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初探

時間:2022-09-29 10:22:42

導語: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初探

1國有經營管理體制的現狀

1.1改革開放前現狀。建國后,國有林經營管理照搬前蘇聯,建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產品經濟管理模式。林業管理體制是一種以行政管理為主,高度集權型體制,以指令性計劃為主,全民所有制,重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借用前蘇聯林業管理方式,在當時有積極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弊端越來越多,雖有所調整,但沒有根本性改變。導致國有林管理重采輕育,林少采多,形成惡性循環,最后導致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和企業經濟“兩危”。1.2改革開放后的狀況。國家經濟體制發展到今天,國有林經濟管理體制也以改革試驗區等形式,穩健而有重點地做了一些改革,漸漸走出“兩危”境地,主要有如下表現:1.2.1實施分類經營。建立黑龍江省國有林區葦河林業局改革試驗區。根據林地的不同條件、標準,劃分出商品林、公益林及多功能林。按經營林分的區別,確定商品林為集約經營區,公益林為保護經營區、多功能林為常規經營區。1.2.2改革產權制度。為調動職工、林農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國有林區森林資源,通過引入股份制、家庭自營經濟等形式開展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以國有為主,產權主體多元化的國有林產權格局。1.2.3推行林價制度,實行森林資源有償使用。九十年代,在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開展試點,隨后全面推開林價制度。這項改革在國有林經營與管理方面是綜合性、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林價制度的推行初步理順了森林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建立起國家對林業企業實行資源的有償撥交,企業對資源有償使用的管理制度。1.2.4改革國有林區經營管理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改變了國有林區一直沿用的林業局代表國家單一經營形式。完善各種承包制、租賃經營、國有民營等形式,使林業經營更有靈活性,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使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把國有林區可耕地分為就業田、勞保田、工資田既解決了就業民生問題,又提高了廣大職工及家屬的經濟收入。

2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多年,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產生很大良性變化,但與現代可持續性林業發展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一些尚須解決的問題:(1)在全球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國有森林資源在培育、管理、利用方面,一定程度上仍受舊體制的制約;(2)國有林長期以來,重采輕育,可采資源減少嚴重,資源危機形勢嚴峻;(3)國有林自建國以來,培育資金不足,渠道不暢,各項資金嚴重短缺;(4)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以前,國有林資源產權不清,企業制度改革緩慢、滯后;(5)國有林稅賦相對偏重,林區社會多項重擔比較沉重等。

3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對策

深化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其存在問題的根本路徑。3.1建立分類經營、科學管理制度。國有林體制已確定要實施分類經營、科學管理的改革。根據森林法相關規定,在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五大林種基礎上,把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納入公益林類,把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納入商品林類。商品林經營以市場為導向,經營者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國家給予必要的扶持。公益林以滿足改善生態環境和國土保安的公益需要為主,只開展更新和撫育伐,列入實行事業化管理的社會公益事業。3.2建立明晰的林業產權制度。要改變傳統計劃經濟一統天下,調動企業和職工積極性,創新活力,搞好國有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就必須清產核資,界定產權;實現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使擁有法人財產權的單位行使森林資產的經營權。3.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林業企業制度。3.3.1轉換國有大中型林業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根據“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從國有林區實際出發,區別不同類型林業企業的不同情況,把企業改革同技術改造和企業改組結合起來。只有轉換國有大中型林業企業經營機制,才能真正建立現代林業企業制度。3.3.2在企業內部開展組織機構調整。在林業企業普遍實行內部銀行制、內部承包制或分段專業化經營改革基礎上,對非林業生產經營部門逐步剝離。把企業內部的社會服務機構逐步建成服務性經濟實體,面向社會實行有償服務。對一些國有林區小型企業,從各自實際出發,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通過“股份合作,轉產改造、合資、合作、聯合、承包、租賃、兼并、拍賣”等多種方式優化配置,促進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

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互聯網文檔資源(wenku.baidu.c)》,2012.

[2]譚俊.必須高度重視我國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問題[J].《科技導報》,1997,08-10.

[3]譚俊.不同類型國家林業管理體制的啟示及借鑒[J].《林業經濟》,1996,06-22.

作者:叢立光 單位:黑龍江省東方紅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