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包裝可復用性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28 04:21:14

導語:茶葉包裝可復用性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葉包裝可復用性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茶葉包裝可復用性設計,探尋廢棄茶葉包裝成功再利用的促成因素及其應用價值。方法從我國茶文化內涵中解析出綠色環保的理念,融合可持續發展生態觀的核心理論要求,開展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研究。以現有茶葉包裝形式約束可復用性設計探索的先決條件,從環保性、實用性、易用性和適度性4個方面詳細論述設計師應當遵循的設計原則,并結合具體的使用情境進行設計策略的探究。結論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是保護環境和減少資源浪費的一種創新設計,同時也是一種綠色包裝設計,它充分提升了茶葉包裝的實用價值,創造出良好的使用體驗并引導消費者建立正確的生態消費觀,使深刻質樸的茶文化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引領下得以更加深遠的傳播,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存在著不容小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茶葉包裝;可復用性;可持續發展;適度設計

在我國,茶葉作為傳統的天然保健飲品,受到國民的喜愛,無論是日常飲用,還是作為禮品之選,其銷售量都非常可觀。由于市場環境和消費行為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茶葉的包裝在生產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生產材料的浪費,在其內裝茶葉取出之后便會成為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1]。據中國包裝產業協會統計,我國70%的產品包裝在首次使用后被廢棄,每年產生1600萬噸以上的廢棄物,并逐年遞增,其中茶葉包裝的回收率不足20%。在2016年11月7日最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明確指出:倡導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使用再生產品和可重復利用產品[2]。以此項法令作為引導,本文針對茶葉包裝浪費的問題展開其可復用性設計研究。

1研究概況

茶作為天然的、綠色的飲料,本身就具有“綠色”的概念,再加上茶文化內涵,更是處處體現著綠色環保的理念[3]。作為茶葉的包裝,不僅需要準確傳達其內裝茶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高度貼合茶文化的內涵。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曾提出四字茶德“廉、美、和、敬”,其中“和”意為“天人合一”,即倡導敬畏自然、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生態觀的核心內容。1987年,可持續發展理論由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旨在既滿足當代人的生存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子孫后代為了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對于一件茶葉包裝來說,直接對其進行重復利用比全新的生產創造更加高效,同時也是一種有意識的節約行為,十分貼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要求。可持續發展理論將茶葉包裝設計與環境、經濟、道德、社會等問題相互融合,并從引導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中,強調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性、人與環境的和諧相生[4]。在進行可復用性設計探索時,從現有常規的茶葉包裝形式中發掘重復利用的可能性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市面上現有的茶葉包裝種類繁多,根據其與茶葉接觸程度的不同分為內包裝和外包裝,其形式由材料與結構共同決定,主要有以下幾種:鋁箔復合膜袋、塑料成型外包裝、紙茶包、紙復合罐、陶瓷罐、金屬罐、木(竹)罐等。復合薄膜袋包裝質地輕薄、造型簡易,通常根據單次茶葉用量來制定規格,使用者將其撕開倒出茶葉后,基本再無利用價值,屬于“用后即拋型”包裝;紙茶包性質特殊,用時攜袋內茶葉一同放入茶杯內浸泡,與其內裝茶葉屬“同生共死”系,并不能被反復飲用;紙復合罐、外包裝紙盒、金屬罐、陶瓷罐、木(竹)罐等形式的茶葉外包裝,由于物理性質穩定,履行完茶葉包裝的使命之后還能繼續盛裝其他物品,復用性較強。

2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探索的先決條件及設計原則

2.1可復用性探索的先決條件。設計師需要先找出并克服當前茶葉包裝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加透徹通暢地進行可復用性的設計探索。“過度包裝”是茶葉包裝設計較容易出現的頑疾痼癥,一款標價接近500元的“特級鐵觀音”禮盒包裝是以木盒為基礎外加一層皮料,盒內有人造絲綢作為鋪墊,若干個鐵罐盛裝著小規格的復合薄膜袋裝茶葉,整體包裝質量約為2000g,然而其內裝茶葉卻只有200g。此類包裝到了消費者手中,除了“長面子”,沒有太大的實際用途,更加無法實現重復利用,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資源浪費。因此,適度設計是實現茶葉包裝可復用的先決條件,若想改變惡性循環,必須在滿足其盛裝茶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以及制作工序,使包裝輕量化,以增加重復利用的可能性。2.2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原則。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單薄的設計行為,而是需要設計師在設計之前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反復的推敲而產生,必須遵循以下4項基本設計原則。2.2.1環保性原則。為了減少垃圾場的填埋量和回收難度,可重復使用的包裝也是對環境友好的一種包裝形式,它不但節約資源、利于環境,還能給品牌帶來持續的傳播效果[5]。復用本身就是一種節約,是對于資源環境的保護,因此環保性是首要的設計原則。“可復用性”的概念是靈活的,并不強制要求茶葉包裝必須具備二級功能,倘若在廢棄之后能夠充分地生物降解或者直接堆肥,也是一種成功的再次利用。這關乎到包裝的選材,市場上有許多茶葉包裝是以木、藤、棉、竹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例如傳統普洱茶餅的包裝就是利用西雙版納特有的植物“馬三”為原材料經過搗漿晾曬制成,環保性極強。此外,以現代工藝生產的新型復合材料也在備選之列。2.2.2實用性原則。可復用茶葉包裝的設計務必要講究實用性,注重包裝的功能,避免華而不實,盲目地追求功能齊全就是一種變相的浪費,并且與環保性原則相悖。設計師需要在設計中考慮茶葉包裝將來復用的可能性,從茶友生活中的點滴細微處入手,探尋茶葉包裝與日常生活習慣相結合的可能,推演出其再次使用的生活情境,如作為某些常用飲茶器具的替代物,或是充當其他類別的生活用品。設計者應該思考什么是人們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打著可復用的旗號,做出不恰當的設計。2.2.3易用性原則。繁復的步驟、復雜的結構和難懂的組裝過程會迅速耗盡消費者的耐心,從而讓他們失去新鮮感和嘗試的興趣[6]。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應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其附加功能需要簡單易操作的轉換過程,而不是畫蛇添足成為障礙與負擔,讓使用者產生困惑,否則就算其可復用的概念再強大,也很難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久而久之就會被市場自動淘汰。2.2.4適度性原則。茶葉包裝可復用性的適度性原則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包裝功能的適度性,歸根結底茶葉包裝要以保護、存儲茶葉為基本功能要求,茶葉是一種經由數道工藝加工而成的干品,極易吸收周圍空氣中的水份及異味,會導致品質降低或變質,因此其包裝必須要滿足防潮、避光、阻氣等硬性存儲條件,因此包裝的附加功能應當做好“配角”,滿足其最根本的質量保障,不能喧賓奪主——損壞了其最基本的存儲功能。此外,適度性原則還應在包裝成本方面考慮,假若將重復使用當作包裝的主要目的,就很有可能造成“過度包裝”。設計者需要將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能為了滿足可復用的條件而使用昂貴的制作材料或者導致加工難度加大,這不僅違背了茶葉包裝可復用性設計的先決條件,并且會損害消費者的直接利益。

3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策略探究

一個完整的設計理念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撐,還需要實踐的探索。通過前文對現有的常規茶葉包裝形式的分析,其重復利用的情境可以分為以下4類:(1)直接復用,茶葉包裝整體或部分結構牢固耐用、具有長期盛裝、儲藏功能;(2)繼承復用,茶葉包裝制作材料物理功能穩定,可供使用者改裝另作他用;(3)合成利用,設計師為茶葉包裝設計開發組裝元素及構件,并有專業的圖示指導用戶組裝合成;(4)擺臺觀賞,茶葉包裝外觀設計美觀大方,獨具中國茶文化魅力或地方民族特色,裝飾性極強。如果原有茶葉包裝滿足直接利用的條件,便可立即采用,無需添加其它附加功能,節約成本,同時也降低了銷售風險。如果原有茶葉包裝的制作材料滿足復用改裝的要求,即可允許部分成本投入設計與開發,并正確指引消費者改裝利用。如果原有茶葉包裝的結構與材料均不具備直接利用以及改裝利用的可能性,那么設計師需要針對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進行其附加功能的設計,必須詳細分析其使用情境,以適度設計為前提,遵循4項基本設計原則,作出合理的可復用茶葉包裝設計。3.1提高便攜性能。商旅人士中不乏愛茶者,會在隨身行李中攜帶茶葉,這一行為習慣為茶葉包裝的復用性設計提供了機會。分量小包裝是市場上常見的茶葉包裝形式,但通常是以鐵盒裝入小袋裝茶葉組成,用后即拋不利于重復使用。設計師可以選擇現有茶葉包裝形式中牢固耐用的結構形式,結合環保耐用的包裝材料,根據飲茶者三日、五日或一周的茶葉用量,設計出精巧便攜的“可直接復用”茶葉包裝罐,在其內裝茶葉用盡之后,還可以重新裝填,以便于每次出行使用。3.2增加改裝元素。茶葉包裝的重復使用除卻以其最初的形式反復使用,還可以經過改裝用作其他用途。設計師可以在茶葉包裝設計中融入一些改裝元素,以達到輔助消費者DIY的效果。可在包裝袋身設置輔助剪裁暗線,并通過圖示引導使用者進行裁切后得到規整的包裝材料,制作出迷你收納袋等實用型生活用品或造型別致的裝飾品,其防水、阻氣的優良性能使得改裝的物品擁有密封性強、經久耐用的特性。在改裝元素的設計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設置簡易而流暢的改裝過程,剪切線與折疊的操作應當省時省力;(2)以清晰易懂的圖示形式表現,幫助使用者快速改裝。以一款經過折合穿插后可制作成屋內裝飾的茶葉外包裝盒為例,見圖1,設計者將茶葉外包裝紙盒設計成3個部分,其中盒身主體在反面印有折疊虛線,另附有兩張可供穿插折疊的裝飾模塊,在模塊的圖案設計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紋樣,有吉祥、長壽之意,寓意美好,這樣一款茶葉包裝設計高度貼合了可復用性設計的理念要求[7]。照此策略進行的一款可復用茶包標簽的設計,見圖2,其簽身尺寸為2cm×8cm,在紙茶包浸泡完全后由飲用者剪下,沿虛線壓痕可輕易撕開,折疊后便可作為一款可愛小巧的書簽使用,針對部分飲茶者在飲茶時有閱讀書籍的習慣,此款設計便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3.3豐富文化內涵。商品的包裝除了最基本的使用價值外,同時反映著產品的文化內涵、歷史和民俗藝術[8]。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蘊育出了內涵深刻的茶文化,這其中自然離不開傳統元素和民俗色彩的影響,因此茶葉包裝設計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渾然天成、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以底蘊深厚的茶文化作為創作背景,設計者可以綜合傳統元素、地域文化進行圖案設計,見圖3;還可以結合編織、木工等非遺傳統手工藝進行包裝結構的設定,見圖4,一款由中國臺灣當地竹編大師林根在手工編織的竹簍茶葉包裝。竹簍的概念延伸出新鮮天然之意,也由此展現出原產地的特色,在提升臺灣茶的文化和創新價值的同時,其精致耐用的外包裝還可以用于存放其他物品或被當作非遺文創產品收藏。設計者通過賦予茶葉包裝更高層次的審美價值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提高茶葉包裝的附加價值,體現民族文化特色,使消費者對其產生濃厚的賞玩品鑒之情,以通過收藏陳列的方式實現對茶葉包裝的重復利用。

4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應用價值

4.1相對于茶葉包裝自身層面的實用價值。茶葉的包裝不僅是為保護、存放和宣傳茶葉產品而存在,它本身也是一種產品。絕大部分的茶葉包裝從被打開的那一瞬間開始,“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探索能夠賦予其新的生命,為廢棄的茶葉包裝設定再次利用的情境,延長其使用壽命,充分地提升其實用價值[9]。4.2相對于消費者心理層面的引導價值。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幫助其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10]。可復用的茶葉包裝設計向社會大眾傳達了一種保護生態的理念,增強了與消費者之間的意識溝通,試圖建立起消費者的復用觀,培養其一物多用的生活習慣,讓消費者在提高獲得感的同時能夠認識到茶葉包裝的廢棄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污染,在未來挑選茶葉或其他商品時,能以復用性、環保性更強的包裝作為購買指標之一。4.3相對于茶文化內涵層面的傳播價值。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探索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這與茶文化中“遵從自然、順應本心、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前者是指引著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理念,后者是經過歷史打磨積淀的深刻思想,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承載。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所秉持的可持續發展觀能夠引領內涵深刻的茶文化更加深遠地傳播下去。

5結語

在當今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包裝時代,可復用包裝理念的探究常常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階段被提及,而在包裝最初的設計策劃階段卻較為稀缺,這對于以“綠色、健康”為象征主題的茶葉飲品的包裝來說最具諷刺意味,頗有“亡羊補牢”之意。目前中國茶葉包裝的主流發展方向在于材料的選擇、結構和外形的設計方面,關于其環保性能的考慮還有所欠缺。隨著環境的日漸惡化,如果沒有對可復用理念的認識,那么任何有關綠色包裝設計的討論都是不完整的。由于理念推廣和消費習慣等種種限制,茶葉包裝的可復用性設計還僅在探索階段,相信通過設計師、銷售方和消費者共同的努力,在未來一定能夠取得更加實質性的進展。

作者:洪纓 熊思奕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