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社會建設中農民工培養論文
時間:2022-06-25 03:26:09
導語:學習型社會建設中農民工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充分認識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1.1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需要
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就必須建立一支科技素質高的隊伍。新生代農民工分布在第二、三產業中,是我國工業化建設的主力軍,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有利于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實現。
1.2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是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途徑
城鎮化不是物的城鎮化、土地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鎮化意味著人的素質提高,進入到文明的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中靠得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城鎮化中起著核心作用。農村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工作、生活上基本城鎮化,而思想上尚未真正實現城鎮化。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觀念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其適應和融入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發展進程。
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社會全體成員都要加強學習。隨著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民工群體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群體。實現全員學習不僅是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還是建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社會成員終生學習、持續學習。新生代農民工年齡較輕,受教育水平有限,原有專業訓練已難以適應當前科學發展要求、技術革新的速度。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終身學習體系,可以滿足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發展要求,也符合建設學習社會的要求。
2.1培養群體擴大化和年輕化
由于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城市吸納了2.6億從農業生產中分離的勞動力,他們是維持城市生活正常運轉及保證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通過繼續學習教育學得一技之長,改變自己的工作現狀。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普遍偏小,智力水平處于高峰期,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學習精力旺盛,他們具備學習的基本條件。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增加、培養群體擴大、培養對象年輕化的特點,有利于開展大規模規范的培養教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培養教育提供了良好機遇。
2.2培養目標高移化
新生代農民工為自己制訂了較高的工作目標。老一輩農民工多數從事建筑業、制造業,主要靠出苦力,不排斥臟活累活。他們多把建筑業、制造業等艱苦工作作為進入城市的跳板,他們趨向于做網絡工程師、土木工程師、機械維修師及從事新興行業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從生活目標的設定來看,老一輩的農民工是“生存型”,將生存視為第一目標,養家糊口是他們的主要任務。而新生代農民工是“發展型”的,發展是他們的第一目標。他們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希望在城市定居,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過著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于加強自身的學習與實踐。由于新生代農民工一般都接受過義務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比父輩擁有更高的文化水平,這也是他們敢于追求更高層次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基礎。學習型社會建設應該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與需求而提高培養目標。
2.3培養教育行政化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培養教育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社會應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工作?,F階段農民工培訓機構是通過政府指令的方式確定,缺乏競爭機制。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和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完全不符合培訓要求。同時,政府對培訓機構缺乏相應的監督和評估制度,使教育培訓機構為了培訓而培訓,傾向短期利益的獲得,忽視了學習者發展的長遠要求。雖然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有穩定的供給,農民工數量的增加,多個部門共同管理資金的使用,造成資金分配不當,使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發展后勁不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內容多由政府設定好,理論性較強,缺少實際操作性,不能與時俱進。政府在制訂培訓計劃時,未正確分析社會需求,進行社會調研,培訓內容與促進農民工就業脫節,培訓效果不佳,得不到農民工的支持和廣泛參與。
3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科學體系的構建
3.1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終身學習觀念教育
學習型社會以社會學習者為主,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利用社會資源的權利,保障和滿足每位社會成員的學習權利和學習需求,形成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教育體系。首先,讓新生代農民工了解義務階段學習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終身學習的結束,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新生代農民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城鎮人,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提高工作能力,把終身學習變成自覺行為和一種內在需求。其次,以學習型社區建設為依托,開展終生學習理念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聚居的社區和工地,舉辦大型講座,成人教育是保障他們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徑。最后,發揮榜樣帶頭作用。邀請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成功人士,講述自己成功的經驗,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向往[5]。
3.2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內容
3.2.1增加權益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未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法律知識,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和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難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難以有效避免傷害的發生。因此,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普法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法律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發展。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擴大和居住分散的特點,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普法權益教育。建設學習型單位,每個企業都有法律顧問,企業應協助法律顧問開展覆蓋農民工群體的法律講座,詳細講解企業和農民工建立雇傭關系的條件和程序,針對工作崗位上容易出現的糾紛矛盾,提出合理的應對解決策略。建立新生代農民工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學習法律知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工會是企業員工自愿、共同選舉出來的組織機構,農民工通過工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因此應充分發揮工會的法律教育功能,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素質。3.2.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農民工犯罪也成為城市的安全隱患。隨著農民工群體的擴大犯罪案件也呈不斷上升趨勢,經濟貧困與心理扭曲是造成犯罪的關鍵因素。目前,在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內容中,主要側重職業技能教育,而對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因此,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而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應建立農民工心理檔案,重點關注有潛在心理問題的新生代農民工,給予正確引導。定期舉辦團體活動,增進在職員工與臨時員工之間的聯系,拓展農民工的交際范圍,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心理歧視的障礙。政府應組織成立專門的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咨詢機構,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也可以招募志愿者深入基層,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答疑解惑,正確引導他們適應城市社會。3.2.3引入創業指導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有很多人多才多藝。他們不甘平庸,勇于創新。但是由于他們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而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門檻又高,使他們心中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就業情況形成巨大反差。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素養和創業能力,應引入創業指導教育。首先,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中等職業教育,增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接受過初級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多分布在操作實踐性較強的崗位,這為開展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奠定了基礎,深化創業理念。其次,培訓機構應完善農民工職業資格培訓政策,增強創業資本。職業資格可以直觀反映農民工技術水平,增強創業的自信心、說服力和競爭優勢。
3.3積極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學習資源建設
建設學習型社會,除了建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外,還要建立相配套的學習服務體系。網絡學習打破了學習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使學習彈性更大。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學習資源建設,為他們提供新的學習平臺。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政府應開發高端的手機網絡職業培訓軟件,加大對信息技術的經費支出,幫助培訓機構購買基礎網絡硬件設施,監督和規范培訓機構對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各培訓機構應致力于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網站建設,開發操作簡單的軟件,方便農民工利用網絡資源。在學習網站中,及時招聘信息和學習計劃安排,定期農民工學習經驗交流的成果,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借鑒和依據。建立公共網絡論壇,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對學習需求,及時解答疑問,實現就業信息和職業技能資源共享。新生代農民工個體應不斷提高網絡文化素質,提供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加強自我學習管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這樣不但有利于促進網絡信息資源的整合,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學習建設,而且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設[6]。
本文作者:張純范廣杰工作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社會建設下的社會體制改革
- 下一篇:社會建設的舉措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