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探析
時間:2022-02-03 10:35:28
導語: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藝術設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傳統哲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不竭的藝術靈感與創作源泉。立足于審美視角洞察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生態美學,從傳統造物文化中窺見生態審美元素,展現傳統審美意蘊與設計品質,并將其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之中。旨在賦予藝術設計以全新的生態寓意與審美價值,追求“人、物、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開辟現代藝術設計新出路。
關鍵詞:傳統哲學;生態美學;藝術設計
中國傳統哲學是本土文化的根基,“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產生于中國古典哲學沃土之上”[1]。生態美屬美的本質屬性,是美學形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傳統生態美學追求人、物、境的動態平衡,強調自然本性中的美學意境,主張在自然變換中展現美的境界,以遵循“人—社會—自然三大要素”[2]的和諧發展為基礎構建起的生態美學體系。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釋等學派積淀著豐富的人文思想與生態智慧,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動力源泉。中國傳統生態美學中,造物者在設計時對自然生態的美學關照,是生態設計的基礎與核心,以此來實現人、物、境的平衡與統一。中國造物文化以對藝術作品傾注的人文關懷為基礎特征,進而發掘藝術作品的社會屬性,這種人文文化正逐漸滲透于現代藝術設計之中,并延伸成一個獨特的生態美學文化體系。該體系中包含中國傳統造物文化與生態美學,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參照標準和指導思想。
一、傳統美學審美標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天與萬物、與人構成的相應相和,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合一性、和諧性,整體性。它是特有的東方傳統美學智慧,是傳統美學基本的審美標準,彰顯我國傳統的文化精髓與哲學精神。其中,“天”意為自然界,天人合一所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人們對自然中山水的喜愛正體現著這一生態觀念。孔子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正是人們對自然山水無限熱愛的文化寫照與生態審美態度。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內涵豐富,在人與自然的相處融合中反映二者的關系,在很多古代藝術設計中都可以追尋天人合一思想的蹤跡。天人合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非中國傳統建筑莫屬,古人在建筑設計時總是將自然融入其中,如,濟南大明湖被謂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西湖中樓臺亭閣,游船通舫,桃柳相間,拱橋相連,三潭映月中水擁島、島抱水,島中有湖、湖中有島;蘇州古城則以水為中心,河流與道路密切相連,街道依河,河繞城墻,“小橋、流水、人家”構成山環水繞的獨特城市風貌。這些城市建筑中利用人與自然的緊密交融,充分展現著天人合一的生態美學思想。另外,中國古典園林遵循天、地、人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人、自然、建筑三位一體的美學原則,構成融合自然同時又回歸自然的古典園林風貌。如北方宮苑代表避暑山莊,借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園林中充分展現自然生態之美。避暑山莊中既有湖泊、州島、草原,又有森林、山巒、錘峰、溝壑,整個園林在山環水抱中峰回泉流,“勝境山靈秘”,借助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建筑景觀達到了幾近理想的藝術境界。人與自然本就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古代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理念,對于現代藝術設計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構筑設計與其他生態系統元素間的和諧,成為了現代藝術設計美學追求的不懈目標”[3]。將“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建筑設計,可引導設計師關注對外部環境的綜合利用,對內外部環境的合理交融,將建筑本體融入自然生態的有機體重,在注重外觀造型的同時,更加重視融入人性化的關懷,增進人與自然的溝通交流,促進二者間的和諧共榮。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整體建筑,就是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現代建筑中的藝術典范,“‘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最高追求”[4]。“藝術設計中的形式美首先體現為自然美”[5],這里的校園建筑,沒有冰冷的鋼筋水泥式的高樓大廈,有的是充滿人文情懷的中國傳統園林式建筑。設計師在整個建筑設計以受眾需求為基點,傾注對受眾的關愛,利用原有山水合理布局建筑群,使之成為有著獨立空間語言的建筑。整個校園由一處處場所和小山小水構成,房子和山水猶如在互相交流對話,互相唱和欣賞一般,營造出和諧安靜的古典氛圍,在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藝術的交融中碰撞出文化的花火,激發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思,對現代文化的憧憬,這些也更加契合高校的文化氛圍,塑造出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
二、生命形態的美學要素:“氣”
“氣”是周易中最基本的美學智慧,也是傳統哲學中體現物質存在的重要范疇。中國關于“氣”的原始闡述在西周時期伯陽父對地震原因的解釋。春秋時期,氣與五行結合,論證事物的多樣性。“氣韻”的多樣化發展是在戰國時期各家對“氣”進行的不同論證,孟子有“浩然之氣”說。北宋朱熹論證了“氣”與造物的關聯,提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氣”在中國傳統哲學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其內容頗為豐富,既指客觀存在元素和動態客觀實體,又指道德境界或性命人生。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關于“氣”的論述還有孟子、莊子的“養氣”,劉勰的“志氣”,謝赫的“氣韻”,劉熙載的“骨氣”等。傳統造物文化中將人與自然的溝通、感應等都歸諸于“氣”,人與外界正是因為這種“氣”才有了相互之間的親近感。“氣”本身就有剛柔、陰陽之分,因此,傳統造物文化認為“氣”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協調流暢的“韻”,沖突對比的“動”。對于“氣”的表述,在傳統造型圖案中往往將其描述為非機械的且有其自身規律的運動態勢,例如,陰陽太極圖,正是古代哲人對“氣”這一象征符合的形象描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理和突出的氣韻內涵。中國宋代瓷器和明代家具為古代最高造物形象,不僅在外形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更具有獨特的內涵氣韻與處世風骨及古典哲學思想,這些也給現代藝術設計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就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作品而言,“氣韻生動”是其創作第一法,更是古時最基本的藝術標準。中國古代繪畫要想更好的抒情達意,反映自然造化,應認識到“天下之物本氣之所積而成”,萬物皆有氣,氣為萬物命脈,需從氣韻著手繪畫。注重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體悟,對生命本源的思考,注重表達出作品的內涵與意蘊,將其運用到現代藝術中即為“以意制形,以形取意。”現代藝術設計中,較難全面把握氣韻,這需要設計者深刻認識并理解生命與自然,并從傳統書畫作品中提煉創作方法和技巧,結合設計者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表現方式進行作品的設計。例如,2008年奧運會宣傳畫的設計就融入了書法的表達方式,將極具中國特色和中國韻味的太極拳人物與奧運五環相結合,找尋太極拳與傳統書法藝術的相通點,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精髓,設計中用書法的意蘊融合太極拳的氣韻,直觀而又精巧的傳達出設計者的設計意旨,即“中國的奧運”,整個畫面因書法與太極拳的交融更顯氣勢磅礴,給人強烈的動態感,使受眾從中感受到中國的神秘威嚴。中國畫極具中國“氣韻”的藝術瑰寶,中國畫給人不單單是視覺的享受亦或沖擊,更能激發人內心中情感,猶如音響一般激發起人心中情感的共鳴。因此,“氣”所具備的經久不息的獨特韻味,成就了中國傳統的美學范疇,造就了特有的審美情趣。
三、理智的美學態度:親近自然
傳統造物文化注重與自然界的親近和融合,主張應天之時運,地之氣養。這種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思想,影響著中國傳統造物文化觀念的形成發展,傳統造物文化正是以人意識中對自然的反映為核心內容。“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增強場地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實現其持續發展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重要原則”[6]。傳統美學作品也多以對自然的映照、思考和回歸為主要內容,現代藝術設計尤應如此,在設計中表達對自然的尊重、親近與崇尚。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為道法自然,其不是“模仿或效法自然”,不是直接引用自然形態。“中國傳統思想講‘禮’重‘道’,使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言志道情’和‘情景交融’的風格”[7],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乃萬物之本源,道化生萬物。道家所說的“自然”包含多層涵義,有形而上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也有形而下的天地萬物,美存在于自然萬物之中,同時也是一種自然狀態。另外,強調“無為”、“虛靜”,“無為”即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偏私,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不將人的意志強加于自然。“虛靜”則是指無求無欲、物我兩忘的精神狀態,這也指出了造物者在創作時應保持平靜自然的心態,以深切體悟造物之道。以順應天時地氣為原則的造物文化,在道家親近自然的美學意識關照下,中國傳統往往以木材為造物的主要元素。樹木與人一樣在宇宙中循環不息的繁衍生存,這一特征與人的生命有相同之處,反映出木材與人的隱喻結構,木材與人也由此具備了親和力等特質,為造物提供了物質基礎。這種造物觀念與中國天人和諧的理念相契合。長期的工藝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木質形成了“樸素自然”的審美評價,木材也被充分應用到中國傳統物件的創作中。尤其是中國古代家具更是將利用木材造物發揮到了極致,其中最能反映道家自然造物的是“卯榫”造物技術,該技術不許動用一釘以鐵,只需利用“卯榫”結構進行固定、連接。這種結構充分利用了傳統陰陽觀念,陰陽相互抱,促使了造物的完成,展現了源于自然的美學體驗。“樸素自然”審美觀的最佳代表就是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所展現的是質樸無華的美學形式,然而正是這種質樸的美才更讓人回味無窮,引起人們對造物的關注與思考。現代藝術設計也可結合這種“樸素自然”展現藝術創作的美學價值,在設計中融入原生態自然美。以自然材料結合廢舊材料建造起的寧波博物館正是展現“樸素自然”美學的典型案例。此設計中大量利用廢舊資源,將寧波老城拆下的舊磚瓦運用到建筑的設計建筑中,使舊物重煥光輝。博物館外墻由混凝土結合古城舊瓦片構筑成古老凝重而又新穎別致的瓦片墻,瓦片墻上利用江南特有的毛竹結合混凝土構成成獨特的土墻,自然材料組合現代材料構成了博物館獨特的墻體肌理效果,使整個博物館更加適宜的融入到自然環境中,不同材質的組合使人們體會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重新利用廢舊材料體現了對資源的節約,這也是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本原所在。
四、整體的美學感受:和諧
“當代美學家周來祥先生提出‘美為和諧’,反映了人類在審美領域的共識圈”[8]。“和”作為我國傳統哲學中心,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事物內外的和諧,人的道德理念與審美意識的和諧。在傳統造物哲學中,傳達“和諧”的整體審美感受是美學體現的最高境界。實際上傳統造物哲學中追求的“和諧”就是人、物、境的和諧。在我國春天造物文化中最能代表和諧審美理念的就是漢代漆器。漢代漆器無論是在造型、工藝、材料或是裝飾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但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生活所需,設計者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更多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在審美功能的基礎上增添實用功能,實現了實用與美觀和諧統一的絕佳境界。“和諧之美”貫穿于中國文化始終,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現代藝術設計也逐漸融入傳統生態美學的和諧思維。例如在建筑設計上,有許多中國傳統建筑結合西方建筑的成功案例。我國又不少城市建筑融通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中心結合的新型建筑風格。例如,建成于1934年的武漢大學圖書館,將清代建筑與西方哥特式、拜占庭建筑風格融為一體,建筑外觀穿插古典建筑中的單檐、朱雀、瓦作等,建筑內部將中式的回紋與歐式柱子相結合,整體中西結合的建筑,既自然天成,又顯現出和諧統一,這正是傳統造物思想中和諧思想的有力體現。
五、結語
中國傳統造物哲學是傳統生態哲學的集中體現,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態智慧與生態價值取向,倡導仁愛關懷的人文精神,注重融入審美氣韻,回歸于“樸素自然”,主張“人、物、境”的協調統一,遵循傳統造物文化人本設計理念,以傳統造物文化提升藝術設計生態審美價值,表現傳統審美內涵,彰顯本土化藝術設計特色。基于傳統生態美學的藝術設計,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融入傳統生態美學理念,借用藝術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積極健康的審美理念與生活態度,發展現代藝術設計全新的審美價值與審美標準。
參考文獻
[1]俞大麗,羅燕.造物之美:中國傳統生態美學觀照下的藝術設計[J].江西社會科學,2013(11):212-215.
[2]王淮梁.生態視野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展望[J].美術研究,2008(1):41-43.
[3]王磊.生態美學關照下的藝術設計生態觀[J].藝術探索,2008(1):92-93,143.
[4]苗延榮.中國民族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哲學[J].裝飾,2009(12):122-123.[5]郭曉冰.藝術設計中的美學思想[J].大舞臺,2014(2):60-61.
[6]周鵬.試論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J].中國農學通報,2009(24):398-402.
[7]黃芳.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意象與環境藝術設計[J].新世紀論叢,2006(2):116-117,154.
[8]陸蕾.現代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人文哲學思想的契合[J].求索,2013(9):105-107.
作者:謝遷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 上一篇:小微企業的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借款企業虛假財務信息識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