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構成與審判實務研究

時間:2022-05-25 10:59:00

導語: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構成與審判實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構成與審判實務研究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有關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規定,在很多方面頗具中國特色,而將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從其他各類欠缺有效條件的民事行為中獨立出來,體現了立法上的創新,為了正確適用法律,把握立法精神,提高審判質量,從理論上對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作更進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我國民法、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且民事活動應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原則。“平等”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它是民事活動的首要原則。“平等”是與商品經濟聯系在一起的,是商品交換關系的根本特性。民事主體地位平等正是商品經濟的內在要求在法律原則上的體現。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2、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體受法律保護。平等原則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中認真貫徹并切實保障這一原則的實現,反對特權,消除不正當競爭,健康發展市場經濟具有深遠的意義。“等價”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這一原則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規律在民法上的表現。具體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一般情形下一方當事人享受權利,也應向另一方履行相應的義務;而另一方向對方承擔義務,也應享受相應的權利。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往往具有相對應性,即互為對價給付。2、當事人取得的財產與其履行義務的價值上大致相等。3、在共同從事某種民事活動時,各方當事人都應該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一方不得無償占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侵犯他方的利益。4、一方給另一方造成損害,應以得到同等價值的補償為原則,使加害人的賠償數額與受害人的損失相符。

上述“平等”“等價”構成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而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最基本的特點,就在于行為內容的嚴重不等價,違反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而這種嚴重不等價并非受損方所自愿接受的,因此,這類行為違背了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從本質上應當屬于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之一。它與因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而為的民事行為不同,這類行為中一方的意思表示不真實,常常與表意人自身的某種過失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或者并非由于獲利方故意違法的行為而發生。因此,這類行為的違法程度往往是較低的。由于現實生活中不僅存在許多無償的行為(如贈與、保管、借用、委托),而且基于各種原因,當事人在民事流轉中也有可能自愿接受不等價的交換條件,對此,法律應予保護而不能任意干涉,故“顯失公平”這一概念所揭示的,只能是民事活動中違反平等、等價原則,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愿的嚴重不公平的現象。而在一方并未明顯地故意違法的行為誘使或迫使對方接受不等價條件的情況下,判斷某一內容嚴重不等價的行為是否屬于違背一方意思的顯失公平的行為,除非受損一方明確表示異議并提出確鑿證據,否則這種認定將是不可能進行的。因此,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將顯失公平規定為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完全符合現實國情的客觀要求,司法實踐值得注重的是,民事行為可撤銷與民事行為無效的區分,主要依據在于行為的違法程度。如果行為嚴重違背法律,社會公共利益,且其欠缺有效條件可依客觀情形作出認定,就應屬于無效的民事行為。這類行為無須當事人提出主張,即自始絕對無效,如果違法行為程度較輕,且其是否欠缺有效條件必須經當事人提出請求方可認定,則屬于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變更;當事人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變更或者撤銷,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一年內行使請求權,逾期人民法院則不予保護(《貫徹意見》第73條)。這樣既能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又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體現具體對待問題的原則。

在民事活動中,民事行為內容的顯失公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果顯失公平系由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的違法行為所導致(如欺詐、脅迫、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等),則該行為便不僅僅涉及到另一方當事人的個人利益,而且危及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安定。因此,這類行為應屬無效的民事行為,在這類民事行為中,一方實施欺詐、脅迫等行為而使對方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是民事行為無效的唯一原因,而行為內容的顯失公平,則不僅僅是當事人實施違法行為有可能產生的結果,對于具體認定行為的無效不起任何作用。乘人之危行為是指一方利用對方陷入危難,有所急需、迫使其違心地接受重大不利條件的行為。乘人之危與脅迫一樣,目的均在于使表意人屈服于某種強大壓力而違心地進行意思表示。只不過在脅迫的情況下,表意人的承受的壓力直接來源于脅迫行為人的威脅或強迫行為;而在乘人之危的情況下,表意人所承受的壓力則是由其他原因造成,但行為人故意利用了這一特定條件,以達到爭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很顯然,乘人之危與脅迫等行為在違法性質上完全相同,都是違反了民事活動的平等、自愿原則,損害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則將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從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分離出來,并分別賦予其不同的法律效果,這種作法,更為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則。由此可見,我國所規定的顯失公平行為,是特指不具備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無效原因,但行為人單方面獲取暴利。在現實生活中,顯失公平行為通常有以下幾種情形:1、一方懾于另一方所處之較強地位(如下級之于上級,小廠之于大廠),違心地提出或接受對方提出的重大不利條件;2、一方利用對方輕率,無經驗,提出或接受對方提出的有利于自己的重大不公平條件;3、一方居于陷入危難,有所急需,不僅不主動提出或接受對方提出的重大不利條件;4、法人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負責人以權謀私,不惜損害國家或集體利益,故意提出或接受對方提出的重大不利條件。

分析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發生的原因、情形,可以看出,顯失公平的根本特點,在于行為內容的的嚴重不對價,違反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即合同的內容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一方承擔更多的義務卻享有更少的權利,而另一方享有更多的權利卻承擔更少的義務;獲得利益的一方當事人所獲得的利益超過法律所允許的程度;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訂立合同的行為。

綜上所述,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有以下三點:1、合同的內容在客觀上利益失衡或者不平衡。2、受有過高利益的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利用對方的故意;3、顯失公平的發生時間在訂立合同之時。

鑒于顯失公平的特有性質,為保護交易安全,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在審判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民事行為內容的顯失公平,以當事人所獲利益與其所支付的代價嚴重不相稱為基本特征,因此,顯失公平只能發生于雙方有償的民事行為,單方行為和無償行為不存在對價關系,無所謂顯失公平。

2、行為內容是否顯失公平,必須以行為時的實際情況予以認定。因此,行為成立或履行后,標的物價格因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或其他原因而發生重大變化的,不屬顯失公平。

3、顯失公平行為中,受損人提出或接受重大不利條件必須是違背其真實意思,對此,受損人在主張行為變更或撤銷時,應負舉證責任。

4、顯失公平的變更、撤銷請求權應屬于該行為的受損方當事人,但在獲利方當事人不存在故意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如果受損方要求撤銷行為,而獲利方要求變更行為內容以維護行為的效力,對獲利方的主張應予支持。

5、顯失公平的合同和民事行為是相對無效的,其在被撤銷之前是有效的。這種合同,行為在撤銷之前,雖然具有可撤銷的因素,但是是否撤銷或變更,當事人在沒有作出意思表示之前,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沒有裁判之前,不能認定合同、行為就是無效的。尤其是在超出法定期限當事人不對合同提出撤銷或變更的請求的,該合同就繼續有效,不能讓它的效力有所影響,當事人也不得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

參考書目:

1、梁書文、回瀘明、楊振山主編的《民法通則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

2、楊立新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解釋與適用》

3、尹田《論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