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13 10:19:54

導語:生態修復城市設計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修復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摘要:基于對生態修復理念的發掘與學習,結合當前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需求與趨勢,面向傳統城市設計教學的典型問題,研究提出注重空間功能復合性的城市設計教學框架,構建基于“解讀-整合-分析-設計”的教學內容,培育學生的規劃意識。

關鍵詞:城市設計;生態修復;教學方法

1教學研究背景

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頒布、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確立,我國城鄉發展模式正面臨深度改變與創新的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時代選擇,也為未來城鄉規劃指明了變革的方向。促進生態文明,提升城市功能已經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時代使命,并成為城市設計教學必須回應的關鍵命題。就我國的現代城市設計教學而言,受建筑學教育傳統的影響,普遍以城市物質空間規劃與設計為主導方向,注重對學生空間形體設計能力的培養。雖然隨著我國城市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化,城市設計的教學內容也不斷拓展、完善[1]。但在城市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們仍主要關注開展城市物質空間形體的創造性設計與表達,而普遍忽視了城市設計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作用。基于此有必要探討融合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理念的城市設計教學改革。

2教學思路與方法

城市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著重回應我國城市設計事業發展、轉型過程中的專業教學的“三個對接”問題,即:教學目標與轉型期城市設計人才需求變化的對接;課程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規格的對接;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規格的對接。并從如下三個方面凝練了教學改革思路與方法。首先,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指導下,通過研究我國城市設計工作及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特征,調整教學目標及人才培養規格,即:知識領域由側重工程技術拓展為對城市生態人文等的全面關注;能力結構由物質空間形體設計轉向規劃統籌;素質結構由注重技能轉向職業和綜合并重,并注重價值觀培養。其次,根據人才需求變化下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在傳統城市設計課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完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具體包括:通過文獻研讀、案例分析、田野調查等教學環節的開設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快題設計,強化學生的規劃思維和專業能力。再次,搭建多元、開放的“學習-交流-實踐”平臺,拓展知識和信息獲取途徑,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包括:通過專家講座、主題座談等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湖南小城鎮調研”等活動,加強與地方規劃建設部門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的服務社會意識與綜合實踐能力。

3教學內容及環節設置

就城市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及環節設置而言:其原模式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空間調查的基本內容”、“城市公共空間分析的方法”、“概念規劃的原則和方法”、“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成果的基本表達方法與手段”等。教學組基于前述改革目標及思路,并依托“水敏感城市設計策略”等科研成果,對課程實踐教學進行適當整合與調整,形成“解讀-整合-分析-設計”的教學內容框架,具體如圖1及下文所闡述。3.1解讀:城市生態格局的認知與意義解讀首先,在開課之初,教學組開展“設計結合自然”的專題教學,培養學生建立城市設計的“生態意識”。其次,組織學生搜集并整理課程對象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基本狀況,如自然、軸線、骨架、標志、生態基底等諸多要素,進而引導學生從“人的需求”角度思考城市生態環境的含義和核心目標,并完成基本認知報告。3.2整合:城市生態格局的辨析與信息整合引導學生以城市生態空間為基底,通過實地踏勘和測繪,從“山、水、人居”等角度[2],系統梳理空間功能配置、環境景觀營造、人居生活組織等方面的關鍵信息,進而綜合從“斑塊-廊道-基底”三個層次劃定城市生態空間的尺度范圍,并依此自主選擇其中的關鍵地段作為詳細規劃設計范圍。3.3分析:城市生態格局分析組織學生涉足所劃定的規劃范圍及周邊環境,立足于區內各關鍵視點進行實地調研,同時,深入與當地居民進行座談,最大限度地認知當地的山水格局與生態環境,以及居民對未來發展的認識與建議,基于此來完成綜合現狀分析和發展前景分析報告。3.4設計:基于城市生態格局下的城市設計在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規劃定位及規劃設計。在規劃定位方面,要求學生從生態格局的基礎上探尋規劃地段的本源特性,而非僅依據現時功能屬性和需求進行確定。在規劃設計方面,引導學生從地段空間環境的創造性設計走向對城市整體生態格局的統籌經營[3]。即:使學生認識到局部地段的城市設計并非僅是一項孤立的技術過程,而是關聯著城市整體格局。基于山水等生態要素的規劃設計將成為彰顯城市特色的關鍵所在,其形式將被市民和游客直接識別、認知,并建立地對城市環境的理解[4]。前述“解讀-整合-分析-設計”四階段式的教學框架,在實踐中強調了從自然、人文、空間三個方面對學生的積極引導[5]。首先,引導學生既要認識城市設計對象的現實狀態,更要注重其生態資源,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能更真實地、整體地理解設計結合自然的真諦。其次,引導了學生既要認識物質空間環境和生態環境,更要認識其中的“人”,認識空間背后所蘊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三,引導了學生既要把握城市的自然特色與人文信息,更要分析其空間秩序,分析具有統籌意義的整體結構,進而有依據的進行城市設計。

4結語

注重生態基底的城市設計,要求學生認真謹慎地按照“解讀-整合-分析-設計”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是一個十分重要而艱巨的過程。關于此教學改革的初衷,啟示并非強求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全而準的把握城市生態環境的所有信息,其重在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規劃認識及價值觀,進而在日后能對自然懷有敬重之心進行規劃學習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城市設計(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宛.城市設計實踐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陳宇琳.“山-水-城”藝術骨架建構初探———以千年古縣薊縣為例[J].城市規劃,2009(06):33-40.

[5]迪特爾•普林茨.城市設計(第六版)[M].吳志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劉丹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