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險模型的悖論及破解
時間:2022-03-02 05:03:35
導語:審計風險模型的悖論及破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邱瑋玲工作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對悖論的分析
任何一種悖論,之所以稱為“悖論”,必定是在推理上陷入了自相矛盾、進退兩難的境地;而任何一種悖論,之所以成為“悖論”,必定是在假設前提中包含了自相矛盾的因子或在邏輯推演的過程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因素。也就是說,必定是先有自相矛盾的因,才會有自相矛盾的果。因此要破解上述悖論,須從頭開始對其邏輯過程重新進行細致的分析。為避免分析過程中過多的文字爭議,我們盡量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假定審計的對象如待審的會計報表中原先存在的錯誤金額(因各種錯報或誤報而引起)為W(Wrong),審計師對此進行審計后查出、糾正的錯誤金額為F(Found),那么剩下的未查出、糾正的部分則為U(unfound),在U中,有一部分是不嚴重的或可容忍(可接受)的錯誤金額,即不會影響利害關系人的判斷或決策,從而不會導致審計責任,這一部分可表示為U1,取決于審計師對重要性水平L(ILevelofImportance)的合理確定,而且二者呈下正向相關關系,即重要性水平確定得越高,則可容忍的未查出的錯誤金額越大。那么,U中剩下的一部分則是重要的或不可容忍(不可接受)的錯誤金額,稱為U2。于是有:W=U+F,U=U1+U2這種關系可圖示為圖1。進一步地,U1W=AR1表示可接受的審計風險,U2W=AR2表示不可接受的審計風險,顯然,在審計的嚴格程度(它是時間、性質、范圍等的綜合反映)一定的情況下,審計師確定的重要性越低,則AR1越低,AR2越高。再根據審計風險模型的變形形式,DR=ARIR×CR,則可接受的審計風險AR1與不可接受的審計風險AR2相對應,檢查風險也可根據重要性劃分為可接受的檢查風險DR1與不可接受的檢查風險DR2。審計證據的多少(A)與檢查風險的高低是直接相關的,可表示為A=(fDR),這種函數關系應理解為:不可接受檢查風險即DR2越高,或者說可接受的檢查風險DR1越低,則所需的審計證據A越多。基于這樣的區分,我們可以把相關的邏輯關系重新做出梳理,即是:重要性水平確定得越低,則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越低(不可接受的審計風險AR2越高);相應地,可接受的檢查風險DR1越低(不可接受的檢查DR2越高),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如果用數學語言表述就是:這樣在邏輯推論上就不會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了。
對相關概念的正確理解與對悖論的破解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我們要把審計風險或檢查風險根據重要性劃分為可接受的與不可接受的兩部分,才能理清審計風險模型中的邏輯線路而不致出現自相矛盾的情形,并且符合審計廣泛的經驗與普遍的常識。這樣認識又可幫助我們對相關概念進行正確理解,從而有助于對審計風險悖論的破解。現在的教材普遍認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有重大錯報或漏報,而審計人員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所謂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成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未被實現測試發現的可能性。”[3]可見,審計教材中原有對“審計風險”與“檢查風險”的定義都指的是重要的或不可接受(不可容忍)的審計風險及檢查風險,即上面所表示的AR2及DR2,并不是指全部的審計風險及檢查風險,更不是指不重要或可接受(可容忍)的審計風險及檢查風險。實際上,本文所歸納的“審計風險悖論”之所以形成,根源就在于沒有細致區分可接受的與不可接受的審計風險及檢查風險,在一般的定義中把不可接受的部分寫成了全部的審計風險及檢查的風險,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此,要驅散該悖論帶給我們邏輯分析過程中的“迷霧”,就需要正確理解教材中對“審計風險”及“檢查風險”的定義,即在未作注明的情況下,它們指的是不可接受的或重要的部分。
- 上一篇:當前審計風險的評估與控制透析
- 下一篇:略論物流企業審計風險與防范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