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音樂研究期刊論文探討
時間:2022-05-14 11:16:11
導語:明代音樂研究期刊論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明代自開國就是以恢復唐宋政治和文化為己任的朝代,故而,從音樂思想、禮樂實施以及民間音樂傳播,都是以盡可能彰顯中原文化千年延續的音樂傳統為主。縱觀2019年國內重要期刊發表的31篇研究明代音樂的論文,可以看出,無論是研究琴學、曲學,還是禮樂儀式和音樂制度,都能從明代音樂的成果中追溯出千年傳承的痕跡。
一、關于琴學研究
《溪山琴況》是明代徐上瀛創作的一本音樂演奏美學專著,成書于崇禎十四年,分別解讀“和”、“圓”“雅”等二十四況,對古琴表演和審美具有指導意義。2019年度關于《溪山琴況》的研究仍然是一個熱點,共有論文12篇。劉承華的《<溪山琴況>的演奏論主旨》一文,通過二十四況論的解讀分析,探討了古琴演奏中的三個問題:1.聲音“張力”。2.“氣候說”的把握。3.達到“希聲”之境。①“張力”需要演奏者用心體會察覺,是演奏中用情、用意后聲音所達到的狀態。“氣侯”是音樂聲響中的節奏和規律。“希音”需要演奏者沉浸演奏,達到琴我相融的狀態,達到以琴修身,以身修琴的境界。何飛龍的《淺論<溪山琴況>之“靜”對生命的關照》,認為琴聲中求“靜”,終能夠調養人的心性,凈化和洗滌心靈,回歸人類生命的本原。鐘小茵的《<溪山琴況>之“潔”況》,為習琴者提供手指練習的方法,指明訓練手指需靜心,才能避“邪滓”和“雜亂”,琴音方能傳達出更深的意蘊。烏蘭托雅的《論<溪山琴況>中“和”的美學思想在揚琴演奏藝術中的運用》,弦、指、音、意的理念對揚琴表演藝術中竹、音、意達到“和”之美具有指導意義。針對審美方面有張萌的《明代琴歌之審美論爭研究》,解析明代音樂發展更趨于俗化,更民間化的內在因素。2019年度羅詩嫄還發表兩篇關于《溪山琴況》的文章,分別是《指運遲速,意韻可見——解讀<溪山琴況>之“遲”“速”二況》和《宏遠之音,細眇之意——解讀<溪山琴況>之“宏”“細”二況》。前者,指明“遲”“速”變化所帶來的節律感,是演奏者內心生命狀態的律動。后者,闡明了“宏”和“細”兩況在指法、情感、意旨方面的關系。琴學方面除了《溪山琴況》外,還有4篇文章涉及琴譜、琴人方面的研究。唐繼凱、唐子雯的《一款能譜錄漢字語音的減字譜——[明]葛中選<泰律>譜式解讀》,對《泰律》的創作過程、組構要素、創新特點、后世評價方面進行了解讀和分析,認為《泰律》是一本同時涵蓋聲韻學理論和樂律理論的記譜,是適用于指法,也適用于漢字語言的記譜,是減字譜創新型發展后的產物。張子盛的《古琴單譜本集體打譜的實證探討——寫在明<松弦館琴譜><西麓堂琴統>打譜集出版之后》,通過對《松弦館琴譜》和《西麓堂琴統》譜本的“打譜”活動考究,闡明了集體打譜的具體操作流程及成果。唐姝嫻的《明代琴人楊表正研究》,闡明楊表正琴歌的價值。認為,“正文對音”的創作方式雖推動了明代音樂的發展,但注重琴歌的文辭性,忽略古琴的藝術性,也導致形成了琴歌輔助文辭的格局。馬君毅的《試論明代的宦官琴人》,通過分析古文獻和出土墓志,揭示明代宦官琴人的具體存在狀況和發展歷程。
二、關于曲學研究
曲學方面的研究是2019年度第二大熱點,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及學位論文為中心,以研究詞曲、腔詞、俗曲為主要對象,共有論文7篇。李碧的《明代戲曲中詞的變體與詞曲的互動》,通過對明代戲曲中詞作的統計與梳理,以及《鷓鴣天》、《西江月》兩曲牌體進行變體類型集來源的分析,認為明代戲曲中詞的變體不是作曲家無意識的錯填,而是曲家有意識的創作。王園園的《呂天成<曲品>研究》一文,闡明了《曲品》中的審美特點。魯勇本發表了兩篇有關曲學的文章,分別是《明清唱論中的腔詞理論研究》和《元明清曲論對入聲腔化的探討》。前者,闡明了明清唱論中腔詞系統的一般規律,認為明清唱論繼承了詩歌為一體的詩歌傳統,具有雅音向方言發展的傾向,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審美格局。后者闡明了元代“入派三聲”理論在明代的發展變化。文章借用王驥德對入聲進行了形容,“入聲就像中藥里的甘草一樣,在平上去三聲平仄難以調停安排時,入聲就可以起到通融、調和、過渡、化解矛盾的作用。②”展現了明代曲論家對于“入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進步。此外,尹蓉的《明代江西籍作家散曲嫄集版本考略》、王靜雅的《王驥德著述考論》、于峰的《明代戲曲選集中的俗曲》三篇文章針對不同作品的編者、內容、版本、現存狀況加以歸總,為研究明代音樂提供寶貴的資料。
三、關于明代音樂風格研究
2019年度有3篇研究明代音樂曲體特征及風格的文章。倪璐《明代關中散曲曲風特征》討論了明代關中地區散曲的曲風特點,認為散曲地處關中的地域原因,造成了節奏鮮明、聲音振奮的音樂特色。胡婭冰的《明代“北派”琵琶藝術研究》文章闡明了明代“北派”琵琶藝術的整體風貌和價值,認為明代“北派”將琵琶史連成一個整體,完善了琵琶流派發展,為后來清代“南派”發展提供了有理有據的資料。楊民康的《明代五臺山華嚴法樂“四十二奏”與梵唄構成原則關系探微——兼論漢傳、南傳佛教梵唄音樂構成原則的異同關系》通過解析史料記載和后人解釋,認為“和念”存在于專事誦念真言密咒,尚未在“禪”“講”類寺院和法事中出現③。漢傳、南傳佛教在結構和文化上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④
四、關于樂制、樂儀的研究
2019年度關于明代音樂研究涉及領域多樣化,研究方向越來越重視音樂本體、音樂制度等領域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這一類文章共有7篇。尹蕾的《弭災·罷樂·行荒禮——釋吳元年“罷女樂”》從社會、歷史、文化、陰陽學說等方面探究為何吳元年未“撤懸”而“罷女樂”。陳新鳳、吳明微的《明朝“朝貢”制度下中國與朝鮮半島音樂文化交流研究》說明“朝貢”制度下,明朝與朝鮮具有樂器、樂人、樂書三方面的雙向交流。朝鮮禮樂形成與明代朝貢制度提供的樂器及音樂思想具有不可忽視的關聯。常江濤的《明清吉禮小祀“三皇、先醫”儀式用樂考述》通過分析史料,梳理了具有通祀神性質的“三皇”“先醫”的歷史演變,闡明了在明清兩代中“小祀”儀式用樂。卓頤《聲歌各有宜——明代祭孔歌樂“歌者”七“格”的詮釋意義》通過將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中格圖和李之藻“協律歌譜”中的“七格”進行對比、分析、整理,闡明代李之藻對于“七格”的進步貢獻。綜上所述,2019年度明代音樂研究整體質量和水平具有突破性進展,研究領域相對寬泛,視角多元、方法新穎,研究結果很有學術價值。
- 上一篇:肥致碑藝術風格分析
- 下一篇:節能減排及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