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權市場定價的影響
時間:2022-07-11 08:54:21
導語:文化產權市場定價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相關文獻綜述
文化產權是產權理論研究的新內容,國外早期研究集中在文化產權的定義上,認為文化產權就是原住民群體擁有的以傳統知識或以民俗形式存在的文化資產(SebastianLechner,2008)。后期的相關文獻開始將研究重點轉向交易定價的模式,如YairTauman,Ming-HungWeng(2012)的研究發現,通過將專利產權轉讓給現任公司,現任公司有更高的創新激勵,說明文化產權交易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國內對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對交易概念的界定。如有學者將文化產權交易界定為實現資本與文化雙向結合、互惠互利的交易活動,產權所有者通過出讓特定文化產品或要素而獲得轉讓收入(皇甫曉濤、賴章德,2011)。隨著份額化交易在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盛行,以及“郵幣卡”市場的流行,對該市場的研究集中于交易市場的運營模式、份額化交易的意義及其影響上。李彬,潘愛玲(2015)結合當前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所出現的效率低下等問題,強調交易市場體系的重設的重要性。廖繼勝、劉志虹(2016)從交易制度層面剖析了文化產權交易中存在的問題,強調制度創新在完善文化產權交易中的重要性。與此不同的是,韓順法(2017)從文化產權市場的形成內在經濟邏輯角度肯定了交易市場在提升流動性方面的重要性,強調一個遵從市場規律、價值規律和金融規律的綜合性交易市場的重要性。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現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包括文化產權及其交易的內涵與意義、交易的品種、交易模式及其效率、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等方面,但沒有探究該市場自身的特征及其可能對交易的影響。事實上,文化產權交易具有特殊性,相比于一般交易市場,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不完全性表現較為明顯,這一特性會對交易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有必要深入研究。
二、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全性的具體表現
1、交易信息的不完全。信息的完全性與對稱性決定了市場交易的公平性。然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交易信息在交易者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交易主體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其次人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成本,當成本超過人們所能接受的范圍時,通常會選擇放棄掌握信息,同時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也是導致信息不完全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上,每個交易對象都是一個獨特的標的,從而使得在文化產權的交易過程中在交易者之間出現信息不完全的問題。在文化藝術品產權、文物產權交易過程中,轉讓方、鑒定評估方以及潛在受讓方共同決定了交易價格。不同于一般交易標的,文化藝術品和文物擁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歷史性,產權交易的價值主要取決于這些特性,而這些特性對于一般投資者是難以完全認知的,如文物的年代越久遠,文物的價值也就會越高,但文物的具體年代、包含的藝術性等難以具體確定。因此,交易者無法全面了解產權信息,更難準確地評估文化產權的價值,使得文化產權在轉讓過程中表現為較為明顯的信息不完全問題。2、交易信息的不對稱。與交易信息不完全相對應,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是指經濟交易雙方對有關交易活動信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存在差異。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雙方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交易者通常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慮,可能會隱瞞不利于自己的相關信息。在文化產權交易過程中,轉讓方與受讓方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轉讓方希望獲取更多的資金來實現其利益最大化,而受讓方則希望提供較少的資金,這就使得在文化產權交易中,交易雙方會故意隱瞞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從而出現交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交易實踐來看,無論是文化項目產權、知識產權的轉讓,還是文化藝術品產權、文化物權的轉讓,一般都包含價值評估、進場交易等程序,在評估價值的基礎上形成具有競爭性的交易價格。然而,在評估機構對交易標的進行價值評估時,轉讓方相對于潛在受讓方具有更為優勢的價值信息,轉讓方不會主動報告,甚至可能故意隱瞞那些無法觀察而又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使得評估者對文化產權做出不合理的估價。而在競價階段則表現為相反,潛在受讓方對交易對象都具有自身的合理預期價格,這一信息難以完全被出讓方掌握。因此,在文化產權交易的整個過程中,伴隨著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3、交易主體的不完全性。交易主體是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關鍵,它的多寡代表了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繁榮程度。在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上,交易主體由產權轉讓方和產權受讓方共同構成,產權轉讓方在獲取貨幣資金的同時轉讓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產權。交易主體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賣方或買方的不完全,二是買賣雙方之間的串謀。在完全市場的經濟研究中,一般假定市場上存在眾多的買者和賣者,交易價格不受買者或賣者的控制,而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交易價格。然而在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實際交易中,交易主體具有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特征。例如,對于特定的文化藝術品(如古董或字畫等)產權,該產權轉讓標的具有自身的特性,不同藝術品具有自身所包含的意義,交易市場難以同時獲得完全一樣的交易對象,因此無法通過試錯來實現合理價格的探尋。
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交易市場的不完全會帶來諸如委托問題、道德風險以及逆向選擇等問題,互惠的交易可能不會發生。對于文化產權交易而言,交易市場的不完全性表現為信息的不完全、不對稱以及交易主體的不完全等,這些特征會對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運行過程和結果帶來重要影響。1、交易市場不完全性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交易過程中投機與價格操縱行為。自2009年6月15日上海成立我國首家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來,各地區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于此同時,由于相關管理制度的缺失,產生形形色色的運行不規范、權利尋租行為、拆細交易等,致使投機行為趁機而入(廖繼勝、劉志虹,2016)。由此,交易市場的違規炒作、價格操縱等違規事件頻現,甚至出現交易標的出讓人直接參與買賣,交易所管理人員侵吞客戶資金,與產權拍賣行合謀哄抬交易價格,造成價格的激烈波動,投資者面臨巨大的風險。無論是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早期藝術品份額化的狂熱,還是近年來郵幣卡等業務瘋狂,都是與市場的不完全密切關聯的。市場不完全性導致交易環節出現價格操縱與投機行為,不利于文化產權交易標的真實價值的發現,危及行業健康發展以及金融穩定,直接導致了各類型清理整頓政策性文件的出臺,以及隨后市場的低迷。2、信息不對稱的后果是造成交易的非均衡價格,互惠的交易難以達成。當在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出現信息不完全時,交易者將可能無法全面了解交易對象出價的所有相關信息,從而出現不確定性的問題。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交易者將無法評估交易的風險以及文化產權的價值。當交易者有相對熟悉的產品可以進行交易時,交易者通常會放棄那些具有不確定性的文化產權,從而退出該市場。同樣,在諸如文化企業的股權或者債權轉讓中,文化產權的定價還依賴于潛在受讓方的出價行為。因此,信息不對稱還表現為文化產權的出讓方無法真實觀察到潛在受讓方對交易對象的真實估價。在交易實踐中,由于文化產權的特殊性(如古董、藝術品等),交易對象往往可能面臨的是少數潛在受讓方,參與競價者非常有限,這些有限的潛在受讓方還可能相互串謀進行圍標,從而產生一個可能的交易低價。賣方為了防止此情況的再次發生,也會選擇退出交易市場。如此一來,信息不完全的直接后果是阻礙互惠的交易發生。3、交易主體的不完全會滋生交易主體的串謀合謀行為,從而帶來交易效率的不足與交易定價的扭曲。由于各交易所交易對象的價格形成方式不同,加上市場交易的競爭程度不同,從而導致不同的交易效率。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出現交易主體不完全時,轉讓方(如文化藝術品產權)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交易對象是獨特的標的,可能出現轉讓方壟斷市場,導致交易效率的損失。此外,交易主體不完全還可能帶來轉讓方與交易對象所有者利益不同的委托問題,從而帶來交易主體的逆向選擇問題。特別地,當交易對象存在專用性,潛在受讓方極其有限,產權的受讓者就可能未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而獲得產權,如此最終會產生了一個扭曲的交易價格,降低了產權轉讓的效率。
四、新常態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全性的完善策略
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推進,在新常態環境下,產權市場的建設更需要放眼未來,用創新的視野來完善現有的不足。產權進場交易可以實現交易市場的信息集聚、價格發現、融資渠道和中介服務等基本功能(趙書波,2010)。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為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方向提供了指引明燈。1、結合交易對象的特殊性,制定科學合理的定價模式,是完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不完全性的關鍵。一個具有雙重屬性的文化產權市場具有特殊性,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交易的定價問題。同樣一只瓷碗,如果只是用來盛裝米飯,市場很容易產生一個均衡價格;但如果是作為一個文化藝術品,“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個價格的差異可能非常明顯;如果是一個有年代的古董,那可能價值連城。因此,合理的定價模式需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下大力氣建設交易場所,充分利用該平臺實現交易對象的充分競爭;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搜尋足夠數量的文化產權供求方,促使均衡價格形成的可能;三是實現供求雙方信息的充分溝通,發揮價格的調節作用;四是盡可能減少交易環節,避免交易過程的行政干擾,降低交易費用。2、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健全交易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性是資本市場的普遍現象,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出現這一不完全性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一個健全的完信息披露機制,從而帶來產權轉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問題。因而,要想改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的不完全性,首先要盡早制定統一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信息披露格式與標準,在形式上保證信息披露的規范化;其次,產權出讓方通過交易所公布的有關交易對象信息內容要確保全面、及時與準確,從而有效地規范出讓方和受讓方的交易行為,為交易各方選擇理性行為提供依據。3、實施全進程、動態監管模式,建立文化產權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動態監管體系。健全有效的監管無疑是改善交易市場的不完全性的重要舉措。為此,監管機構督促轉讓方在文化產權進場掛牌時,向潛在受讓方披露交易對象相關的詳細信息,包括交易對象的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以及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信息,并申明可能的交易風險;在交易環節時,要及時披露潛在受讓方對交易對象的出價、可能的異常交易行為及其處理辦法;在交易完成時,向交易各方及時披露交易結果,并對交易的合規性進行鑒定。通過這樣一個全進程、動態式監管,能更好地保障產權轉讓的公平、公正與公開,最大程度地緩解交易市場的不完全性及其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
作者:熊廣勤 閆永亮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上一篇:貿易摩擦創意文化產業分析
- 下一篇:人民幣外匯期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