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餐飲企業食品安全論文
時間:2022-06-01 03:26:46
導語:社會餐飲企業食品安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原材料采購
食品原材料采購是食品進入餐飲企業的第一道關口,為了從源頭上確保餐飲企業的食品質量安全,必須重視各類市售原材料食品的衛生安全,嚴把采購環節。而在社會餐飲企業經營的過程中,迫于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和謀取利益最大化的“雙重壓力”,一些餐廳往往選擇價格較低的散裝食材,而且很多企業采購后沒有科學有效的驗收標準,導致菜品的質量和安全難以令人滿意[1]。
1.2食材儲藏
各類食品在儲存的過程中因其本身成分、微生物作用及存儲環境等因素的相互影響會發生腐敗變質,從而使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價值。據國家計生委辦公廳統計2013年我國共發生食物中毒事件152起,中毒5559人,其中22起事件發生在餐飲企業,涉及人數1207,占食物中毒事件總中毒人數的21.7%;從引起中毒的原因來看,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49起,涉及人數3359人,占食物中毒事件總人數的60.4%,是引發食物中毒最主要的原因。引發這一數據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社會餐飲企業食品原材料儲藏不符合要求,在原料的儲存上沒有分類存放或沒有專門的儲藏室,一些企業甚至直接將原材料堆放在廚房中,這樣極不利于食材的保存。
1.3烹飪場所衛生和烹飪過程衛生
1.3.1烹飪場所衛生
廚房是烹飪加工的場所,廚房衛生是餐飲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與大型酒店相比,社會餐飲企業的廚房衛生令人擔憂,有些小型的社會餐飲企業廚房內地上排水不通暢、易積垢;墻上油漬厚;由于廚房濕度較大,棚頂墻皮脫落,墻角發霉;廚房排煙設施差,整個廚房在烹飪時煙霧繚繞[2];廚房沒有專門的餐飲用具清洗消毒和保潔場所;甚至有的社會餐飲企業沒有防止蚊蠅和鼠類進入的設備,夏天蚊蠅亂飛,整個廚房的烹飪環境臟、亂、差。
1.3.2烹飪過程衛生
烹飪加工屬于食品消費鏈中的終端技術,在把好“病從口入”這關,起著決定性作用。首先,在食品原材料的準備過程,很多社會餐飲企業對衛生控制不嚴格,比如在清洗蔬菜的過程中,很多工作人員只清洗一次,而且清洗粗糙,很多污物還殘留在蔬菜上,這會對后續的操作埋下隱患。其次,在進一步加工食材過程中,生熟不分開,如盛裝食物的器皿、炊具、菜板等生熟不能分開使用,造成食品存放和操作過程中交叉感染。最后,在烹制過程中,很多廚師不能嚴格地掌控烹調的溫度和時間,沒有意識到烹調的溫度和時間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如在煎炸過程中,如果油煙溫度過高,油脂就會發生熱氧化反應,產生有毒的過氧化物和醛類物質,隨著煎炸時間的增加,油脂還會發生聚合反應,而且油在反復煎炸過程中還會產生多環芳烴等有毒有害物質。
1.4員工食品安全意識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人才的培養大多是面對食品生產企業,這就導致我國在餐飲業方面的人才非常緊缺。對于酒店企業而言,其員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環境較好,為打造其餐飲品牌,企業領導會聘請專家為其員工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甚至肯花重金將其骨干員工送到國內或國外知名餐飲企業進行學習和交流。對于福利待遇較差的社會餐飲企業,其招聘員工的素質本身不高,對食品安全意識較薄弱,另外,由于這部分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很多企業領導對于員工的培訓工作不夠重視,不愿在員工培訓上投資,這就使得社會餐飲企業服務人員食品安全總體認識水平難以提高。
1.5食品安全監管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采取的是多機構分段監管模式,由于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導致權責不清,難以形成監管合力,這樣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另外,我國衛生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過于寬泛,對于監管責任規定不明確;再者,社會餐飲企業食品的加工多以手工操作為主,食品加工本身也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其難控性也使得監管難度加大。
2對策分析
2.1嚴格控制食材采購和驗收
采購和驗收是社會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起點,也是薄弱點。要想嚴把食材的質量關就要制定采購和驗收標準、提高工作人員專業素養。
2.1.1制定采購和驗收相關標準和制度
社會餐飲企業每日所需的食品原料數量大,種類多,食品原料保質期一般較短,講究新鮮,所以餐飲企業在采購和驗收時一定要建立相關的標準,嚴格把控食材的質量。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餐飲業食品索證管理規定》,也要求餐飲企業建立食品采購索證制度。另外,也可借鑒國外的可追溯體系在食品采購中應用的成功案例,建立餐飲企業的溯源制度,保證食材的采購和驗收安全。
2.1.2提高采購和驗收人員專業素養
在食材的采購和驗收中對采購員和驗收員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如采購人員在采購過程中應該對原料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這對于原料的選擇、采購數量和衛生安全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另外,規范采購人員的采購行為,要求認真學習和執行相關食品安全法規和標準,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堅決不予采購。驗收就是對采購的原料加以檢查,對它們的質量和數量加以評價,最后決定是收下還是拒絕。因此驗收員一定要具有對食品質量和衛生狀況進行感官評價的能力。如果采購和驗收人員沒有相關的專業素養,接受了劣質原料,則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巨大損失。
2.2儲藏環境
相對于酒店餐飲而言,社會餐飲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很多企業沒有獨立的倉儲室,這樣不利于食材的存放,因此,應鼓勵和監督這些餐飲企業建立單獨的食材存儲庫房。庫房要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進行設計,庫房內根據儲存食材和物品的不同性質分區存放,不同區域應有明顯的標識,定期對庫房進行清潔與消毒,具體見表1。對于需要冷藏或冷凍的食材可以使用冰箱或冷柜儲存,儲存時應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嚴格分開,并有明顯的分區標志;動植物食物也要分開保存;為確保食品中心溫度達到冷藏或冷凍溫度要求,不得將食品堆積存放。另外,用于儲藏的冰箱或冷柜應定期清潔和維修。
2.3加強后廚房和烹飪環節管理
2.3.1后廚房管理
餐飲企業后廚房的布局和環境是確保烹飪制品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為解決中小型社會餐飲企業臟、亂、差的后廚房環境,首先要對廚房的設施做硬性要求,具體如表2所示。此外,還要對廚房食品的布局進行合理的規劃。不能設置專間和備餐場所的中小型社會餐飲企業就要按照原料進入、原料處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應這一流程合理進行廚房布局,使食品按照加工流程單一流向,避免在加工過程中生熟交叉污染[3]。
2.3.2烹飪過程
控制烹飪過程控制不當是引發餐飲企業的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較星級酒店而言,社會餐飲企業的菜肴品種主要是熱菜、冷菜、熟食。不同的食物類型在安全控制上存在不同,具體見表3。由表3可知,在熱菜制作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烹調中產生有毒的化學物質,應選擇合理烹調方法,如煮、燉、蒸、煨、熘等,這樣不但可以很好地保留食材中的營養物質,而且有利健康。對于烹飪調料的使用也要講究方法,使用不當也會產生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如味精在使用時,最好在菜品已經做好后加入,否則在高溫的條件下,味精會生成焦谷氨酸鈉,不但失去作用,還有毒性。在冷菜和熟食的制作過程中,儲存、改刀、切配、裝盤各環節都有可能對食物造成污染,所以一定要嚴格按照各自的操作流程嚴格操作和保存,防止食源性疾病發生。除此以外,在烹調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尋找和開發更安全的加工方法,提高烹調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問題。
2.4完善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2.4.1建立高效監管機制,完善法律法規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世界范疇的問題,各國在進行食品安全研究的同時建立了符合自己國情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我們可以在學習和借鑒他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餐飲行業的實際情況,對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主管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避免相互之間責任推諉和權責不清,或建立一個專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對食品生產到消費的各環節進行統一監管的部門,實現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媒體、消費者互通機制,即在企業自律的前提下,政府監管為主,社會輿論和消費者監督為輔的監管體系,并在社會餐飲企業積極推行HACCP體系和食品可追溯體系[4,5],形成有效的社會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2.4.2完善自檢設備
對于中小型的社會餐飲企業來說,建立中央廚房或成立檢驗室的可能性較小,但對于一些提高食品安全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入卻是必要的,如溫度計、餐具保潔柜、餐具消毒設施等。
2.4.3加強企業自律意識,重視員工培訓
要從根本上解決社會餐飲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要加強餐飲企業的自律意識,提高餐飲企業的食品安全意識,自覺地把食品安全放在食品生產的首要位置。社會餐飲企業的服務人員主要是高中及以下學歷或是農村到城里打工的人員,員工整體素質不高,缺乏食品安全意識,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引導和支持社會餐飲企業加大員工培訓力度,執行員工持證(健康證)上崗,并在試用期間進行相關衛生知識培訓,考試合格后才能正式進入企業工作,同時還要定期地復查和培訓。要從根本上保證社會餐飲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相關企業在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加強自身建設和自律,嚴格控制食品采購到成品的各個環節,并通過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保證社會餐飲業的食品安全。
作者:崔紅王廣勝單位: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保健食品監管論文
- 下一篇:發電企業經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