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時間:2022-10-30 10:36:00

導語:試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內容摘要:200*年,在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增產,農村經繁榮,農民增收。三農問題的解決呈現良好的態勢。然而在未來,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本文認為應該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去尋找和發掘持續發展的源泉,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并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以供決策和改革進行參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農村教育人力資本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概念的提出人力資源開發理論是在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人力資本理論以及舒爾茨為代表的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于20世紀50年代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力資源開發理論傳入我國,至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理論界對“人力資源開發”,公認的定義為:人力資源開發是指充分,科學,合理地發揮人力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而進行的數量控制,素質提高,資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動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國內學者以此定義,提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若干觀點,華中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的賀娜認為: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指在對全體農村人口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以農民為主的不同農村人口類群中的質量(知識和技能)差別①。有學者認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充分利用和發覺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高效和優化發展②。還有學者認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即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含生殖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

綜合以上觀點,本人認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指:充分,科學,合理發揮農村人力資源(農村勞動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效潛能,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認真分析,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數量和質量上進行有效整合的動態發展的過程。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分析

依本人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定義,筆者認為主體有兩類:一是在這個‘動態發展過程’中的實施者,組織者,引導者和開發者,包括各級政府,村民自治組織,農民的專業合作社,各種技術協會以及市場中介(企業,職業介紹所,勞動力市場等)。二是在這個‘動態發展過程’中的被實施者,被組織者和被開發者,包括全體農村勞動力。

(一)政府,村民自治組織,農民的專業合作社和協會以及市場中介

⑴政府,作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之一,從國務院,省,市縣,以至鄉鎮一級,分清他們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從布局到實施的地位和職能尤其重要。例如,湖北省,該省省政府統一布局,以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為中心,2003年3月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示范縣建設,確定赤壁,隨州等11個縣市成為首批試點,3年來各地同步建設試點鄉鎮194個,試點村和基地達683個,各試點縣市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棗陽建立起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基金,漢川形成了基地+培訓人才+市場開發的運行模式,洪湖建立農村人才市場交流集市,這些為該省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的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為,也提高了全省農村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水平。(注:這里的人才開發經驗可為我們進行全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經驗,鄧小平經常提的人才資源就是指人力資源中的優秀和杰出的那一部分)⑵村民自治組織,專業合作社和技術協會,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具體實施者和計劃的承擔者,通過他們可以把農民有序組織起來,凝聚民情民心,提高農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大大縮短開發的時間,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有利于對農村人力資源的認真分析,以便決策者對其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⑶市場中介作為一股社會力量,他們的參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三農問題成為焦點的今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的很多三農學者,在對解決三農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紛紛把目光轉向了研究市場中介對三農的作用,企圖從三農問題之外去尋找答案,這足以說明市場中介的作用。具體的說,以各類人才市場為例,我們知道,我國的勞動力的流動,幾千萬的農民工已經成為流入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其中,各類人才市場對農民工的有序流動和規范起了重要作用。(二)全體農村勞動力作為被開發的對象,其是人力資源的基礎地位和突出地位,我認為這是毋庸置疑的。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說到底是農民太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太大,而我們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也就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嚴峻事實去開展。全體農村勞動力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馬克思把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分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里生產資料稱為物質資料,勞動力稱為人力資源,所以本文所講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要就是農村勞動力的開發是有理可依的。

農村勞動力是指農村地區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對具有勞動力的年齡,我國規定男性16——59歲,女性16——54歲。據最新統計,我國目前有4.82億勞動力,按職業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農業勞動者,主要包括務農者和以農為主兼營其他業者;第二類是農民工;第三類是農村中不拿財政工資而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鄉村干部職業人員;第四類是受雇者和其他勞動者,包括受雇于合伙,合股和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合伙工商戶等非集體非國有企業的農村勞動力。第五類是農村中的企業經營者群體,包括鄉村集體企業的經營者,個體合伙企業經營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經營者以及三資企業的經營者③。依此,筆者認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也就是要針對這五類群體進行選擇性開發和整體性開發。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一)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巨大,勞動者素質水平低下

這是學界的共識,也是我們進行人力資源總體規劃和開發的一個突破口。當前,我國農村中的4.82億勞動力,有剩余勞動力1.5億,農村人力資源水平低,素質差,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嚴重滯后,處于未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的問題,其后果是人力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低效配置,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差距較大.從數量上來說,我們的人力資源確實太大了,如果照說的人多力量大的話,那么也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到今天,人口卻被視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包袱,成為社會問題,特別是我們中國。從質量上看,卻不能不令人擔憂,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報告》,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有文盲8699.2萬人,其中四分之三在農村,我國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為7.85年,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42年,兩項平均不到初中2年級的水平,相當于美國100年前的水平,比韓國低4年。而報告也指出我國每年有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④。在中國研究網上看到的一組數據更足以說明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在農村4.82億勞動力中,小學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⑤。近年來由于受到比較利益的影響,農村中許多初中畢業生畢業就外出打工或在家待業,而且這個現象也越來越突出。顯然,這樣的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是很低的,根本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水平和素質水平是迫在眉睫啊!

(二)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投資主體缺位從當前看,國家是作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國家通過對財政的預算和決算,統籌農村科教文衛的經費支出比重。由于以前的認識不足,造成了今天人力資本建設設施的薄弱,與當前的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所要求的基礎及其不相適應。特別是從人力資本的積累方式看,國家對農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三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教育經費在農村的支出遠遠小于城市的,教育資源大部分集中于城市,農村在師資等方面更是薄弱。從我國的農村教育狀況看,教育的供給與農村的實際需要脫鉤,農村教育過分依賴國家,造成了投資主體不明確,資金來源方式單一,投資力度不強。

(三)農村勞動力自發,無序流動,組織化程度低我國農村勞動力尚處在自發的階段,農民外出打工組織化程度低已是不爭的事實。2004年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很少有組織的外出打工:在2003年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中,有組織的僅占3.3%,41.35%的勞動力是在親朋好友的介紹或帶領下外出打工的,54.4%的勞動力靠自己找門路外出務工⑥。可見組織化程度之低啊,令人甚憂。提高勞動力的組織化水平刻不容緩。

(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產業開發,結構調整結合不嚴謹

過去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只是一個空乏時鬢的口號,具有隨機性,盲目性以及重硬件輕軟件,重形式輕內容,一些地方不積極配合全國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甚至個別地方為了短期的利益,當前利益,不愿意投資農業,沒有響應中央的號召,與農村產業化相脫節。

(五)政府,自治組織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觀念淡薄,組織不力

長期以來,政府,村民自治組織都是重自然資源的開發,輕人力資源的開發。片面追求速度,注重快出實效的項目,哪些地方容易出政績就重視哪。而相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來說,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在短期內出效益,因此成為各級政府大力開發甚至無尺度的開發的對象,重物輕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科學的認識,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淡薄。

(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制不健全,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設滯后

由于農村法制建設滯后,農村勞動力中五類群體的利益常常受到侵犯。特別是農民工,農民工各方面的問題正在受到國家,社會,社會各階層的關注。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如保險,衛生,健康,子女的教育,工資被拖欠等。陳錫文甚至把三農問題演繹為四農問題,其中就是多了一個農民工問題。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的戶籍制度,人為的造成了對農民工身心的傷害,歧視農民工,城鄉二元嚴重對立。除此,農村勞動力市場體系沒有構建,無序的勞動力流動,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機制,法律機制,競爭機制,教育機制,激勵機制等建設滯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在體制性因素。

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措施和途徑

(一)加強農村教育改革,夯實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人力資源形成與提高的根本途徑是教育,這是學界的共識。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不了的”⑦。現在13億人口的中國,教育搞上去了更是優勢明顯啊。由此可見,加快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總體思路和途徑應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民成人職業教育,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以多形式多途徑多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推進農村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實現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相結合。從農村教育和建設源頭,體制尋找突破口⑧。使教育產業在農村有新的發展和大的突破,為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改變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狀況,消除城鄉教育差距,夯實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二)明確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確保人力資本投資到位國家作為人力資本投資主體之一,在投資主體中處于中心地位和支配地位。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改革也遵循市場機制原理,以市場為導向,出現了教育的新趨勢,教育投資主體趨向多元化,社會力量辦學日益增多,一時間城市里面出現了私立的學校,技術培訓中心等。可是在農村卻是空白,沒有人愿意投資在農村,政府的大量資金也是投入到城市,這樣造成了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體缺位。為此,作為國家代表機關的政府理應而且必須承擔起責任,落實國家科教興農方針。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的人力資本投資,明確自身地位,引入競爭機制,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建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新的機制,這種機制應該是政府在其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有進有退,形成政府——社會力量——勞動者三位一體的投資體制,確保應有資金的穩定,擴大和吸收社會閑散資金。

(三)構建農村勞動力市場,提高勞動力組織化水平

農村勞動力市場的構建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步出被動局面的重要一步,是以市場為導向對人力資源進行認真分析的第一步,能有效的引導勞動力的有序流動。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要求,歧視農民工的現象較為普遍,所以構建新的勞動力市場和規范現有勞動力市場是各級政府的責任,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外,農民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合作社,技術協會等)在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中和農民的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日本為例,日本對農民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農民組織農協負責的,農協自上而下形成連貫體系,為農民提供各類信息等⑨。通過組織化教育,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組織化程度,勞動者會積極響應市場中介的引導,自覺地參與到各組織體系中去,尋求合作,有序外出,提高和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政府要幫助農民組織起各種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夯實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組織基礎。

(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產業開發相結合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我國農民已經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各級政府應制定長遠規劃,創建適合農村情況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模式,將人力資源開發與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結合起來,在組織上鼓勵農村勞動力與農業企業相結合,發展多種經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使人盡其才,人盡其能,促進人才在產業,地區,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分布⑩。做到人與項目,人與產業,人與市場相結合。

(五)政府要轉變資源觀念,勞動力轉變就業觀念一方面,各級政府要轉變資源觀念,從傳統的重自然資源輕人力資源的思維誤區走出,樹立科學的人力資源觀。政府應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調控投資,公平資源分配。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個人的就業觀念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市場要求而轉變,對就業的期望應盡力而為,適己而為不能盲目,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懂得社會主義條件下,各行各業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在法律面前權利與義務是平等的。

(六)健全和完善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有關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政策,可以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保駕護航。在農村,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為農村人才成長河創業創造了條件。然而如上文所述,如何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保護農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民工的權益,還有其他三類勞動力的權益,關系到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要求做到規范政府行為,規范勞動力市場,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法規,保證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投資,克服這些領域單純的私人投資在此方面的負影響;人大應加快有關農民工權利的立法,還有關于農村政治領域的立法,城鄉體制破除方面的立法等。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為勞動者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才能消除農村人力資源過程中的制度障礙。才能夯實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基礎。

五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使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惟有從源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抓起,才會有活水注入農村經濟的大河,三農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因此必須大力挖掘農村擁有的富的人力資源的潛力,順應我國農村,農業發展從長期以來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轉向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主這一歷史性變化,科學制定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加強農村教育等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投資,建立和完善三農法律法規的法律體系。真正進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這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國農業農村農民才能應對工業化趨勢,市場化趨勢,國際化趨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才可早日實現。

參考資料:

①《淺析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增加農民收入》賀娜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社會科學》2002.10

②《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摘自《天府新論》2003(4)P74-76

③《黨的農村政策》,資料網址:/lgb/readnews.asp?newsid=160

④《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教育部2003年2月13日公布

⑤“2004年農民培訓暨中國農民大學發展研討會”上,農業部主管農民教育的張寶文副部長提供

⑥中新網2004年5月23日電文,記者劉錚

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P120

⑧《中國農村人才發展報告》作者:李冰山戴紅生鄭范洙金洪山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網2005-2-23

⑨《農民組織是對農民進行教育的最佳載體》程同順摘自《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四期

⑩《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