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茶文化傳承的作用
時間:2022-01-29 08:58:26
導語:工匠精神在茶文化傳承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弘揚工匠精神做出了重要論述。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作為毗鄰的日本,受其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日本茶文化。本文運用歷史研究法,對工匠精神在中日茶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分別進行考察,認為工匠精神中對技藝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終極追求,對行業報以尊重、敬業守業的價值觀念,為發展不斷創新、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促進了兩國茶文化在各方面的順利傳承,并且在今后的傳承過程中也需要繼續發揚。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日茶文化;傳承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茶文化伴隨著茶葉貿易和文化交流傳至各地,影響遍及全球。早在唐宋時期,中國的茶文化便傳入日本,此后在日本獨特的環境中形成了日本茶道。2019年聯合國宣布設立“國際茶日”,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和文化的認可與重視。如何弘揚茶精神、傳承茶文化,這是人們一直關注的課題。本文將運用歷史研究法,圍繞中日茶文化傳承的問題,探究工匠精神在中日兩國茶文化傳承歷史中發揮的作用,并期待這些探討對現代茶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有些許啟示。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歷史
工匠精神是一個可從多角度理解的范疇,但核心都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二戰后,日本產品的精良一度讓“日本制造”登上神壇,曾引發人們對日本工匠精神的廣泛探討。在中國,工匠精神來源于傳統工匠們對技藝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精神,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高度的契合。從事技藝勞動的工匠們,不斷磨煉和完善自己的技藝,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工匠文化。《莊子》中提及的庖丁解牛、老漢粘蟬、匠石運斧等,形象地闡釋了道技合一,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工匠精神的推崇和贊美。工匠精神最早于2016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后的2017年、2018年、2021年又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中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完善標準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出了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認識。在日本,工匠精神經歷了古代至當代的五個歷史階段,從最初的“神業觀念”下的精益求精演變成近世的町人倫理,接著分化、泛化出一個“工匠型社會”①。在日本江戶時期,日本的匠人被稱為“職人”,指的是有一技之長之人,范圍比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大得多。一生只做一件事,強調將事情做精、做細的鉆研精神。而后在日本經濟走向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工匠精神的泛化,即不再專指以手工謀事的人,而轉向泛指一切行業中專心謀事并有所成就之人,并衍生出“工匠型企業精神”。受其影響下誕生的企業多以企業永續為核心目標,以遵紀守法、危機下的奮發圖強精神、誠信至上、反哺社會為要義。可以說日本大量百年長壽企業的存留與這種工匠精神的延續有著密切關系。“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如何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利用工匠精神傳承茶文化,不僅是中國面對的課題,也是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二、工匠精神在日本茶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中國飲茶習俗傳入日本,在16世紀中后期后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日本茶道②。日本神戶大學名譽教授倉澤行洋曾形象地將二者之間的關系比作母子,指出“日本茶道以中國茶道為母,是其遠渡日本后成長起來的孩子。”③日本茶道是一個綜合文化體系,涉及飲食、禮儀、美術、建筑、工藝、思想等多個領域,被譽為“了解日本文化的第一窗口”。從16世紀傳承至今,日本茶道也曾經歷過多次歷史沉浮,而工匠精神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人們追求突破、勇于創新。日本茶道開山之祖村田珠光將禪院茶禮與貴族書院茶結合,將參禪中體會到的禪的精神引入飲茶之中,開辟了新茶風。中興之祖武野紹鷗把連歌的精神和美學帶入茶道中,并確立了草庵風格的茶室,推進了茶會的和風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則去除了傳統茶會的游樂性,完善了茶道精神,并大膽地將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作為茶道具使用。此后,在明治維新的歐化浪潮中,日本茶道曾一度被視為舊弊,面臨衰敗的危機。為了突破困境,各流派做出了諸多創新和努力。如打破舊制發明立禮式茶禮以順應西化風格、出版茶道技法書籍以確立行業標桿、推進海外交流以增加影響力、加大茶道學術研究以挖掘文化底蘊等,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產業鏈。這些過程不僅體現了工匠精神中專注堅持、勇于開拓的價值導向,更為重要的是強化了行業自信、行業尊重的價值觀念。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人們專注技法磨煉,追求極致的待客之道。日本茶道學者熊倉功夫認為茶道是一種日本獨特的室內藝能,具備如下三種特質:表演者和觀眾之間建立在觀看與被觀看的緊張關系之上;是一次性的無法復制的,具有不留痕跡的無形性;超越日常性,祈愿進入非日常世界的內在意識④。日本茶道強調主客間的互動,舉辦茶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客人更好地享受茶會,是茶人們舉辦茶會時追求的目標。千利休曾對茶道精神總結出“四規七則”。其中“七則”指的是茶要點得合口、炭要放得能燒開水、茶花要插得如同開在原野中、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夏涼冬暖、凡事應未雨綢繆、關懷同席的客人、赴約要守時。就內容而言也可以認為這些是針對茶人們制定的七條待客法則。一場正規的茶會需要四個小時,從前席到中場休息再到后席,主人需要按舉辦的主題、季節、時間而精心準備不同的道具、茶點和技藝。這些點茶技法和待客之道的要求之中也蘊含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促使日本茶道傳承有序,秉承盡職守業的傳承理念。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碗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這些定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流派,現代日本茶道大概有二十來個流派。最主要的是“三千家”,分別是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家,由千利休的三個曾孫各自創立。以家元制度為代表的組織制度,涉及日本茶道、花道、香道、相撲、舞蹈、能樂等多個行業,有明確的上下結構和秘傳傳統,是一種以技藝永續為目標的擬血緣關系組織。家元是標準的制定者,也是技能傳承的責任人,對下進行教學和督導。這種組織結構延續工匠精神中盡職守業的理念,為日本茶道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三、工匠精神在中國茶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在中國四川省就開始了飲茶的習慣。在王褒《僮約》這本記載西漢時期蜀地社會生活的古籍中,出現了“烹荼盡其”“武都買荼”。其中的“荼”被認為是“茶”的古體字⑤。到了唐代,原先在中國南方的飲茶習慣也普及到了北方,出現了第一部系統論述茶的綜合性著作《茶經》。縱觀歷史,中國的飲茶形式十分多樣,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煮茶法)”,而后的宋代、明代又分別流行“點茶法”“瀹茶法”⑥。其中,使用葉茶的泡飲法一直延續至今。與日本相比,中國的茶文化內容更加豐富,歷史更加悠久,涵蓋范圍更加廣泛,在茶文化傳承上也面臨更多變的局面。工匠精神促使制茶工藝技法上的精益求精。在中國茶文化中,飲茶時更加注重茶本身,因此對于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以及沖泡上的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早在陸羽《茶經》中便有關于茶樹生長環境和茶葉采摘時期的精準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又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⑦以江西洞上村野生古茶樹為例,它大多分布在600m至1000m的山頭,只能做春茶,采茶期為4月初到5月底,且以清晨5點至9點在高海拔處所采為最佳。采摘之后的茶葉又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形成可以沖泡十幾泡乃至二十多泡的耐泡古樹茶。如今包括河紅在內的各類擁有悠久歷史的制茶工藝被列入“非遺”項目,從選育到適制再到量產,一代代制茶人的心血、經驗、技巧的積淀,以及不斷推陳出新變革成果,延續著傳承的活力。多年來工藝上的求精為打造品牌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工匠精神促使飲茶器物上的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中國茶文化重視色香味,強調茶與器之間的和諧,在擇器上以是否“宜茶”,是否能夠達到與茶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等為重要評價條件。以茶碗為例,唐代看重青瓷是因為“越瓷青而茶色綠”,宋代斗茶推崇黑瓷是為了“取其煥發茶采色也”,明清追求白瓷或青花是源于“注茶則清白可愛”。從功能上來看,以適合斗茶的束口盞為例,盞口附近有束口線,亦稱“注水線”,指的是在距離盞口1.5—2cm處的內壁上形成的凸棱,用于表明注水時的界限。由此既可以掌握水的分量,又可以避免茶湯外溢。另如泡茶用的白瓷茶碗,選擇白瓷是為了“不損茶色”,為了便于觀察茶水色澤以及茶芽在水中的舒展變化,而以小為貴的理由是利于香氣聚攏。雖然飲茶法幾經變遷,但不同時代對茶碗的選擇,目的都是為了讓茶喝起來更加美味,更加適宜于飲茶。工匠精神中勇于開拓的一面,也促使茶人們不斷鉆研新的宜茶器物,茶器也隨著飲茶方式的不斷變遷。工匠精神促使茶人們為傳承技藝堅守一方,默默奉獻。茶樹受雨量、溫度、海拔、日光等自然環境影響,一般種在丘陵地帶和山坡上。一些古樹茶往往分布在千米左右的海拔地區,山路崎嶇泥濘,采茶人的艱辛和不易可想而知。目前國內茶區包括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以及江北茶區,總面積達100萬公頃。常見的有紅茶、綠茶、普洱茶、烏龍茶、花茶等大類茶。全國各地名茶眾多,如浙江西湖龍井茶、浙江余杭徑山茶、安徽黃山毛峰、福建武夷山大紅袍、福建安溪鐵觀音、江西“四綠一紅”等。在地方特色茶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各地的茶人們堅守一方,無私奉獻,為茶文化的推廣獻計獻策。如與當地政府攜手依靠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籌劃茶文化公園、茶博物館,開辦茶葉職業學校,舉辦茶文化高峰論壇,積極打造茶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茶之旅項目等,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努力背后體現的是茶人們的無私和韌性,也正是不斷奉獻、敬業愛崗的工匠精神。
四、結語
綜合上文的考察分析,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在中日茶文化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工匠精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茶人們秉承了工匠精神中對技藝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終極追求,對行業報以尊重、敬業守業的價值觀念,為發展不斷創新、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新媒體技術、新社交購物平臺的爆發,中日兩國傳統的茶文化教學等也面臨新的沖擊。但縱觀中日茶文化的歷史變遷,茶文化之所以幾經沉浮但仍傳承至今,其背后蘊含的就有所謂的工匠精神。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需要繼續發揮工匠精神。除了在技藝上精心打磨,樹立行業標桿,增加影響力之外,在宣傳弘揚上更要發揚與時俱進的革新精神,打破僵化保守的思維模式。如活用抖音、B站等年輕群體活躍的社交平臺,強化茶文化在年輕人潛在市場中的影響;推行“走出去”戰略,加大國際文化交流力度,形成茶文化傳承的良好循環等。只有繼續發揚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傳承茶文化。
作者:葉晶晶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一篇:科技期刊促進科研人員成長的實踐
- 下一篇:旅游業網絡營銷發展對策
精品范文
3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