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時間:2022-11-03 03:02:41
導語:音樂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主體,人格的全面發展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條件,音樂教育不僅是促進人們全面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還能幫助人們感受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了解社會,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等全方面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和諧社會;作用
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強調“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什么是和諧社會?不管是社會人群之間的平等和平,還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保持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人都是和諧建設的根本,是基礎。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重大問題作出決定。決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堅持六項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人類活動能力的多方面發展,是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可以看出,和諧社會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使全體成員和諧相處,相互尊重和信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一個社會。所有的人都盡力而為,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和諧相處。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并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和一個可以體驗美的靈魂,使學生在唱歌和欣賞音樂作品時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例如當學生欣賞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劉天華的作品時,他們面前會出現一幅自然的圖畫,在深山和山谷中充滿了鳥兒的歌聲和活力。當他們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聲樂作品時,他們會以柔和、和平與熱情的心情感受美麗的草原風光。通過欣賞代表自然的不同音樂作品,學生可以體驗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境界,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正含義,并樹立對自然環境的良好態度。通過這種美好的體驗,他們將在未來認識、改造和使用自然時保護自然,他們將永遠不會“殺雞換雞蛋”“將魚與水同吃”“喝鶴來解渴”,并且將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
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活動是生活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正確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是他們人生旅途和成長的關鍵。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審美教育的特殊價值在于,是個人參與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和個人社會化的最高形式,可以增強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檢查。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世界觀;比如一些音樂作品中,可以學習審美經驗,使學生真真確確地培養潛移默化、良好的素質,讓學生慢慢養成誠實、仁愛、和諧共處和尊重他人的行為習慣。
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能理解一種節奏,使所有人都能交流自己的情感,使人們可以融入一個整體。”音樂教育中的所有音樂活動都是人們的社交媒體緩解沖突和平衡關系,實現和諧共處,謀求共同發展。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日益迫切需要音樂以交流和交流的形式滿足了人們的欲望和情感需求,它的凝聚力功能是促進人際和諧關系的有利手段。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群體意識的認同傾向。音樂作為人類情感的載體,具有情感體驗、交流和共鳴的特征,可以使不同的人通過音樂作品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建立聯系或認同。因此,音樂有可能超越時空和種族,從而使不同的個體彼此靠近,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群體意識。
四、人與自身的和諧
實際上,當今的音樂教育面臨著一個令人著迷的任務,找出如何在理性訓練和無拘無束的情緒之間取得和諧的平衡。那么,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在理性訓練和情感放縱之間達到和諧的平衡,從而使學生盡可能地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呢?赫胥黎給我們的答案是,學生不僅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還必須接受藝術教育。音樂教育作為一種藝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掌握節奏,以平衡統一的形式,積累情感和理想,影響感知,想象力,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自身處于一種極其自由和和諧的狀態。每種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也充分發揮了整體作用,以免破壞整體的有機統一性。如此全面的訓練只是建立完美人格的基礎訓練。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五、人的心理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指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重視促進人類心理和諧”,“要樹立自尊,自信,理性和平和積極的社會心態”。本文強調,和諧社會不僅是指社會生活秩序或國家的和諧與穩定,還包括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與和諧。人類的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心理和諧有利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心理和諧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心理和諧有利于人與社會的和諧形成。心理上的和諧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國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意識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帶來了勃勃生機,并將不可避免地帶來這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反映在人們的心理上,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因此,有必要積極推進心理和諧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引導人們理性面對各種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我們將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努力促進人類的心理和諧。音樂教育在促進心理和諧方面,尤其是在維持個人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首先,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個人的情感,使個人的不良情緒和情緒宣泄和升華在藝術欣賞和創作上;其次,在音樂教育中,一些學生可以培養音樂專業,以增強自信心,達到“長,好,省錢”的目的;第三,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他們的生活更加優雅,充實,精神寄托。
現在的師范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數是初中的“雙貧困學生”,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都有學習障礙。他們中的一些人厭倦了學習,具有強烈的反叛心理。根據調查,許多學生僅停留在小學四年級和五年級,英語知識幾乎為零,甚至寫一段中文都有錯誤。一些學生說,只要讓我不學習,就讓我做什么都行。當大多數父母將孩子送入學校時,他們也明確表示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習一些專業技能且不會發生意外。在最初的學校中,許多人被視為“Mart教者”,沒有受到老師的青睞,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自尊,自愛和自我護理心理受到嚴重挫傷,失范道德行為更為普遍。這種群體中的大多數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音樂教育要實現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和諧相處,實現心理學的和諧發展,從而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更加和諧。同時,這種和諧的觀念將在未來作為幼兒教師傳給他們的學生,“與自然,社會和他們自己和諧”的種子將在他們的幼小心靈中播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詩意地生活在地球上”之間的永久和諧。
參考文獻
[1]錢萍.探討群眾音樂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J].群文天地,2012(8).
[2]蔡翠華.鞍山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4).
[3]王斐.社區音樂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形式[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0).
[4]劉珊珊.音樂教育的基本方法與理論研究——評《音樂教學與文化修養》[J].林產工業,2019(12).
[5]梁粵梅.淺談在高職院校中普及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藝術評鑒,2019(23).
[6]音樂,是孩子一輩子最好的修養![J].樂器,2017(2).
[7]呂鳳仙.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奠基石[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8(3).
[8]張鐵成.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概況及特色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
[9]馬秀明.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評《音樂與健康》[J].中國高校科技,2019(12).
[10]鐘珊,葛洲子.中國音樂“特色話語”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音樂教育[J].陜西教育(高教),2019(12).
作者:張詩琪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 上一篇:和諧社會與依法行政構建研究
- 下一篇: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