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產業結構調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4:51:00
導語:水利產業結構調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興農之要,其樞在水。建國50年來,轟轟烈烈的水利建設帶來了農業豐收年景,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紀之交,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內涵的進一步深化,水利面臨著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伴著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治水思路發生了變化,在此形勢下,迫切需要構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宿遷水利,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有效載體。
一、以“三效”為目的,高揚水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1.提高對農業發展的減災效應。水利建設投入巨大,效益顯著,投資回報率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直接的經濟效益,如灌溉農業和水產品生產;另一方面間接以隱性方式轉移到其他行業的效益,如防洪減災等。宿遷地處淮沂沭泗流域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稱,又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這種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加之黃河奪淮造成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尚未徹底根除,成災頻率較高。建國后,宿遷人民通過堅持不懈地大搞水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基本上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防洪、排澇、灌溉、降漬四大工程體系。從歷史的角度看,50年來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全市農業發展的基本標志。建市后,宿遷抓住黨和政府重視水利建設的機遇,制定了三步走的規劃方案,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首先抓好重點工程建設,主要有懷洪新河疏浚工程、黃墩湖滯洪保安工程等。其次是抓好地方基建工程。再次是以建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目標,以集中連片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以水源工程建設和發展節水灌溉為契機,開展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這些水利工程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作用:戰勝了1997年的春旱夏澇,抗御了1998年的洪澇夾擊,平抑了1999年、2000年的特大干旱,其減災效益達15.76億元。
2.突出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應。建市4年來,隨著水利投入增加,通過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設施,已經初步建立了有效的良好的水利工程運行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健康、穩定的環境。特別是隨著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各地區各行業對水利的發展有了新的取向,對供水保障有了新的要求,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進一步轉變,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進程的加快,水利已擺到了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在這新的條件下,水利只有搶抓機遇,以結構調整為契機,深化改革,更新觀念,實現轉變,充分提高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切實為全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增強對社會發展的拉動效應。隨著社會的進步,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已經從過去單純的量的需求向量和質的統一需求轉變。面對新形勢下新的問題,要保證在有限的水資源量的前提下,實現對質的需求的滿足,就必然要求水利強化新的職能,從過去單純的工程管理向全面管理轉變,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該市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可供利用,加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逐步實施,水環境良性循環的局面已經形成。只要充分利用新建市的后發優勢,積極實施城鄉水務管理一體化,合理調配水資源,協調水資源與農業、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就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逐步、穩定地調整治水思路,確定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治水方略,必然會增強水利建設對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
二、以“三點”為媒介,發揮水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載體作用
1.找準切入點,即找準水利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座標。水利要充分發揮行業優勢,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就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從深層次看,水利其實是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隨著農村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對水利的要求也隨之起了一些變化。比如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就要改變過去的灌溉模式,采用新的灌溉方法來取得高效益。再比如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水資源“農轉非”的比例增加,鄉鎮工業和農業爭水的現實存在,水資源優化配置顯得更為重要。這些也是水利所要研究的新課題。找準了水利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切入點,自然可以更快、更好地發展水利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為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夯實基礎。
2.選好著眼點,即要實現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發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在農業發展中,它所發揮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傳統農業中,僅是單純地依靠灌、排來保障農業生產,也就是說,只能利用水利工程措施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單純依靠工程措施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了。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水與生態環境的休戚與共,水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等現念,使工程水利必然要向資源水利轉變。當前,僅僅靠做工程,水對農業生產已經不能夠產生十分的保障了。所以,水利要為農業生產服務,關鍵要在思想和行動中,實現水利的這一轉變。要用全局的、綜合的、超前的關于水的理念,指導我們發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這樣,我們就不會以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眼前的農業的經濟利益了。
3.抓住啟動點,即要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服務。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新形勢下對水利提出的新的要求。專家曾經預測,21世紀將會有一場環境的革命。水利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相協調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要把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龍頭的生態農業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建設,力求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我們要以“十五”規劃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做到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并舉,溝渠田林路全面規劃;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進度,加大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提高植被覆蓋率。針對宿遷實際,實施崗坡平原綜合整治,應用科技創建高效農業,加大深度開發的力度,創出精品工程,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體系,發揮現代化水利的作用。最終實現糧油豐收,林木蔥郁,花草繁茂,山青水秀,六畜興旺,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三、以“三新”為契機,探索水利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思路
1.拓展新空間,準確定位水利發展的新思路。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水利要制定新的發展路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我們當前要做的事情是:①依法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②抓好現有水利設施的完善配套、更新改造,以便更好地發揮其作用;③抓好節水灌溉;④抓好水源工程建設,改造好中低產田。要堅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同時抓;要堅持建設與管理同時抓,確保水利工程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要堅持服務社會與發展自身經濟同時抓,以資源為依托,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目的,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事業。
2.推廣新技術,進一步構筑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支撐??平膛d水戰略的著眼點是盡快使水利成為科技進步的主體。在宿遷市,應特別注重發展新型節水農業。節水灌溉以其先進性和現實性成為實現高效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措施,它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效地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積極采用新技術,節約了投資,符合全市的基本情況。總之,在水利建設中只有大力推廣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加強對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才可以進一步構筑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支撐。
3.建立新機制,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深化水利改革,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水利體系。要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水利發展和運行機制。一是要進行內部挖潛,拓展和延伸現有產業。抓好現有水利工程設施的挖潛配套,通過技術改造、綜合整治等措施,提高經濟效益;尤其是完善管理體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搶占市場,形成拳頭產品;積極拓展、延伸,鼓勵和支持跨地區、跨行業“龍”型企業的發展,促進水利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聯結。二是股份合作,吸引和凝聚全社會投資辦水利。要大力推進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小農水產權制度的改革。結合本地實際,按照“抓大放小,放開搞活”的原則,因地制宜,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改革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經營管理體制,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把水利國有資產的監管和運營分開,形成“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的良性運行機制。三是推進水利產業化。要積極推動水利產業化進程,充分體現水的商品屬性,最大限度地吸收商業性資本進入水資源的開發,推動合作制水利工程建設的普及,促使水利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解決因“費改稅”后可能困擾水利的資金不足問題。
- 上一篇:現代化灌區建設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利工程河流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