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下土地經營模式分析

時間:2022-10-12 09:49:52

導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下土地經營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下土地經營模式分析

摘要:在土地流轉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本文就目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進行探析,提出了促進農村土地經營的的建議與思考,探索未來土地經營的方向。

關鍵詞:土地流轉;土地經營;經營模式

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的普及以及農村勞動力的流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步轉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漸興起。2008年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實際上,自2003年《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以來,各地在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發育和政策制度方面就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速度加快,各地紛紛出臺扶持流轉措施,并作為基層政府的考核指標,這對穩定和完善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流轉后的主要經營模式

2010年我國土地流轉面積占耕地面積14.7%,到2014年提高到30.4%。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土地流轉速度也在加快,個別發達地區流轉面積已達到80%以上。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經營模式也不盡相同。

1.種植大戶經營模式。即農村中種糧高手、養殖大戶等專業能人通過自身的技術優勢,對農村土地實行集中連片承包,對承包土地進行科學管理,統一經營,實現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這種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實現了量的擴張,方便了農業機械化的運用,提高了農業的效益和效率,在農業產量和質量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2.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家庭農場是2012年前后才興起的新型土地規模經營主體,是在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經營實體,對外具有相對獨立的法人地位。與種田大戶比較,家庭農場以自有土地為基礎,并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經營面積。在經營內容上不單靠種植業為主,還實行農、林、魚等多種經營,體現生態性與經濟性的結合,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直接與市場對接,成為市場的獨立主體。近年來盡管家庭農場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和生產實踐經驗,但由于缺少資金,對基礎設施和生產資料長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轉不規范引發的隱憂,使家庭農場主擴大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影響。為了鼓勵家庭農場的發展,各地紛紛出臺鼓勵辦法,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融資,幫助家庭農場解決資金難題。

3.專業農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專業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辦性、合作性和專業性等優勢,為會員(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這種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模式,形成土地經營聯合體,通過創辦科技示范點(戶)、示范園,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及時地將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傳送給農民,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事實上,從國內外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功例子來看,農民參加的目的不僅因為民主化管理和利潤返還,或入股分紅,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的還包括服務。尤其是現代農業技術日新月異,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解決具體生產經營難題,把農民從生產者角色轉為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同時對一些不愿意從事農業的農民土地實行土地流轉,擴大經營面積。

4.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企業通過合約接受土地流轉后的經營權,但仍然交由農戶或部分農戶種植,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培訓、統一收購、統一服務的方式,建立“公司+農戶+訂單”的生產模式,保障了企業加工原料供給,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企業對加工原料實行統一定價收購,通過定價保障農民利益;部分企業對加工原料實行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低迷時保護農民利益,實現加工原料穩定供給。5.休閑觀光農業模式。休閑觀光農業是為滿足人們對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開展的、可吸引游客前來觀、賞、習、品、考、書、畫、攝、購的現代農業形態,是旅游業與農業之間交叉性的新興產業,實現了農業企業化經營。觀光農業游覽基地可以成為人們觀光旅游、豐富農業知識、交流農業經驗、體驗農業生產勞動與農民生活、享用農業成果、利用田園休憩健身的場所和農業深層次開發的樣板,從而促進當地綠色產業的發展。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的企業經營模式,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值,不僅可以獲得農產品的收獲價值,還可以帶來旅游、餐飲、娛樂等消費,增加了農業的收益。

二、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

土地流轉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也保證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但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

1.土地流轉期限較短。土地流轉指的是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土地承包權仍然歸農民所有,土地的產權性質屬于集體經濟。因此在土地流轉中,期限一般為5年左右。而農業的投資具有投資大,收益期長,并受到季節性影響等因素。5年的流轉期,使得取得流轉后經營權的一方不敢加大投入,防止自己在下一輪流轉中無法取得經營權,這就阻礙了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不利于農業經營模式的持久性。同時由于一些農戶缺乏契約精神,流轉后的糾紛不經常發生,導致雙方的關系緊張,共贏的局面難以形成。

2.土地經營缺乏市場引導。農產品的周期性比較長,使得經營者對未來的市場預期判斷不準確,可能會導致虧損,甚至破產,嚴重的直接不履行協議放棄經營權。近年多地出現了賣糧難、賣菜難,一旦出現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一些經營者甚至作物不予收割,當肥料使用。雖然在糧食作物上政府會出臺保護價收購,但一遇到豐收年景,國家收購壓力也大,會直接導致土地收益銳減。同時氣候的變化更加劇了農業經營的風險。

3.土地經營人才匱乏。隨著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小農思維已經很難適用農業經營的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需要懂得農業技術、了解農產品市場、熟悉農業管理的綜合性人才,但在長期跳出農門的固有思維下,很多人讀書就不愿意回到農村,學校也缺乏類似的專業。農業經營依然以經驗為主,在量的擴張上實現了飛躍,但其本質依然未跳出傳統思維。同時季節性用工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三、土地經營的建議與思考

要增加農村土地經營的競爭力,需要跳出傳統思維,結合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引導土地經營向市場化過渡,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性地位。

1.合理引導經營結構。在WTO的范圍內,農產品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要引導農業經營者關注國內外市場波動,了解市場的走勢。可以采用期貨市場的方式來降低種植的風險。根據產品的消費市場來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盲目性,形成結構合理的農場品格局,提高農產品的效益。

2.培育多層次農產品市場。市場是農產品的集散地,連接消費的紐帶,應該培育多種農產品市場,調節農產品的供求。特別是信息化的今天,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引導農民在線下根據走勢進行生產,完善經營者的市場信息通道,實現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的對接,減少盲目性,提高生產的有效性。同時培育農產品深加工市場,減少農產品的損耗率。

3.培養農業人才。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作為現代農業更需要現代農業的經營管理者。目前一些中等職業院校與高等院校已經開始認識到農業人才的重要性,市場也急需這樣的人才,一些地區已經開設了面向現代農業的農業經營管理等方向的專業,需要結合實踐,培養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復合型人才。真正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同時可以根據農業跨區域耕作的時間差,培育農業勞動力市場,滿足用工需求,例如河南農民進入新疆摘棉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結語

農村土地經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經營模式,創造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市場環境,引導土地經營向市場化的轉變,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作者:王新江 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正模.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土地集中與流轉機制構建[J]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6.

[2]邱水清.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J]南方農村2008.1.

[3]李才云.城鄉問題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2.

[4]楊旺生.江蘇休閑農業發展報告[M]科學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