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研究
時間:2022-04-23 03:02:53
導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在展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時,應重構人才培養新模式,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實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積極尋求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培養,營造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學評價,逐步向“內涵發展”轉型。
關鍵詞:“新工科”背景;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策略;研究
計算機相關專業是當前本科院校的熱門專業,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計算機專業設立于1956年,率先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開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將計算機確立為專業類學科,并設置了基本專業與特設專業,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位列其中[1]。經過多年的發展,計算機專業呈現出外延發展特征,如今正朝著高質量的內涵階段發展,新工科建設為這一專業的內涵發展提供了契機。
一、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一)“同質化”現象普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熱門專業,幾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設置了這個專業,但各個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機制上,并沒有什么差別,“同質化”現象嚴重。現如今,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上,都借鑒或者套用了重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程體系上,大致相同,部分內容可能有所改變,或者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是整體上并沒有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發展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形勢不一,各個地方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無法適應當地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而且,時代在發展,雖然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持續進行,但是與發展迅速的信息化技術相比,發展速度還是比較慢的,這導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二)工程實踐教學缺乏。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中,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通常會將實際案例納入教學范疇,但受到教學時間限制,案例是局部的,不是完整的“工程”項目,這樣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遇到實際的項目問題時,無法準確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且,不少本科院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時,學校本身沒有完善的實訓基地,過分依賴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培訓機構,也就是說,學校在實踐教學中的影響力較低,無法跟隨著新工科的建設轉變教學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學科,向“內涵發展”轉型。(三)輕理論,重職業技術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為了提升畢業生的專業對口就業率,本科院校在專業教育中,側重于職業技術教育,但是卻忽略了理論知識教學,導致學生學科理論基礎不扎實。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職業院校相同,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與職業院校畢業生沒有太大的區別,使得本科畢業生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優勢。本科院校是為社會輸送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等領域第一線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基地,所培養出的學生,除了過硬的技術素養、應用能力外,還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部分地方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職業技術的培養[2]。
二、“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策略
(一)重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應該重新規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布局,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分為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兩部分,前者又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四個模塊,學校應該有目的地穿插創新創業課程,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計算機學科類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實現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實訓實踐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向學生分析計算機產業發展方向,讓學生關注行業變化,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熱愛這個行業,強化學生的學習驅動力。本科院校作為高級技術型人才孵化基地,應該關注地方經濟發展,基于社會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輸送大量具有IT行業背景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為IT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3]。(二)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實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為了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新工科建設,本科院校應該關注計算機產業發展趨勢,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細化學科分支,創設新專業,并且展開對于新領域的研究,提供專業論證和專業認定。學科交叉融合的目的是打破學科壁壘,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培養出能夠有效解決工程開發問題的復合型人才,讓各個行業中與計算機相關的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解決,使計算機成為改變行業的戰略制高點。此外,為了推動計算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計算機技術必然會與人工智能、云計算、智能制造、AR和VR設備等技術結合,本科院校應該基于前瞻性角度,培養出復合領域的優質人才,為學科融合發展助力[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承擔著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任,必須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與趨勢,基于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責,打造區域化人才培養模式,為當地企業基層崗位提供高等技術型人才。(三)積極尋求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本科院校應該注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育,尋求與當地政府、企業的合作,構建科學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在“新工科”背景下,學校應該根據當地經濟發展趨勢,明確地方產業結構重構及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尋求產教融合契機,緊緊抓住當地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相匹配的學科教育模式,合理新增計算機專業,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科研、應用型教育全面發展。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校應該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建議,為學科教育提供案例,為學校實踐教育提供場所、設備與技術,學校將企業建設成專業課程實訓基地、畢業生實習基地,為企業提供最新科研成果,促進技術工藝的革新,同時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尋求雙方共贏。同時,學校應該加強對實踐教育的監管,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培訓及平臺,并且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提供專業指導及專業設備,為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四)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培養,營造創新創業教育環境。教師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執行者,要想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教師自身必須專業素質過硬,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能夠成為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榜樣,同時具備良好的師德素養,寬厚待人,能在學生學習道路上發揮良好的引導效用。在探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新工科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本科院校應該相互聯合,借助政府及企業的力量,舉辦科技活動、專業競賽、創新創業比賽,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團隊參賽,這樣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教師也能夠受到啟發,在與年輕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激發出新的活力,保持對于行業的熱愛與赤誠。同時,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定期組織教師到其他高校進修,或者將教師外派到IT企業,學習新的技術、工藝,提升專業素養,學校可以聘請計算機領域專家,或者是有創業經驗、計算機產業管理運營經驗的成功人士,到學校舉辦知識講座,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興趣和創業理想[5]。(五)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學評價。在“新工科”背景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科專業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所以,本科院校在展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時,應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形式,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驅動力,讓學生懷著對于計算機行業的熱愛,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學校的職責在于研究地方經濟發展與趨勢,把握專業教育方向,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確保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接軌。而教師的職責在于貫徹學校的教育策略,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此過程中,應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動態監測教師教學工作,予以公平、客觀的評價,將評價結果與學生教學成績相掛鉤,督促教師自律、自查、自糾,提升教學素養。
三、結語
據統計,到2016年底,我國共有2956個計算機專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居于首位,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工科專業,為國家信息化建設輸出了大量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云計算、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工科專業崛起,計算機技術作為被納入“新工科”范疇的專業,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本科高校應該找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新定位,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借鑒國內外新工科建設經驗,基于地方發展需求,創新教育模式,實現專業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于霞,等.“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沈陽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44):154-155.
[2]丁長松,等.基于“新工科”的中醫藥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9):157-158.
[3]李昭,等.省屬高師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狀況及研究——以長春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學院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9):75-76.
[4]趙珊,賈宗璞.基于“一制三化”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實驗班培養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9):
241-242.[5]趙珊,于金霞.以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為導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實驗班培養為例[J].科技資訊,2019,17(22):127-128+131.
作者:馮雙成 單位:延安大學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建設研究
- 下一篇:生物工程畢業實習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