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傳統美術色調論述

時間:2022-05-17 11:44:00

導語:平面設計傳統美術色調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面設計傳統美術色調論述

一、中國古代美術色彩體系

1、儒家的五色世界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文化精神、意識形態等自成體系,對中國人的色彩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色彩作為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要素之一,也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美術色彩觀。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關于五色中的四色一赤、白、黑、黃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記載:“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于繒帛也。”關于五色的確切記載可見于《周禮•冬官考工記》,提出了五色概念、色彩的對比關系、色彩與時間觀和空間觀的結合。中國古代的五色體系以五色來概括世間萬色,將紛繁的色彩秩序化、符號化、圖式化。西周時期,正色與間色的概念被提出,正色即青、黃、赤、白、黑五色,白、黑兩色即現代色彩學中的無色系的兩極,赤,黃、青三色與現代色彩學中的三原色基本一致,三色混合得到黑色,三色相減得到白色。間色即為正色混合后得到的顏色。這標志著中國五色色彩體系的形成,這早于西方色彩體系一千多年。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念較之西方的三色體系更注重哲學的思辨,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以色彩來概括。五色體系的建立推動了中國傳統色彩的發展與繁榮。中國古代的五色體系對古代平面藝術設計的色彩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不僅與中國古代儒學相結合,以正色象征權威與尊嚴,以間色象征卑微。使得色彩與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相結合,色彩的運用呈現出嚴格的程式與規范。而且五色體系在中國民間確立了深厚的心理基礎,形成民間色彩觀。

2、道家的無色世界

道家強調“寡欲”、“淡泊無為”,道家的世界是黑白兩色的世界。老子講“知白守黑”,道家認為“有無相生”,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就是“有”和“無”的交替演變,“有”和“無”是事物發展的兩個極端,以色彩代表為黑白兩色。這里的“白”不同于五色中的白,而是無色、無形。所謂“無色,而五色成焉”。中國水墨繪畫受道家色彩觀的影響,追求簡淡平靜的色彩,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中的宣紙為白色,墨色為黑色,黑白兩色與其調和而成的各種灰色,構成了中國水墨畫的境界。中國傳統美術吸收道家的色彩觀念,以簡練、樸素的色彩表達出“空虛寧靜”的氣氛。

3、佛家的美術色彩

中國佛教美術色彩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盛唐佛教壁畫多用青綠、朱砂加強冷暖色的對比,畫面色彩絢麗輝煌。中唐時期佛教壁畫大量使用土紅、土黃和赭石等同類色,畫面溫和平靜。盡管體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但都以金色、黑色、白色等進行調和,在色彩上體現出對“和”的追求,達到“空、無、和、化”的理想境界。唐代李思訓正是利用這種手法,創立了“金碧山水”。中國傳統美術受到佛教繪畫的影響,在色彩上也體現出同樣的特色。

二、中國傳統美術色彩的象征性及其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是對自然界事物的物理屬性、生理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其心理屬性的再現。色彩不僅因其特質帶給觀賞者感觀上的美好體驗,也以其具有的精神性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色彩就被賦予了人類多樣的精神情感與象征意義。“色彩象征本質特點是人以外在色彩環境的普遍性存在反映人的內在色彩生命本能需要,它不為某些外在色彩表象或一時一事的局部色彩變化所左右,而是依靠人在自然環境中長期形成的色彩本質積淀。”①色彩成為具有象征性的符號與圖式。由聯想而將色彩賦予特定的含義,無論是中國古代藝術設計,還是現代平面設計,色彩象征意義的運用都是相通的。色彩的象征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會背景,即約定俗成。色彩的象征性的運用需要對色彩的象征意義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差異有所了解,才可以為不同的受眾所接受。

1、色彩成為身份地位、性格、品質的象征首先,在古代中國,受五行觀的影響,色彩的使用有嚴格的規范與程式:夏尚青、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漢尚黃,以色彩的五行相克,象征王朝的興亡更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被稱為炎黃子孫,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五方、五行、五色、五德中,中央為土黃色,黃色在五行中居于正中,象征中央政權及國土之義”②,最為尊貴,代表權勢、威嚴。隋唐以后,黃色成為了帝王的專用色,平民百姓不得踐越,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其次,在民間戲曲面具中,對色彩的運用,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法則,“紅色忠勇白為好、黑為剛直灰勇敢、黃色猛烈草莽藍、綠是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③此外,在傳統美術中,色彩成為不同性別的象征:俗語說“紅女綠男”,甘肅隴東地區皮影造型,男子多為綠衣,女子多為紅衣,紅色與綠色成為不同性別的象征。

2、色彩在不同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在儒家文化中,黑白兩色多為不祥的象征。“黑色是作為北方和冬天之色,象征著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它是超越生界和死界的顏色。”④黑白兩色在心理上多給人以肅穆、悲涼的暗示。在道家文化中具有極高的地位,黑白兩色作為五方色之一,黑色是赤、黃、青三色匯合后的最終顏色,是色彩的一個極端,象征“有”,而白色是另一個極端,象征“無”。黑白兩色代表世間萬物的顏色。中國傳統美術受道家影響最為深厚,黑白兩色在傳統美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白色在佛家文化中象征純潔、吉祥。正因如此,中國古代色彩的象征意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只有對傳統美術形色彩的象征性進行深入分析,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可以在繼承中求發展,實現傳統美術色彩的現代化。

三、中國傳統美術色彩的裝飾性及其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早在先秦時期,韓非子就提出“禮為情貌者飾”,指出人的性情正是約束人的社會規范。色彩作為傳統美術的要素之一,通過秩序化、規律化、程式化、理想化的特性,來傳情達意。其裝飾性不僅體現出美術創作者的精神追求,而且體現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也體現出古代人類的審美思想。這種裝飾性經過歷史的發展與演化,形成了一定的規律。傳統美術色彩的裝飾性體現在美術作品中,即色彩關系的適宜、形式化。中國傳傳統美術色彩的裝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色彩鮮明、純度較高受傳統五色觀念的影響,正色在傳統色彩體系中具有較高的地位,我國自商周時期就形成崇尚純色的傳統,色彩隨時展而豐富,但祟尚純色的傳統沒有改變,傳統美術色彩的裝飾性主要體現為色彩的純度較高,多選用鮮艷明亮的色彩,而且色彩關系多為補色關系。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關系。

2、色彩豐富、對比統一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色彩搭配既要追求對比性,又要追求和諧性,首先,通過“退暈”和“對暈”手法的使用,對美術作品的色彩進行轉換,明代織錦口訣“水紅、銀紅配大紅,玉白、古月配寶藍”流傳至今,通過“退暈”手法的使用,色彩更加柔和、艷麗,通過調和降低了對比度,色彩關系趨向和諧。其次,受到佛教繪畫的影響,傳統美術作品使用黑色、白色、金色、銀色作為間隔色,用以調和對比強烈的色彩,整個畫面色彩艷麗、華貴。這種色彩搭配方法在現代平面設計尤其是在包裝及書籍裝幀中廣泛應用。

3、簡練概括、以少勝多在現代視覺傳達中,作品的色彩優于形而首先被人感知,設計色彩如果具各了純度高、對比強烈、簡練概括的特性,就會在紛繁的色彩中引起觀者的重視,產生共鳴。因此,將傳統美術色彩的裝飾特性用于現代平面設計,使得現代平面設計在色彩上既體現出裝飾性,又體現出傳統的文化意味。四、中國傳統美術色彩的程式化及其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中國美術色彩在應用的過程中形成了程式化的趨向,色彩的程式化不僅體現色彩所象征意義的程式化,也體現為色彩搭配關系的程式化。傳統美術作品的色彩與作品相互配合,在最大程度上體現出作品的涵義,作品的色彩關系不是隨意的搭配,而是經過歷史的演化積累下來的配色經驗。首先,純色之間的搭配:中國是一個尚紅的民族,紅色與黑色的搭配由來已久,原始社會的彩陶、漢代的漆器、民間的年畫,紅色與黑色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其次,補色之間的搭配:在現代色彩學中,紅色和綠色是互補色,中國古代就有紅色與綠色相配寓意吉祥的傳統,在民間文化中,形成了紅色與綠色相配的習慣,“要喜氣,紅兼綠”。紅色與綠色并置時,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

總之,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促進文化藝術的全球化,也促進了中國藝術設計走向世界。傳統平面設計的現代化,平面設計色彩的國際化也已成為設計師追求的目標。實現平面設計的傳統美術色彩的現代化和民族化既是把中國平面設計推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中國藝術民族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