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黑木耳栽培技術研究

時間:2022-01-08 08:30:50

導語:地區黑木耳栽培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黑木耳栽培技術研究

摘要:黑木耳被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并且有“素中之王”之稱,它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國的特色產品,以東北地區黑木耳品質最優。東北地區有多種黑木耳栽培技術,其中以段木栽培黑木耳技術和代料栽培黑木耳技術最為常見,不同的栽培技術有不同的特點。本文針對東北地區黑木耳栽培技術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黑木耳;食用菌;栽培技術

我國食用黑木耳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1],無論在食用價值還是藥用價值上均受益匪淺。木耳是世界四大食用菌之一,被眾多的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2],黑木耳是一種優質的膠質食用菌,口感爽滑,味道鮮美,給人以獨特的味覺享受,還有著豐富的營養成分,蛋白質的含量堪比肉類,營養價值極高;鐵含量是所有食用菌中最高的。黑木耳還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如滋腎養胃、益氣強身,還能抗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

1黑木耳的生物學特征

黑木耳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銀耳目,木耳科,木耳屬,也稱木耳、光木耳。黑木耳的生長階段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菌絲體階段:由許多無色透明的管狀菌絲構成,是黑木耳的營養器官;另一個是子實體,供人食用的部分,膠質,是黑木耳的繁殖器官[3]。子實體在不斷地生長發育過程中,會長成波浪狀,并且它的正面凹而光滑,背面凸起,邊緣稍微上卷,整個外形很像人的耳朵,顏色又呈黑褐色,所以稱之為黑木耳。

2黑木耳栽培技術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黑木耳主產區之一,產量高,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黑木耳生長,主要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黑木耳生長,其中,黑龍江地區的黑木耳產量以及品質占全國首位。我國黑木耳的栽培技術有很多種,最早的是段木栽培技術,段木栽培就是將砍倒的榆樹、槐樹等樹木木段作為培養基,培養黑木耳,這種栽培方法簡單,成功率高,但是產量較低,最主要的是破壞生態環境,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我國盡可能不再用段木栽培黑木耳,轉變成地栽黑木耳、代料栽培黑木耳等技術,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使黑木耳的產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使黑木耳在高產發展的道路上向前邁了一大步。我國黑木耳產業歷經了30年的快速發展,在將來,傳統的段木栽培等技術生產定會被工廠化生產所取代。由于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們對產品的安全、健康等要求也變得更高,會更偏向于安全、高品質、有營養的產品。作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的黑木耳,在栽培過程中不會噴灑農藥,不使用激素,是典型的無公害純綠色食品,定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并且,綠色無公害的黑木耳,產后的菌糠中富含有機質,可以飼喂家禽和牲畜等,還可作為有機肥有效改良土質,為環境的改善獻一份力。

3東北地區黑木耳的栽培技術

3.1瓶栽黑木耳技術

瓶栽黑木耳技術屬于代料栽培,代料栽培就是利用木屑、廢棄的秸稈、樹林中的廢棄物及工業下腳料等物質栽培食用菌的技術方法。選擇適合當地的黑木耳菌種,無病蟲害、生長溫度范圍廣、食物轉化率高、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等優點。確定黑木耳的栽培季節,瓶栽黑木耳技術一年可安排兩次,分別在春季和秋季。選擇栽培場所,可以選在室內,也可選擇在室外。若要室內栽培黑木耳,溫度、濕度、通氣條件比較容易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光照條件,并且需要給室內通風,以滿足黑木耳對氧氣的需求。栽培場所附近環境應保持干凈,且有方便并干凈的水資源。配制培養料,可以選擇的培養料有很多,比如棉籽殼、木屑、秸稈、稻草、玉米芯等,這些材料必須保持新鮮、干燥、無霉變,再根據本地的各項條件來選擇配方和用量,然后將培養料滅菌,再接入提前選好的菌種發菌。出耳管理及采收過程中,要保持濕度。在菌瓶開口上架后,應在室內地面澆一次大水,以水泥地面稍有積水為宜。一般從開孔至出現耳基3-5d,相對濕度不能低于90%;原基至耳片分化約3-4d,相對濕度不能低于85%;耳片生長至成熟約6-7d,相對濕度不能低于90%,從開孔至采收第一潮木耳約需12h-1d,其中除在采耳前后各停水1-2d外,其他時間均應澆水保濕。控制溫度:出耳階段室溫以控制在23-24℃最為適宜,在此條件下出耳整齊、健壯、開片好,最低不能低于20℃,最高不能短過26-27℃,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耳片的生長。室溫低于20℃則耳片分化困難,在18-20℃時,雖然濕度保持在正常水平,但已分化的木耳生長不良,其直徑只有1-2cm,商品價值低。因此秋栽出耳后期要采取加溫措施。通風換氣:黑木耳出耳期需要充足的氧氣,對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很敏感,會抑制黑木耳的正常生長。因此,室內瓶栽或其他室內栽培要特別注意通風換氣,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尤其是夏季出耳,因氣溫高,室內空氣濕度大,要經常保持空氣對流,這不僅有利于出耳和耳片生長,也是防止病害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風還要與噴水、濕度調節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噴水前通風,噴水后1h停止通風;高溫季節早晚通風,低溫季節只在中午或下午通風,噴水后若耳片較濕,顏色較深,應增加通風時間;陰雨天氣一直保持通風、刮風、干燥天氣微風。耳場內要保持空氣清新流暢,不能有郁悶的感覺。增加光照:黑木耳子實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充足散射光和一定量的直射光。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耳片肥厚、色深、品質好。因此,室內栽培除要求有充足的散射光外,力求增加室內直接透射光。據觀察,在1000lx光照度下,耳片色澤深黑,在500lx光照度下分化的耳片為黃白色。如果把暗光條件下形成的黃白色子實體,移到3000lx以上的地方照射6h后,子實體逐漸由耳片邊緣向內轉為黃褐色;經過2d的處理,耳片就會全部變為黑色或棕色,故在出耳期,應將出耳架上的耳瓶(袋)經常移位,以調節自然光照的不足,提高出耳品質,耳場保持七陽三陰,以能見到花花太陽為好。適時消毒殺蟲:春季氣溫較高時,耳場內地面、棚體及耳場周圍每隔7-10d要全面噴灑消毒劑和殺蟲藥液各一次,注意防止藥液噴到耳片上。采收及加工:瓶栽木耳只能控制原基發生的部位,而不能控制原基發生的數量,耳片常呈叢生狀,因此要注意采收的方法。正在生長中的幼耳,呈深褐色,耳片內卷,富有彈性,耳根扁而寬當耳片顏色變淺、耳片舒展變軟,耳根由粗變細、基部收縮,腹面略見孢子時,為采收適期。采收階段要求勤采、細采,確保高產優質。具體采收的方法是用手指將整朵耳片連同基部一起捏住,稍扭動,即可將耳片完整地采下來。采收時要將耳根采摘干凈,但是要留下耳芽,采耳后,均保持好溫度、濕度和陽光,促使黑木耳菌絲周身生長。黑木耳加工主要是干制,鮮耳含水量約為干制品的10-22倍。晴天采回的黑木耳,立即薄薄地攤放在曬席上,在烈日下2d即可曬干,曬時,濕耳不宜經常翻動,以免耳片卷成拳耳或破碎、影響質量。陰雨天采收的黑木耳可用微火烘干,烘烤的溫度從35℃逐漸升到60℃,經常通風換氣,排除烘房內濕熱空氣,使鮮耳的水分很快蒸發掉,當溫度升到60℃時,可關閉通氣孔,促使黑木耳很快烘干。黑木耳干制后,應揀凈雜質,及時裝入無毒的塑料袋內密封貯存或出售。

3.2袋栽黑木耳技術

袋栽黑木耳技術也屬于代料栽培,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吊袋式栽培黑木耳,二是架上栽培黑木耳。3.2.1吊袋式栽培黑木耳也就是大棚掛袋栽培黑木耳,首先要選擇質量好并適合本地栽培的菌種;再確定栽培時間;然后選好場地,場地應選擇光照以及通風良好,水源清潔的地方;然后配制培養料,裝入菌袋,進行滅菌等步驟;然后接菌,發菌;然后進行掛袋出耳管理;最后進行采收。棚室跨度應該在8-12m,長度則根據場地確定,大棚的高度應在2.8m以上。保證地面平整,并鋪上爐灰或者細沙等,過道上鋪磚。菌袋養好菌后,要進行開口和封口,開口方式選擇“O”或“Y”形較好,當菌絲封住開過的出耳口后,就可以掛袋,進行出耳管理[6]。注意,掛袋前,棚室內要先進行消毒,可在地面上灑少許石灰。掛袋的方式,一般用以下兩種:“三線腳扣”掛袋和“單鉤雙線”掛袋[7]。菌袋在掛上去的2-3d內不要澆水,恢復菌絲生長,避免袋料分離,產生污染。過兩三天后早晚澆水,應避免前期菌袋進水產生青苔,發現污染及時剔除,控制棚室相對濕度達到90%,白天進行通風,一直到子實體原基形成,待耳芽長到拇指蓋大小時,早晚澆大水,澆水時,放下遮陰網,增加濕度,白天棚內的溫度應控制在25°C左右,上午把背向陽一面遮陰網掀起,進行曬袋、通風,中午溫度較高,把遮陰放下,下午同樣把背向陽光一面遮陰網掀起,進行曬袋、通風,但是,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到菌袋上;澆水時,要根據天氣情況和耳片吸水的狀況對澆水進行調整,若是晴天,早晨少噴水或不噴水;白天不要噴水,防止高溫、高濕而產生雜菌,造成污染;晚間氣溫較低,應多澆水,有利于耳片生長,而且水分蒸發較慢;若是陰天,早晨、白天還有晚上都要噴水,也就是當耳片缺水時,就應該噴水,這樣能夠使耳片加速生長;若是下雨天,則不用噴水。在耳片形成后,既采收階段,應保持開放管理,要對木耳的生長進行控制,能采收的木耳應及時采收,澆水則保持干濕交替的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棚內溫度會逐漸升高,所以隨著溫度的變化,棚膜要卷起至適宜的高度,出耳管理后及時采收及晾曬。在某些地區,黑木耳的栽培已經告別了普通大棚栽培模式,改用智能化管理的模式栽培、生產黑木耳。他們用全自動智能溫室吊袋栽培黑木耳,不需要親自去大棚內,在計算機控制中心就能夠準確的操控適于黑木耳各項生長的條件,整個木耳栽培過程中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都能夠智能化的監測,使黑木耳在最適合生長的條件下生長,能有效地提高黑木耳的質量和產量。3.2.2架上栽培黑木耳具體步驟與大棚掛袋栽培相似,只是架上栽培是將菌袋放在大棚內的架子上進行出耳管理,同瓶栽黑木耳。

3.3地栽黑木耳技術

地栽黑木耳技術也屬于代料栽培,采用塑料袋栽培模式。首先確定栽培季節,一般選擇春季栽培。選擇栽培場地,要求通風良好的平整場地。選擇適合的菌種,性狀優良。配制培養料,以木屑、秸稈、玉米芯等為主,然后對培養料進行滅菌。接種已選好的菌種,培養菌絲。長滿菌絲后,將菌袋擺在田間大地,在菌床上橫放一些木棍,用一層薄的稻草簾子覆蓋,幾天后可見開口處出現許多小黑點,即黑木耳原基。出耳管理。掌握適宜的溫度、濕度、氧氣等的控制,防病防蟲等技術,讓耳片生長開片,如果溫度超過26°C,則木耳長成塊狀不開片,濕度超過80%,培養料表面會出現一層白色菌皮,影響耳芽產生和發育,最后進行采收晾曬。這種地栽黑木耳技術改變了我國依靠木段生產黑木耳的歷史,使黑木耳的栽培從林下栽培轉變為田間大地栽培。

3.4林下栽培黑木耳技術

林下栽培黑木耳技術屬于仿野生栽培。場地選擇。選擇間距為2-4m五年以上的闊葉林,并且氣候要溫暖、濕潤、透氣性強,場地要求接近水源,向陽,地面無凹陷或凸起,若地面不平,應做相應措施,比如凹陷的地面要用沙石墊平,整理好場地后要殺蟲除菌,并在場內四周撒上石灰,進行消毒,做好準備。出耳管理。采用懸掛栽培模式進行出耳。催耳后的菌袋要進行固定懸掛,大約每9袋串成一條,懸掛菌袋應該在1-2d內完成,耳基形成時期進行間歇性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始終在90%左右,當耳芽長到黃豆粒大小之后降低空氣的相對濕度,進入子實體管理階段,正常情況下每天要噴水3-4次,時間則是在早晚,盡量在袋溫與氣溫一致時進行噴水,每次噴水要噴全、噴足,當空氣干燥時,需增加噴水的次數[8]。陰天一般不噴水,耳場風很大時也可噴適量的水,遇高溫天氣要在空間內噴水已達到降溫的目的,避免噴到吊袋上。注意對耳場內的雜草進行清理,確保通風良好。木耳在第一次采收后應停止噴水,等到菌絲恢復后再進行木耳生長的管理[4]。采收及加工。同瓶栽。

3.5段木栽培黑木耳技術

段木栽培是比較傳統的黑木耳栽培技術。耳場的選擇。同林下栽培。耳樹選擇及段木準備。黑木耳可選擇的樹有很多,麻櫟、榆樹、桑樹、懸鈴木等。段木準備包括砍樹(注意砍樹的時期,是從樹木進入休眠之后到新芽萌發之前這一段時間)、剔枝、截段、架曬。接種:選擇適宜的菌種進行人工接種(分木屑菌種接種法和枝條菌種接種法),接種時注意接種溫度。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上堆發菌:上堆場所應選擇向陽、通風、干燥的地方,上堆方法通常采用“井”字形或“山”字形。散堆排場:常用平鋪式排場,注意溫度,通風良好,干濕交替的環境條件。起棚上架:一般多采用“人”字架形。病蟲害防治:采用常規方法。采收及加工:出耳采收及越冬管理[5];加工同瓶栽黑木耳。

4東北地區黑木耳的栽培技術存在的優勢及問題

按照國家標準示范基地對黑木耳栽培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優質產業化發展,提高黑木耳培育水平,確保黑木耳栽培方式標準化,實現優質高產栽培,確保黑木耳在東北地區的需求量,優質的培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黑木耳產量,對黑木耳產業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對比分析采用不同方式培育的黑木耳,研究出更加適合黑木耳培育的優化方案,無論是瓶栽黑木耳技術、袋栽黑木耳技術、地栽黑木耳技術、林下栽培黑木耳技術還是段木栽培黑木耳技術,都存在優勢及問題[6],如表1所示。

5東北地區黑木耳栽培的建議

我國東北地區地大物博,物產種類繁多,可以利用東北地區的地理優勢,選配專用的木耳栽培原料。而良好的地區培育環境還需要有合理的培育模式,采用不同菌種培育方式對黑木耳栽培狀態進行對比分析,有計劃地進行不同品種黑木耳的采摘,并分析不同時期采摘的黑木耳的形態、營養成分,根據結論,持續穩定地發展黑木耳栽培的優質原料以及培育模式[7]。生產后的黑木耳,在市場上常見的是晾干的黑木耳。也就是只有粗加工,加工出來的產品單一、價值不高、檔次也比較低。我們可以研發新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檔次,比如研發能夠即買即食的產品,這樣既能推動黑木耳產業的發展,又能帶動餐飲業的發展。在當代,人們偏愛有食品保障、對身體有益的食品,而黑木耳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很多人都知道,我國黑木耳的某些產品已經出口,并且出口量逐年上升,這又帶動了物流等產業的發展,也使黑木耳產業逐漸壯大,產業壯大,需要的勞動力也會增多,會為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機會,在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產生積極效應[8]。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注重食用健康食品,黑木耳的保健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同,從而擴大了黑木耳的發展前景。本文以東北地區黑木耳栽培技術為主,闡述了五種栽培技術,具體應用時要根據各個地區的氣候條件,栽培條件等對菌種以及栽培技術進行選擇,以達到高產的目的,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彤軍,白廣利.黑龍江省黑木耳資源價值與開發利用[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15,43(12):44-47.

〔2〕馬民.黑龍江省東寧縣黑木耳產業發展現狀及產業研究[D].吉林大學,2014.

〔3〕許國興.北方黑木耳栽培實用技術[J].科技向導,2015,23(02):12-13.

〔4〕陳新.食用菌栽培技術-黑木耳種植技術[J].北京農業,2013,34(06):17.

〔5〕馮立健.黑龍江野生黑木耳種質資源的分析[D].東北農業大學,2014.

〔6〕史磊,王廷鋒,王金賀.寒地秋耳棚室吊袋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J].中國食用菌,2016,35(06):84-85.

〔7〕朱洪生,杜振和,李子剛.東北大棚掛袋黑木耳栽培管理要點[J].園藝特產,2015,14(17):96.

〔8〕劉巖巖,張敏,宋瑩.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35(02):130-131.

作者:王秀艷 田慧敏 單位:赤峰學院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