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0 11:26:32

導語:高中數學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數學史教學論文

高中生主觀上普遍是認真聽課、做題,期望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枯燥的數學內容、單一的教學形式往往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或者一直神經繃緊,注意力集中一節課,這樣會使學生顯得非常的疲憊。為了解決高中數學教學上學生興趣不足、精力不夠的問題,教育部門積極進行摸索、分析和總結,并形成文字及時補充到新課標中去。仔細閱讀最新版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以下要求: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的發展歷史,實踐應用及未來趨勢;數學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社會的需求及發展對數學的推動作用;數學的科學體系、數學家的創新精神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數學史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不僅是對新課標的努力踐行,更是為解決學生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興趣不濃厚的問題開出了一劑良藥。但如何掌握火候的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學史才是亟需解決的大問題。本文將重點解剖、分析數學史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來摸索數學史在教學中應用的實踐之路。

一、讓數學史變成串繩,實現數學教學設計各環節緊湊,各單元知識點承接更自然及流暢

在引課方面嘗試應用數學史進行教學引課。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能揭示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巧妙的實現了讓枯燥、乏味、冰冷到不近人情的數學變得有溫度,有力度。比如學習必修2《空間幾何體體積》可以如下引入:先講阿基米德檢驗金王冠純度的故事,然后過渡到我國的祖暅原理。祖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他比17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里早1100年發現該定理,通過這一數學史故事的引課,能改變學生對數學的一貫看法,原來數學不全是符號和數字,原來可以這么有意思。其二,在教學的習題講解環節,可以選擇數學中著名人物的生活實際為背景設計題目,既加強了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建構數學模型的能力,也實現了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有用,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數學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自覺性,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拉近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距離,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原來這么有意思。對于學生常見的疑問:數學有什么用?就可以從數學史中感受到相應問題的答案。當然,從實際教學來分析,教師不可能把整堂數學課作為數學史課來上,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抓住時機,聯系教材,穿插引進,讓數學史走進課堂,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

二、利用班隊課、活動課及其他課余時間,講好數學故事,感悟數學思想,領悟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數學家進行數學探究過程中;數學思維閃現在數學家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獨特的見解里;數學家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也從科學史中自然流露出來。比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在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研究院工作,他將在新單位作為一個奮斗的新起點,更加的刻苦鉆研,經過廢寢忘食的努力,經過持之以恒的堅持,更是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成果《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引起全世界數學界的轟動,隨之引來數學界很多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類似感人、勵志的數學故事在數學史上很多,通過講解數學史不僅能調節高中學生乏味的學習生活,學生也能從中感受到強大的正能量,形成強大的動力,助力高中生擁有更加強大的馬力,突破任務重、壓力大的高中學習生活,盡情的追逐自己的夢想。當然,數學史在教學上應用效果的好壞先決條件無異于數學史的選擇,數學史內容選擇上的失誤,那就是先天不足,不僅達不到幫助學生學習、鞏固知識的作用,甚至會有適得其反的作用。故在數學史的選擇上應該遵循一定原則:1.教育性。滲透的數學史知識必須是正確的,不可隨意編造,不可胡亂取舍。2.趣味性。滲透的數學史知識要有趣,表達合乎情節,知識與趣味共在。3.廣泛性。滲透的數學史知識要不分年代、區域。數學是幾千年來全人類不斷探索、歷盡千辛萬苦共同取得的財富,是各地數學家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結果,因此在進行數學史滲透時要注意選擇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史料,不能只局限于我國數學史。這樣才能全面地、準確地展示數學史的全貌。4.靈活性。滲透數學史知識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及將來工作都有作用。限于授課時間安排,只能有所側重。數學史知識應穿插在授課內容中自然引出,要把握時機、適時介紹,不應過分渲染、喧賓奪主,要正確把握數學史滲透和數學知識生成的主次。米斯拉說過,“數學是人類思考的最高成就”,的確如此,數學在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上的作用不可取代;為推動科學發展,社會進步起到強大的力量。讓學生學好數學是所有高中數學老師的期盼,相信將數學史融入教學實踐的新模式一定能為學生快速、持續的掌握數學知識打開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光明.數學教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6

[2]莊瓦金.數學思想史教程[M]悉尼:國際華文出版社,2002.4

作者:王繼杰 單位:浙江省松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