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大學生和諧教育構建

時間:2022-01-22 04:18:38

導語:和諧社會下大學生和諧教育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下大學生和諧教育構建

一、培養知識全面的大學生

近年來,許多高校積極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為和諧社會培養知識全面的人才做出了努力。目前全國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都注意到了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如很多高校都開設公共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就是全校學生不分專業任意選修,而且有的高校要求學生必須文理互選,即文科的學生至少選修1門理科課,理科學生至少選1門文科課,公共選修課使大學生學到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知識面擴大了,知識結構多樣化了,這對培養知識全面的大學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有些高校還增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作為全校學生的共同課,使大學生系統深入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了解我們先民在歷史的長河中所創造的各種文明,使學生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既學到了文化知識,又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可以說,培養知識全面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非常重要,大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和生力軍,這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對推動社會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說培養知識全面的大學生是高校和諧教育體系的基石。

二、塑造大學生的和諧人格

建設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于全面和諧發展的個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除了知識技能全面之外,還要做到“己和”與“人和”,即人自身的和諧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主要指個人心靈的和諧,這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和諧培養最重要的是人格和諧”。第斯多惠還提出,從人格和諧到人際和諧再到社會和諧,這是一個依次建構的過程,后一個層次的和諧總是要建基于、依賴于前一個層次的和諧。可以說,塑造具有和諧人格的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要務,因為教育是實現人格和諧的重要途徑,所以高校要通過各種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和諧人格教育。教育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人和事,奮發向上,勇于戰勝困難,自強不息。通過真實而生動的例子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屈原逐放,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等等;還要教育學生“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古圣先賢的修身之道“,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過教育使學生不斷地改正自身的缺點,向完美人格趨近,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自身的和諧,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通過修身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達到心靈的和諧,人格的健全,這樣的大學生日后定能真正的融入集體,融入社會。除了“己和”之外,還要做到“人和”,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說,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有著重要意義。調查表明,人際交往中最佳的道德形象為作風正派、辦事公道、恪守信用;最佳的個性形象是熱情、爽直、有幽默感;而舉止文明、儀表端莊則是公認的最佳外表形象,它折射出一個人的文化層次和人文修養。這對交往的順利進行和最佳效果的取得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2006年的一項調查表明,60%的大學生反映自己的人際關系不好,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呵護,養成了內向、孤傲、孤僻的性格,唯我獨尊、自命清高、自私自利,缺乏團結協作的能力,這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了種種困惑,所以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而言,有著積極而深刻的現實意義。首先,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大學生營造良好人格,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際交往對個體心理成長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除了與家庭和親友的關系以外,主要表現為與老師的關系、同學關系及學校各種組織、機構關系等等。大學生在與學校各種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中會獲得有效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與同學、老師和諧相處的過程中養成了他們仁愛、熱情、誠信的品格,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使他以積極的心態最大限度地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贏得他人的認同、尊重,這有利于大學生和諧心理的養成。其次,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指出:“在現代社會,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依賴自己的素質,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據管理學家的估計,80%的人在工作上失敗,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能力、專業技術不夠,而是他們無法與別人融洽相處。可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淀了諸多為人處事之道,對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起到了教育和借鑒作用,應該用這些知識教育學生。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剛健自強、貴和尚中,它始終是人際友善、家庭和睦、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源泉,而人際友善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的“愛人者,人恒愛之”,墨家的“兼愛”、“尚同”的思想都為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提供借鑒。大學生在與人相處時首先要做到愛人,以仁愛的心態對待別人,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人和事,就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有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另外,孔子提出的“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題,老子主張的“莫與人爭”的處事有道,對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古圣先賢思想的熏陶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在日常行為實踐中不斷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技巧,從而構建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大學和諧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教育功能。正如教育部思政司《關于2006年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所指出的“: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此可以說,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而和諧校園更是大學和諧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努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和諧教育體系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在耳濡目染中為大學生提供很多精神食糧。和諧校園主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即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恩格斯也認為人和自然界是一致的,“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觀點是“荒謬的、反自然的”。大學校園就是一個小的自然空間,我國自古就有“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的說法,校園內的幽靜的河湖及岸邊的萋萋芳草、參天大樹構成了恬淡怡人的環境,對人性的修養至關重要。對強化大學生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劍橋學子在校園康河的橋上發出這樣的感嘆:“當時光輪轉、季節更替、人和情與景相融,各種情緒在這里都可以得到撫慰,各種感情籍此都得以寄存,它觸發靈感、去塵脫俗,讓每一個學子不僅能妙悟自然,而且能夠靜下心來窮究未竟的疑難。”可以說,優美寧靜的校園自然環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為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融于自然,進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綜上所述,培養知識全面、人格健全的大學生是大學和諧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發展。

作者:于新春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