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再認識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17 04:24:00
導語: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再認識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關于我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學術界一直存在較大分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過渡時期屬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另一種觀點認為屬于社會主義社會,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屬于過渡性質的社會,分歧實際集中在過渡時期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上。隨著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體系的形成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進一步深入,化解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的紛爭的條件正趨于成熟。
[關鍵詞]過渡時期社會性質再認識
一、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過渡時期理論的論述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成為認識過渡時期理論的重要理論依據。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過渡時期是從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就立即開始了。
列寧在談到俄國二月革命后的時局時指出:“無論從革命這一概念的嚴格科學意義來講,或是從實際政治意義來講,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里轉到另一個階級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標志。就這一點來說,俄國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了。“同樣的道理,國家政權轉移到無產階級手里,說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完成,社會性質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正如列寧所說的:“前一革命可以轉變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順便解決前一革命的問題,后一革命可以鞏固前一革命的事業。”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來說,過渡時期應該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完成前一革命遺留任務是在社會性質已經發生質的變化以后,對少量尚未變化的部分進行量的消解,它花費的時間與整個過渡時期相比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無法從根本上影響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
第二,馬克思所說的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是過渡到成熟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過渡到實踐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社會主義社會。
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經過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只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顯然,這個時期的國家也是從國家到非國家的過渡,就是說,‘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想,社會主義將首先在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同時取得勝利。雖然馬克思、恩格斯也承認,不發達國家走上社會主義,不一定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但這些國家要越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進國家的帶動和幫助下才有可能。可見,馬克思所說的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指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這里,實現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已經充分具備,只要通過必要的革命手段,就可以由資本主義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完全不需要像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所必須經過的中間環節。由于社會主義不是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所以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標準去套用不發達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情形顯然是不合適的。
第三,過渡時期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性質。
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能不能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作為一個現實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爭議。列寧指出:“無產階級的目的是建成社會主義,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使社會全體成員成為勞動者,消滅一切人剝削人的制度的基礎。這個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實現的,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而建設社會主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以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為標志,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就全面開始了。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寧就指出:“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們才開始進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我們還沒有達到社會主義。”列寧一再申明,俄國還沒有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但同時,他也從不否認十月革命后的俄國的社會主義性質。1919年2月,列寧在起草《俄共(布)黨綱草案》時明確指出:“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國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在貧農或半無產階級的幫助下開始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由此可見,不管過渡時期是如何不成熟、不完善,其社會性質畢竟是社會主義的。弄清馬克思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理論的基本含義,為正確理解我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前提。
二、應該綜合分析我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形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既包括經濟形態,也包括政治形態和思想文化形態,是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對我國過渡時期社會性質的認識,必須從我國過渡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具體分析入手。
第一,我國過渡時期的政治制度屬于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務員之家
社會主義的政治標準是什么呢?在十五大報告中歸納為這樣幾個主要方面:“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揚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早在建國前夕,就明確指出,將要建立的新中國將實行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專政在建國之初就以《共同綱領》的形式加以肯定,1954年又莊嚴地寫進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于建國初期還不具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所以,暫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4年全國人大一屆會議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上下各級政權中普遍建立起來,并以憲法的形式予以肯定。至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則在建國之初就建立起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在《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了法律規定,并在實踐中逐步實行。由此可見,無論從國體還是從政體上講,過渡時期的政治制度與鄧小平理論關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根本原則完全一致。
第二,我國過渡時期的五種經濟成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
在我國過渡時期社會性質的爭論中,五種經濟成分成為否定我國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性質的最重要論據。他們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只能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所以,五種經濟成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對外資企業采取管制、征用、代管、轉讓等形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到1949年底,社會主義工業的固定資產占全國工業固定資產總量的80.7%。盡管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在數量上還沒有占到絕對的優勢,但是已經牢牢地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卻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公有經濟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提高,而且控制力也進一步加強。到1952年底,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別達到19.1%、1.5%、0.7%、6.9%和71.8%。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在數量上不占優勢,而且由于加工定貨、經銷代銷等一系列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實行,使其基本上納入了國家計劃經濟的軌道。至于份額較大的個體經濟,主要是農民個體經濟,它是對封建生產關系的否定。就個體經濟本身而言,它并不一定與某一種社會形態相聯系,資本主義有個體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個體經濟。建國初期對土地私有的規定更多的是對農民私有觀念的一種遷就和照顧,何況《共同綱領》和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明確規定了農業合作化的方向,也就是說,土地的私有從法律上僅僅是一定時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過渡時期的出賣出租土地與改革開放后出讓土地的承包權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很顯然,過渡時期的五種經濟成分正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層建筑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的具體形式。第三,過渡時期的文化屬于社會主義的文化類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隨后,人民政府在文化建設中進行了舊有文化教育事業的改革,特別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后,配合總路線的宣傳,“使社會主義的思想在國內樹立了壓倒一切的優勢,使資本主義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批判”。
黨和政府把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思想的批判與愛國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提倡結合起來,使過渡時期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社會風尚最好的時期之一。過渡時期的文化作為過渡時期政治、經濟在觀念上的反映,它無疑屬于社會主義文化類型。
通過上述綜合考察,結論很清楚,我國過渡時期屬于社會主義社會。正如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把中國共產黨形象地比做一個人,人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如果把社會主義社會作同樣的比喻,那么過渡時期就是它的幼年,它的確太幼稚,甚至于對自己的未來還充滿著太多的迷茫,但它畢竟已經是一個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2]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36.
[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5]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71.
[6].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
[7]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94.
[8]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92.
[9]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1954年2月18日)[N].新華月報.1954,(3).
[10]黃少群.評析建國初期社會性質問題討論中的幾個理論分歧點[J].教學與研究.1982,(3).
- 上一篇:婚姻習俗評述與啟示研究論文
- 下一篇:規劃設計到市場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