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

時間:2022-01-18 10:20:35

導語: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實施開始側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人經驗,逐步從傳統的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學應立足于核心素養要求,加強素質資源整合,通過合作探究、多元評價等途徑開展以生為本的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設計;教學實施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程設計與實施是新課改之下完成高中語文教學目標、落實基本育人方案的重要措施。《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新一輪課改以核心素養教育為背景,要求在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思維培養、教學目標、評價依據等多方面升級,探討課程設計的新原則與新方向。高中語文課程本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強調文化傳承,也強調家國情懷,既強調個人修養,也強調社會關愛。為此,開展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課程設計,是引領新時代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驟,可為其他學科開展核心素養教育提供具有普適性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一、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創新

(一)學生觀:由知識儲存轉向以人為本

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人學習體驗,這是對傳統語文課堂學生地位的顛覆。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知識與技能已不是判斷課堂效率的唯一標準,甚至學生個人興趣與態度的培養也不能算作高效課堂的完全依據。核心素養下的語文課堂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與運用,同時側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從個人需求與實際體驗出發,進行針對性吸收,且不滿足于確定的知識和標準性答案,而是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要,用多樣化的學習策略配合教師開展課程教學,進而收獲個性化學習成果,逐步構建自身經驗體系。

(二)知識觀:側重典型關鍵知識構建

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于其實用性,即能否讓人類有所依據并創造新價值。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進行自我知識建構。因此,教師理應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關鍵性與挑•學術2022.1戰性的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與研究,實現由全面覆蓋向精準突破的重大轉變,使知識內容趨向于典型關鍵知識構建,通過典型學習、典型接受,做到關鍵探究、關鍵培養,形成“少即多、少即精”的知識教學觀。

(三)課程觀:素質發展取代內容本位

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概念、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各方面的認識,它對課程設計與實施起著非常重要的支配作用。傳統的課程觀多為內容本位,注重課程設計的系統、全面與精確,以便為學生提供充分完整的知識與技能。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資源日益豐富,學生與教師不再滿足于傳統教材中單元與知識點的簡單疊加,而注重將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內容結合起來。目前,以素質發展為核心的課程觀強調師生在學科探究中的主體地位,迎合側重于個人體驗與主體地位的學生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不再以教材內容為唯一標準,而是注重多樣化的教學任務、實踐活動、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不再單純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更注重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目標——立足素質發展

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是確定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如上文所述,傳統的課程目標強調內容本位,而目前課程目標的制定越來越趨向于素質發展,強調“發展即內容,素質即目標”。為此,當下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要整合素質資源,迎合核心素養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確定課程目標時,首先要明確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及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核心素養要求下的課程目標主要是側重于碎片化的整合,此處不僅指內容的碎片化,也包括素質能力的碎片化,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原有的零零散散的語文能力整合起來,形成系統而全面的語文核心素養。為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整合每一年齡段學生的素質資源,迎合能力教育的要求。其次,要在深入研究學生特點、社會需求、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核心素養要求下,學生應與課堂的內容安排、教師教學形成共生共存、彼此交融的關系。為此,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個人經驗和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個人經驗出發,促進課程目標釋放內生經驗,轉化內生動力,進而使學生通過學習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實現期望。

(二)課程內容——回歸語文生態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中語文課堂強調的內容本位,是以教材的內容線為起點進行系統整合,突出的是教學內容的正確性、全面性及適用性。這就導致學生可能機械地接受教材知識。目前,語文教育界對“真語文”的討論正如火如荼,這一概念對轉變目前的內容本位有一定的幫助。在真語文生態教育下,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是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需要師生共同進行探索研究。課堂教學也不局限于教材知識內容,而是借用互聯網大數據,與生活密切貼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祥林嫂》這篇文章中人物繁多,情節交雜,傳統課堂上多靠教師帶領學生逐句逐段分析,而在生態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與生活經驗思考探究“為什么柳媽第二次制止祥林嫂時說的是,‘你放著罷!祥林嫂’而不是‘祥林嫂,你放著罷’”。這樣的生活化細節探究不僅使閱讀教學從教材回歸到生活,也使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對比不同的文化與生活,從而拓寬視野,提升見識。

(三)學習方式——倡導合作探究

在傳統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導課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進行知識灌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探究,因而也就缺乏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為此,教師必須轉變課堂學習方式,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課堂的組織形式正在逐步發生變化,問題合作探究式課堂模式逐漸流行起來。此處所指的“問題探究”并不等于傳統的教師設置問題再進行討論,而是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環狀結構,強調學生在沒有傳統問題設置的條條框框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接受理解情況發現個人問題,隨后與其他同學合作探究、思維碰撞、理解交流、共同促進。在此過程中,教師發揮問題設置幫助者與問題后期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分權、放權,激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并形成積極健康的課堂學習新形態。

(四)學習評價——指向發揚人本

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評價模式多將動態知識內容局限于靜態的題目考察中,即通過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試卷或其他考察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但這種成效并不建立在核心素養培養之上,而是建立在檢驗教材內容與知識的理解吸收程度之上。換言之,考察的是對教材的掌握程度,而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這顯然有悖于語文教育的初衷。在新課改背景下,既然語文教學正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那么評價方式也應相應變化。教師應立足學生自身素養的培養及個人經驗的積累,逐步構建全新的高中語文課程評價模式。首先,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評價應該突出主體的多樣化,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也有不同的核心素養趨向與個人經驗積累,教師應在充分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構建不同的評價模式,在評價中突出發展趨向性。其次,要檢驗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行綜合實踐探究的能力,即語文應用能力,通過對學生語文課堂之外的語文活動的表現來加以多方面判斷。最后,要將學生自己整合進評價體系中,讓學生通過個人總結與歸納來發揮其在課程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服務終身的素質、品格和能力。它不僅包含知識與技能,更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語文核心素養并非結果導向,而是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明確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題、設置問題導入、嚴格任務落實來不斷培養鍛煉的。面對素質教育與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應不斷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深遠持久的閱讀分析能力、綜合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素養。筆者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蚌殼里的沙粒終會變成一顆顆光彩熠熠的珍珠。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會在日積月累中得到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劉波,黃鸝.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6).

[2]梁紅偉.基于高中語文學科素養發展的創新教學策略探究[J].科技資訊,2020(17).

作者:胡需恩 單位:杭州市蕭山區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