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時間:2022-12-10 08:47:43

導語:水利水電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水電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摘要: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源動力,由此可以認識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重要性。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不可避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如果在工程項目設計階段缺乏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勢必會給項目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埋下隱患。針對水利水電建設項目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相關研究,力求有效把握環境與工程項目之間的平衡,從而為不同環境下水利水電項目的進行打下基礎,促進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能力的強化。

關鍵詞:水利水電;建設;環境;評價

我國水力工程建設歷史悠久,保存下來的水力工程也不在少數,例如鄭國渠、靈渠、都江堰等[1]。其中以秦代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最負盛名,該項水利工程在當時有效地解決了成都平原嚴重的水旱災害,甚至在當今現代還能夠投入使用,這一切都與都江堰優秀的設計方案有關[2]。事實上,優秀的水利水電設計項目都必須充分與環境相結合,否則水力工程的使用壽命、使用功能便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在缺乏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狀況下開展水利工程,勢必會造成施工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對水利水電工程的使用壽命、使用效果產生不良影響[3]。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樣也是一個水電大國,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人們在看到水利水電工程優越性的同時,必須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合理兼顧。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之前,必須妥善地開展前期工作,尤其需要重視的便是工程選址規劃,這對工程的進行和環境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1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概述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本質是一種環境政策。1978年,國務院首次提出環境評價影響工作意向,同年9月,《環保法》正式通過該法律,其中明確規定:“一切企業和事業單位進行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時,必須充分注意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4]。這便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我國的開端,但在頒布初期效果卻不甚理想。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盲目追求生產,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從而造成現階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況。日益惡化的整體環境迫使政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和單位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水利水電工程建造單位也不例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水利部對近兩百個水利水電項目進行預審工作,以求減少這些工程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自此,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走向正軌。但是,對比國際先進工作經驗來看,我國在這方面還是任重而道遠。

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意義及影響

正如上述中所提到的,我國是一個水電大國,這與我國的自然環境有著直接關聯。眾所周知,我國降水總量比較充足,但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勻,這也就導致了我國某些地區旱澇災害易發的狀況,而種狀況的存在嚴重威脅了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生產安全。通過修建水利工程,可以大幅度減弱旱澇災害的影響,并且對農業生產也大有裨益,由此可以認識到修建水利工程的必要性[5]。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也相應提高,在電能方面尤其如此。結合能源市場實際狀況,可以發現水電的市場潛力巨大:我國水電資源蘊藏量大,我國地勢總體呈現出三級階梯狀,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可以產生巨大的勢能,這對水電的開發無疑是利好消息;水電是清潔能源,在提倡低碳經濟的政策影響下,水電的發展可以得到政策方面的扶持;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用電量逐年升高。總而言之,在我國發展水利水電工程十分有利,既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但與此同時,水利水電開發的過程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如果處置不當就會造成生態、地質等方面的影響,在人口密集地區還會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水利工程的設計建造不能只盯著利益方面看,還需要兼顧環境和社會方面的影響,在將對各種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的前提下,再去進行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3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3.1積極影響。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毫無疑問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便利,無論是農業用水還是生活用水方面的儲藏和利用,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在某些比較缺水的地區,長期的水資源短缺致使該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在完成基本水力工程建設后,基本可以滿足缺水地區的人飲用水和農業用水[6]。另外,水利水電工程的使用還能增強對自然災害的防護能力;與此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可以大量制造能源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在環境方面,水利水電工程蓄水后,可以形成廣闊的水域,其發揮的作用與湖泊無異,能夠起到調節氣候、涵養水土的作用。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其庫區內可以為養殖業提供場地,以此便能推動當地水產養殖行業的發展,并為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食品供給。3.2消極影響。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雖然水利水電工程的益處極大,但同樣不能忽略其消極方面[7]。首先,水利水電工程的本質是大型建筑工程,需要大量占用土地,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部分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還會占用民居和耕地,而這必然會對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方面的損失。水利水電建設工程會對當地原生環境造成影響,尤其是在水庫修建時,如果原地形土質疏松,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地表沉降等地質問題。另外,生物方面也會受到影響,水庫或者是攔河大壩的修建會造成洄游魚類難以繁殖,從而危及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水體滋生蚊蟲害也是修建水利工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消極影響并不全作用于外部,水利水電工程同樣會受到影響,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水利水電工程庫區內會有大量的泥沙淤積,達到一定程度后,將會影響河流的航運功能,工程本身的使用效果也會受到限制。總而言之,必須綜合的看待水利水電工程修建的影響,根據實際環境做出最優建設方案。

4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環境影響評價

關于環境影響方面的工作評價,我國已經出臺了相對明確的分級標準,在不斷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檢驗的雙重作用下,已經逐漸走向成熟[9]。就現階段而言,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已經從過去的保護環境為主逐漸深化為環境項目創建工作。環境影響評價越來越受到水利水電工程建造單位的重視,相關工程的整體建設都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定;一定條件下,工程設計人員需要根據評定內容進行項目整改,防止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的失誤。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僅局限于現階段的工程建造和使用,其長遠的視角能夠保證水利水電工程的高使用壽命和設計效率。當然,這個過程必須通過對環境的監測來實現,只有對環境變化的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后,才能做出切合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從而為水利水電工程的建造提供指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并不只是局限于建造當地的原生環境,還需要對污染、人為活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如此才能更為妥當地做好評價工作,才能確保水利水電工程的科學、合理進行。

5水利水電工程環境評價路線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評價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為了獲取準確、客觀的評定結果,必須嚴格按照環境評價規定,運用合理的審查方法對環境進行分析。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涉及面比較廣,而這對相關工作的開展無疑是一個難題。因此,在工作人員對工程環境進行評價時,必須兼顧各個對象,防止遺漏而造成的評價失誤,必要情況下還需要對各參數進行技術方面的了解[10]。5.1評價范圍。針對水利水電工程開展的環境評價,應當注意評價范圍方面的把握。在進行具體評價時,首先要對設計和實際建造進行評價,從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角度出發,評價工程建設可行與否;其次,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必須合理兼顧,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目的在于服務生產、生活,如果其修建利大于弊,那么就需要對工程建造方案進行調整;最后,評價的視角應該放長遠,水利工程的設計使用壽命往往是以百年為計量單位,都江堰、靈渠等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甚至達到了2000a以上。所以,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評價不能滿足于十年、百年之內,應該以更長時間為限,對相關環境方面進行評價,盡量使所建設的工程能夠成為“利在千秋”的工程。5.2環境與工程關系方面的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人們往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先入為主的認為環境對工程的影響比較大,忽略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事實上,環境對工程的影響多局限于工程建造時期,但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卻貫穿了建設、使用的整個過程。水質是工程修建后最容易受到影響的環境因素,由于庫區水體更新速度慢,一些生產、生活用水逐漸積蓄,勢必會對水體造成污染[11]。另外,受到傳統評價習慣的影響,相關人員容易忽略工程建造后的衍生影響,例如水利工程旅游項目的開發,人口遷移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等,在人文方面的評價始終不夠充分,而這也就導致水利水電工程在設計方面存在不足,進而使其后續開發和日常維護工作受到不利影響。5.3兼顧軟件、硬件評價。技術性評價與水利水電工程的使用壽命直接關聯,而工程的修建既要用到硬件方面也同樣離不開軟件方面的支持。硬件指的是水利工程的結構材料、發電機組等;軟件指的是相關工程建設、使用過程中的各項管理規劃,例如勘測、運行管理等。硬件是水利水電工程運行的基礎,針對其進行評價無可厚非,但必須合理兼顧軟件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規劃、管理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考量,工程的建設和使用也同樣會受到不利影響,進而導致周圍環境和工程本身的惡化。5.4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的評價。不同的水利水電工程修建的環境各不相同,所以在進行環境影響分析的過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按照傳統視角進行評價,否則十分容易出現工作失誤。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都有其特點,其本身存在的生態問題便存在差異性,在修建水利工程后延生出的生態問題同樣會有差異性。而這也就要求工作人員結綜合當地實際情況,應用環境變化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突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重點,對工程建設的重點進行調整,以此實現工程的整體優化。5.5概念性評價和基礎性評價相結合。水利水電環境評價工作的依據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影響預測評估,但實際上環境因素是多變的,即使是單個環境影響因素發生變化,整體環境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結合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際情形來看,工作人員多是基于概念性方面進行評價,而這也導致了評價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性,進而使得流域內環境出現異常變化,在缺乏預防措施和恢復系統支持的情況下,生態環境惡化更加劇烈。因此,基礎性評價的開展顯得尤為必要,在工程設計階段,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事先對建成使用后的影響進行評價,以此為流域內綜合治理做好準備。

6結束語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事關國計民生,無論是在前期選址設計方面還是具體施工過程中,都需要萬分謹慎,防止不必要的失誤造成安全隱患。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能夠對相關工程建造起到優化的作用,這在推動我國水利建設發展的同時,還能對環境進行保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發展低碳經濟、可持續經濟的手段。為了更好地推動水利水電工程發揮積極作用,應該合理將環境影響因素納入評價工作中,力求最大程度發揮水利工程的經濟、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小昌.環境影響評價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8,44(06):214-215.

作者:楊祖旺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