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人體解剖學課程設計研究
時間:2022-07-18 04:03:00
導語:中職人體解剖學課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傳統學科的融合也在不斷深入。人體解剖學內容龐雜、難懂難記,學習過程的動態監測及個性化指導時常缺失。學生理論課上不能理解教材內容,實驗課上則對理論知識更為陌生,教學效果較差[1]。如何直觀展示醫學基礎知識,深入探究學習內容,是中職人體解剖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2]。本文以呼吸系統為例,嘗試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學情分析
1.1學生特點理論學習興趣不高,動手能力較強,主動探究與團隊協作意識較弱,喜歡生動直觀、互動性強的學習方式。1.2認知水平學生對呼吸系統的基本構造已有所了解,但對肺的復雜結構認識不足,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需要,但主動探究意識較弱,教學中宜采用任務驅動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機。1.3能力水平學生對電子產品及網絡興趣濃厚,能使用手機、電腦搜索和查詢。
2教學設計思路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呼吸系統的內容,普遍存在較強的好奇心。本部分教學內容抽象,若采用傳統教學法,學生很難理解。可以利用肺臟模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創設信息化學習環境,利用“雨課堂”、3Dbody仿真軟件,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形式,實現做中學、做中教。
3教材分析
3.1教材地位。人體解剖學是中職護理專業一年級上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以王之一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解剖學基礎》作為教材。本教材編排遵循滿足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為醫學課程提供必要理論知識的原則,全書分為13章,本次課選自第五章第二節“肺”。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具有氣體交換功能,學習該章節內容對于學生掌握肺臟疾病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計劃1課時。3.2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說出肺的位置及形態。(2)能力目標:指出肺的位置,在模型上辨別肺的形態結構。(3)情感目標:體會肺結構的精巧之美,養成愛護肺臟的好習慣,能對肺臟疾病患者進行健康宣教。3.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肺的位置,肺的形態。教學難點:肺的微細結構。
4教學方法與策略
4.1教學方法。(1)任務驅動法:學生在學習該部分內容前已經掌握了細胞、組織等基本概念,對人體分部已有初步認識,但對各系統器官還很陌生,存在畏難情緒,主動探究與團隊協作意識較弱,宜采用任務驅動法激發學習動機。(2)直觀教學法:學生對純理論的學習興趣不高,但動手能力較強,將教學地點設在實驗室,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4.2教學策略。分析學情及教學重難點,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資源整合、課中知識內化、課后拓展延伸3個環節。課前資源整合:將微課、視頻資源、學習任務單等學習資源上傳至“雨課堂”平臺,供學生下載學習,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學生上網了解肺的位置形態及疾病相關知識。課中知識內化:首先,利用視頻引出主題,導入新課。學生針對課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模型拆解安裝、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分析解決問題。其次,根據教學目標拓展保持肺臟健康的相關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課堂表現。課后拓展延伸:要求學生制作肺臟健康宣教材料。
5教學過程
5.1前置學習?!昂粑g———肺臟探秘”微課,發放課前學習任務單,對學生任務單完成情況進行統計。5.2創設情境。教師提出問題:肺的位置在哪里?肺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對比氣球和肺的異同點。要求學生觀看“呼吸時肺的運動”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5.3任務引領,學做合一。(1)任務1: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指認肺的位置。展示人體半身模型與肺臟標本,引導學生將模型放于胸前肺的相應位置。學生觀察模型,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拆解安裝肺臟模型,完成任務,并在自己身上找到肺的位置。通過在人體半身模型上拆解安裝肺臟模型以及在自己身上尋找肺位置的方式,加深學生感性認識,實現知識遷移,有利于其對肺位置的掌握。(2)任務2:觀察肺的形態并指認相關結構。教師利用人體肺臟塑膠模型引導學生觀察左右肺的區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肺的形態,并指認相關結構,觀察左右肺的差別。通過指認結構及區分左右肺的方式加深對肺形態特征的理解,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3)任務3:拼接肺的微觀結構。教師展示肺實質各部的卡片,引導學生按順序拼接。播放內窺鏡下吸煙者肺部的影像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吸煙對健康的影響。學生觀看氣體吸入的動畫,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肺內氣道的拼接任務。通過肺內氣道的拼接,加深對肺微細結構的認識,鍛煉了動手能力,增強了職業自豪感。5.43D演示,課堂反饋。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手機3Dbody軟件觀察肺的位置、形態特征,完成自測題。學生利用手機3Dbody軟件,查看肺的位置、形態特征,并進行自評、小組互評。5.5布置作業,拓展延伸。以“關愛肺臟”為主題,要求各組制作健康宣教資料。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6教學反思
肺形態復雜,用模型很難一次性展示全部結構,本次課將文本、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源有機結合,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效能,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初步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與團隊協作意識。同時,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學習任務及相應的活動,使知識與技能學習融入具體任務之中,并與生活、臨床聯系,突顯職教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好奇心。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環節。巧妙運用“雨課堂”平臺,實現課前有料可學,課中有平臺可用,課后有跡可循。微課的應用,將課堂學習前移,提高了學習效率。課前教師布置任務,微課、課前任務單等資源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大量視頻動畫的運用使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增加了學習趣味性。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解決學生自學時遇到的問題,利用課中的練習和評價完成知識內化,課后知識拓展則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人體解剖學是中職護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該課程內容多、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基礎較薄弱的中職生學習起來有很大難度。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程整合,利用微課、虛擬軟件以及直觀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意義[3-4]。
參考文獻:
[1]杜新光,黃文杰.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基礎一體化教學效果探索[J].中國衛生產業,2017(4):82-83.
[2]代卉.探析中職解剖學基礎教學方法選擇[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1):51-53.
[3]潘建萍,鐘禹霖,凌志杰,等.信息時代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7):56-57.
[4]秦迎,孫志軍,許可,等.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人體解剖學信息化教學實踐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5):51-52.蕢
作者:王 樸 王燕虹 袁云霞 單位:桂林市衛生學校
- 上一篇:電力企業財務管理現狀及解決對策
- 下一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管理與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