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科學規劃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8:02:00

導語:新農村科學規劃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科學規劃建設管理論文

新農村建設現在已拉開序幕,但新農村建設要做些什么,如何把好事做好,并不是很清晰。最早主張新農村建設的學者的出發點是擴大內需(林毅夫等)。吳仁寶領導的華西村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吳仁保并且準備在五年內培訓五萬農村基層帶頭人,固然,華西村成績斐然,吳仁保的事跡感人,但是否將華西村大規模“克隆”就能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會不會變成另一場“農業學大寨”?值得冷靜思考。

如何建設新農村,現在的理論探討有些滯后。首先表現在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上,現在的提法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實際上這個提法應該加上“生態良好”一項,成為“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我認為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而這二者是密切相關的,可以作為一個工程。農村地表水淺層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洪澇災害問題是主要的農村環境問題。

其次是基礎設施,這牽涉到投資結構的問題,即投資的時空分布。區域內的城市形態聚居形態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投資如果和符合規律的城市形態耦合,則會比較合理。否則,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則投資的回報率低,且可能有負作用,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村子位于生態脆弱的山區,如果要修路,投資很高,還可能會破壞生態,如果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可能把居民遷出比較合理。

資金是投向大城市,中小城市,還是小城鎮,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在肥沃的土地上合理密植,也就是把資金投向大中城市,密植的典型例子是“浦東新區”。資金過于集中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使城鄉差別過大。現在投向農村有“矯枉過正”的意思。但筆者認為我國城市化過程剛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注意與合理的城市形態相應的基礎設施的合理形態。

要確定城市的合理形態,首先要用景觀生態學方法研究區域的景觀結構。根據景觀異質性原理,依次確定需要保護的耕地的范圍(農業用地),生態用地的范圍及城市建設用地的范圍,由此確定基礎設施的走向。工業應適當集中于城鎮體系結點上,建設生態工業園。

是不是把“華西村”克隆就能建設好新農村?如果全國大部分村莊學“華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種分散發展工業的模式。這種模式會增加環境保護的難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農村的擴散會惡化農村生態環境。“華西村”模式只適用于工廠分散治理模式具有經濟性的情況。

較好的城鄉一體發展模式是:在中心城市輻射范圍內,根據自然資源及交通區位等條件,合理布局制造業城市(20~80萬人),并將在這些制造業城市工作的產業工人轉化為城市市民,給予完全的市民待遇,為他們規劃住宅,托幼,中小學,醫院等公共設施。由于城市的人均占地低于農村人均占地,這種發展模式比分散式發展要更節約用地。

工業適度集中布局便于組織循環經濟鏈,形成生態工業園,也便于一般污水集中處理。只有一些采用清潔工藝實現零排放的綠色工廠可以分散到鄉村。因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轉向農村,還要分輕重緩急,不宜平均分配,而應重點投入到有工業化城市化潛力的村鎮網絡結點上,以及聯結這些結點的基礎設施通道上,以在未來形成城鄉一體的,合理布局的城鎮體系。這樣才能體現城鄉統籌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需要科學規劃。華西村雖然是成功的,但卻不能以簡單“克隆”華西村來建設新農村。因為農村建設本質上是區域發展問題,必須從區域的角度考慮土地利用。如確定一個區域內水源保護區,濕地系統,可淹沒區范圍,生物多樣化保護區,自然和文化景觀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地質災害多發區等都需要系統的科學研究,并對土地利用方式和基礎設施走廊的選線提出限制,而在村的水平上是無力作出這樣的研究和規劃的。在一個區域內(至少是縣域內)需要對工業有總體布局,避免遍地開花,而這是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最令人擔心的,理想的是以流域為單元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轉向農村,怎么轉值得深入探討。正確的方式是在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城鄉一體的區域發展規劃和區域土地利用規劃,據此進行新農村建設。

筆者初步歸納了一下,農村發展的投資領域有:

(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完善農業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面的投資。

(二)地質災害治理國土整治方面的投資。

(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其他投入。

(四)道路交通,公共交通

(五)信息通訊網絡

(六)農村能源及電力建設

(七)農村飲用水工程

(八)文化景觀保護

(九)農村科學教育設施

(十)農村醫療設施

(十一)農村文化設施

(十二)農村物流商業設施(社會投入)

在這些領域,進行城鄉一體的網絡最優化研究,以取得系統整體上的最優效果非常重要,而這單靠“華西村”模式是無法完成的,必須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結合農村實際,以保護耕地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合理布局,以及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網絡為目標,制定出科學的區域發展規劃,避免“農業學大寨”式的缺乏科學規劃整體協調的運動式“折騰”,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起到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