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政策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9 05:43:00

導語:水政策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政策可持續發展論文

水資源短缺是困擾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的主要問題之一.澳大利亞政府在水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進行了深入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如澳大利亞聯邦政務院的水改革方案和墨累-達令河(Murray-Darlin)流域水資源的調配“封頂”決策,以及對水權界定和定價、交易系數確定和市場機制的制定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澳大利亞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大陸四面環水,分為東部山區、中部平原區和西部高原區.全國平均年地表徑流總量約4400億m3,每年可獲得的有效地表水約1176億m3,可利用率約26.7%,目前已利用150億m3,占可開發量的13%.地下水儲量年估算約1320億m3,年可開來水量為703億m3,現已利用的約為25億m3,利用率為3.5%.澳大利亞水資源主要有以下特點:

a.人均占有水資源量較多.澳大利亞以人均水資源量18743m3位居世界前50名,是人均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但澳大利亞國土遼闊,且蒸發量大,相對于768萬km2的土地來說,又是相對缺水的國家.

b.地區分布不均.澳大利亞平均年降水量約為460mm,降水的地區分布不均,且年內、年際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之間,占全年總量的2/3.降水量年際變化也很大,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時斷時續.

從澳大利亞1995~1996年水資源利用看,畜牧業用水占35%,農業用水約占27%~28%,工業及其他用水占26%(采礦為主),城市用水占12%.

2澳大利亞的水管理

2.1水管理體制

澳大利亞水管理大體上分為聯邦、州和地方三級,但基本上以州為主,流域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社會與民間組織也積極參與管理.

成立于1963年的水資源理事會是該國水資源方面的最高組織,由聯邦、州和北部地區的部長組成,聯邦國家開發部長任主席.理事會下屬若干專業委員會,這些專業委員會從下屬各水管理局以及有關的地方其他政府機構中抽調人員組成.理事會成立以來,在制定全國水資源評價規劃,研究全國性的關于水的重大課題計劃,制定全國水資源管理辦法、協議,制定全國飲用水標準,安排和組織有關水的各種會議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澳大利亞各州對水資源管理是自治的,各州都有自己的水法及水資源委員會或類似的機構,盡管機構名稱不盡相同,但基本職責是一致的,都根據水法,負責水資源的評價、規劃、分配、監督和開發利用,建設州內所有與水有關的工程,如供水、灌溉、排水、河道整治等.

2.2流域管理

流域管理是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和經驗.墨累-達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流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域之一.該流域的水資源管理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水資源狀況的變化對加強流域管理的客觀要求.最初的流域管理從1863年墨爾本會議開始,那時水的問題還不突出,州與州合作愿望還不很強烈,對流域水問題進行統籌考慮的意識還不強.19世紀末,人口主要聚居區發生了嚴重干旱和用水沖突,該流域連續7年發生了大旱,嚴重的水資源矛盾迫使三個州走到一起共商水資源治理開發問題.1902在科羅瓦非政府組織會議上達成了一個綜合開發流域的可操作性協議的意向,成立墨累河委員會,負責分水協議的執行.

在此后的60多年里,流域管理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在分水協議的指導下,流域水資源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支撐了流域內經濟社會持續60年的大發展,使這一地區成為澳大利亞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農業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41%.但是,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水資源的粗放利用,水污染和土地鹽堿化等環境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流域委員會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了重新評估,強化了保護方面的責任,加強了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達成了控制流域協議.1993年契約各方政府通過墨累-達令河流域法案.

墨累-達令河流域協議,通過促進和統一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希望達到平等、高效、可持續利用流域水、土和其他資源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建立了三個層次的組織機構:墨累-達令河流域部長級會議、墨累-達令河流域委員會和公眾咨詢協會.這三個機構分工明確,相互銜接,互相配合,比較有效地進行了流域水資源的管理.

流域在各州內的管理職能由各州相關的政府機構承擔,最終與灌溉協會或供水公司相銜接.流域各級水服務機構均向公眾公布年度財務報告和供水價格測算結果,宣傳水知識和有關信息,以便公眾能真正參與管理.

2.3水利工程管理

加強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設施得以安全運行和有效發揮效益的重要保證.怎樣確保水利的良性運行?如何解決水利工程的老化失修問題?近年來,澳大利亞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大膽的探索.總的趨勢是工程經營管理逐步私有化、公司化.

在灌溉工程管理上,已逐步實施由政府管理轉為私人企業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工程實現良性運行.2000年以前,州政府鼓勵原來負責灌溉工程管理的公務人員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管理公司,憑借他們自身的管理經驗,將水利工程作為一個企業來運行,作為扶持政策,明確在15年內,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通過與管理者談判,根據水利工程的狀況和效益,給予持續的財政補貼,用于運行、維護、管理和環保.財政補貼的額度,依據工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每年100萬~1500萬澳元不等.每個工程單獨核算,分別談判進行個案處理.每個工程的水價不僅要受到政府的控制,而且要與用水戶協商一致.總的目標是,通過15年的努力,使工程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

2.4水權管理

澳大利亞水的使用權原來由政府相關機構無償提供.20世紀80年代以后,澳大利亞政府推行水改革,目前,地表水的水權正逐步私有化,地下水水權的私有化也正在討論中.過去用水灌溉等必須有政府頒發的證書,水權與土地密切相關,需要更多的水,就必須買更多的土地.各州政府擁有水的分配權,按照本州水法的規定,根據某一河流多年(10年左右)的來水和用水記錄以及土地的擁有情況等確定一個額度,分給個人(農牧場主)或公司,在額度內,使用者需交納水費,各州水費標準有所區別.擁有水權的公司或農牧場主,使用水量不得超過所擁有水權的額度.

水權可以通過市場進行交易,買進水權或賣出多余的水權.水權的市場交易由水權管理機構批準,辦理有關手續,交付相應費用,并變更水權.水權管理機構對年水權交易量進行控制,一般不超過水資源總量的2%,并提前公布近期允許交易水量.水權交易使水向使用價值高的用途轉移,多水者通過銷售多余的用水許可權獲得財務收益,缺水者可以通過購買水權來滿足需求.水權交易改變了供水工程建設管理的投、融資方式,使用水戶更直接地參與供水管理.用水戶和供水公司要考慮水價成本,采取先進技術,優化管理,節約用水.國家通過立法保障水權交易,規范交易行為和進行投、融資政策導向,控制水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

2.5水價政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工程管理體制和水權管理體制的變革,澳大利亞對水價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澳大利亞政府要求供水水價能回收供水的實際成本,近年來水價平均每年漲幅在10%左右,各地有所不同.水價結構也在進行調整,以期更加科學合理.1997年8月,維多利亞州頒布了新的價格標準,新標準廢除了原來供水、污水處理根據資產凈值進行計價的辦法,而轉變為消費者根據其用水量和排污量來付費.居民水價分為基本水費(固定成本費用)和計量水費.基本水費包括供水、排污服務費和園林綠化服務費,分別為:供水基本服務費每戶每季度8.25澳元,排污基本服務費每戶每季度29.03澳元,園林綠化服務費每年收一次.根據1990年資產凈值計算可以看出,排污基本服務費較用水基本服務費高出許多,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澳大利亞十分注重環境保護,注重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計量水費用水水價為0.72澳元/m3.

3可持續發展水政策的基本思路

澳大利亞特別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994年聯邦政府制定的水資源改革整體方案的基本觀點就是水的可持續利用.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主要對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各大企業承擔水生態、經濟、工程等方面的水政策研究,就水的調配、定價、質量管理等方面提供決策咨詢,政府據此對冬灌區、公司統一調配水資源,并據此對各灌區、發電站、環保部門提供服務指導.最近水政策研究中心、澳州水資源協會、悉尼科技大學等單位和專家針對澳大利亞水資源利用中出現的土地植被退化、河流環境惡化、水利設施老化等問題,提出了水利改革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政策,總的思路是總體規劃、環境合理布局、水綜合利用以及注重水生態保護和防治等.

3.1可持續發展政策

對每項工程任務進行可持續發展評價(前期、中期、后期);研究新的法規措施,最低限度地使用自然水;實施水的回灌措施(補水);采用最新的水循環利用方式(工藝);運用市場機制使水的利用盡量靠近水源地;對工礦企業和農業布局進行結構調整,恢復水土生態狀況;實施環境管理機制,以流域水系為單位(即不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管理.

3.2保護水環境采取的措施

將社會、生態、環境諸因素體現在規劃中;多目標利用、綜合決策;認識水的價值作用;在水事管理上各方公平參與,聽取多方意見;水工程建設規劃包含環境原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注意社會影響評價;提倡社會各方面對水多目標利用;確認對野生、有景觀價值水環境的評價和保護.

3.3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灌溉效益;限額控制城市用水,提倡水的重復利用,更新利用;綜合考慮水的供求關系,明確產權,建立水市場,通過水分配和交易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加強監督,實行水價審計,促進水市場的健康發展.

3.4水管理措施

國家水改革依靠聯邦、州、區域的合作體制,進行綜合管理,并簽訂合同共擔風險;水的開發利用,國家要有總體研究和利用規劃;河流管理采用流域綜合管理;國家注重信息系統的技術開發.

組成不同區域的合作伙伴管理組織;水資源跨區域接流域共同利用;加強全民水教育,保護水資源,增強水意識.水管理決策前充分考慮各區域、單位、個人的意見和專家咨詢意見;用水法律解決矛盾沖突;財務上采取利潤共享.

4對我國水利改革的啟示和建議

a.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堅持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目前,必須轉變治水思路,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向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水利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工程建設時就考慮環境治理保護問題,在水資源治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注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實行水資源城鄉一體化管理,保證水資源持續利用.

b.積極穩步推進工程管理單位改革.在事業費逐步削減的情況下,必須探討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的管理運行機制,對水管單位分類改革,供水、水電等水管單位要逐步走向市場,當然,其前提條件是水價改革,使之能完全達到成本水價,從而使水管單位具有自我造血能力.

c.對水權改革進行探討.在國家對水資源擁有所有權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開使用經營權,可以先進行試點,選擇部分地區,允許進行水權交易,就如同現在推行的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一樣.

d.通過試點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水市場交易機制,逐步推廣,以實現我國水利產業的良性運行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