加工及廢棄物的防污處理等。從養殖環境、生產過程等環節上減少和防止應激及疫病,減少疾病和死亡等造成的污染機會;其次采取綜合措施,建立起養殖區域內部良性循環機制,把污染解決在內部,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三是建立監督機制,發揮主管部門、行業部門的監督職能,形成政府約束和從業者自律的良性機制。

2.2改善奶牛養殖區域環境改善養殖區域環境,取決于工藝、場地和建筑規劃、以及糞污處理、獸醫防疫等。這些因素不僅對生產能力、健康和產品品質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必須因地制宜,考慮各方面因素,采取綜合措施。合理的養殖生產工藝包括畜群構成、周轉、飼養密度、清糞便、飲水和飼養管理方式等。工藝的確定除考慮技術和提高生產率外,還應從有利于防疫和保護環境出發,應遵循即保障牛群生產和健康,又盡量減少投資和消耗為原則。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舍內環境;二是不盲目追求環境參數標準;三是盡量利用自然環境的有利因素(如溫度、太陽輻射等),實行自然和人工調控有機結合。

2.3建立先進的檢疫監督機制一是完善法規,建立專門的動物安全監管機構,統一監管,嚴格執法;二是規范過程,指定與國際接軌的經驗、檢疫方法、規范;三是完善設備,培訓相關技術人員;四是實現企業國際化,實行認證制度,全面提高養殖業的整體水平;五是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實現全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

2.4廣辟飼料資源,從根本上減少和防止污染加大飼料資源開發力度改變傳統的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建立糧經飼“三元”的種植制度,將飼料、飼草納入農田種植中加大推廣飼草代替飼料;重視飼料資源開發與利用加大氨基酸為主的新型高科技添加劑和單細胞蛋白等的開發與利用,減少蛋白質添加量;嚴把飼料生產和使用關,嚴禁使用違禁藥品和添加劑。

2.5合理設計飼料配方使用氨基酸平衡飼料要提高氮的利用率,就必須提高日糧氨基酸的平衡性,消化率高的飼料原料可使日糧氨基酸的平衡性更好,從而提高氮的消化率。日糧中氨基酸占總氮的比例在45%~55%之間,氮的利用率最高。試驗證明〔1,3〕,蛋白質水平減低2個百分點可使氮的排泄量下降20%,對動物的生產性能無明顯影響。低蛋白質—氨基酸平衡飼料,氮和氨氣排出分別減少28%和43%,而揮發性脂肪酸則降低50%。使用有機微量元素復合物相對于無機微量元素有更高的效價,同時考慮飼料原料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可減少微量元素在飼料中的添加量,從而減少微量元素過量添加造成的污染。此外,添加EM制劑、天然佛石或利用生物制劑對飼料處理加工工藝的推廣應用,都有利于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牛舍異味,減少糞便的污染。

2.6改善傳統的飼養經營模式傳統的奶牛飼養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糞尿污染環境,即污染空氣、土壤和水源;二是不利于衛生防疫,一家一戶小規模飼養,隔離防疫不易到位,很易造成群病群死;三是經濟效益低,形成不了規?;a,經不住市場競爭的打擊。建設奶牛養殖小區,人畜分開,實施統一供應飼草飼料,統一飼養管理,統一配種、統一防疫治病、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生產模式,正是改善了上述三個弊端,實現規?;a,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體現之一。有利于糞污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減少空氣、水源、土壤污染,有利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率,有利于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2.7糞污物的綜合處理與利用牛舍及養牛環境中的糞尿應及時處理,以防發酵;使用干糞法,清理糞便,減少水的浪費和二次污染。糞便的利用途徑多種多養,但目前前景最廣闊的還是農民易于接受的用做農作物有機肥料,發展生態農業。即糞便的燃料化、肥料化。如大棚蔬菜與奶牛養殖小區結合,通過沼氣池經微生物對糞便的厭氧發酵處理可獲得沼氣,是一種很好的清潔能源,而且能殺死糞便中的病原菌,沼氣可用來取暖、做飯、照明。其沿液殘渣為良好的有機肥料可直接用于農田或用做種植蔬菜的有機肥料,對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有益生物活動,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增加農作物抗旱、抗病能力,減少化肥使用量,減輕污染等,及其對整個生態意義重大。對于無地可種的純養殖戶,一是畜禽糞便經過處理,減少了環境污染;二是糞肥出售可帶來副業收入。

3小結

近30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迅速提升,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得到很大提高,解決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已引起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21世紀即使是信息的開始,又是關注環保時代的起步。一切生活與生產活動都將在環保優先,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進行。解決傳統的畜禽養殖區與人們的生活區分離,解決畜禽養殖垃圾處理和綜合利用,避免點源和面源污染。這即是社會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和技術問題。需要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畜禽養殖業環保工作,充分認識到解決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是改善養殖業生產環境,提高畜產品的安全質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落實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政府部門的協調,納入規劃,提高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全面鼓勵養殖戶治理污染。提高生產者的環保意識,充分認識到對畜禽垃圾污染的處理,不僅具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是具有廣泛的、顯著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