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消費風險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12 09:44:00

導語:公共物品消費風險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物品消費風險探究論文

一、農村與城市公共產品供給對比分析

(一)城鄉義務教育比較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政府逐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環境有所改善,但是,城鄉學生均教育事業費差距并沒有消除。2007年農村普通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事業費支出分別為2084.28元和2433.28元,而同期城市普通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事業費分別為2330.20元和2925.56元,農村普通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事業費支出只相當與城市89.4%和83.2%。

在師資力量方面,城市明顯高于農村,全國農村小學高級教師的比例為35.9%,農村初中一級以上職業教師的比例為32.3%,分別比城市低8.9和14.5個百分點。城鄉初中教師隊伍質量差距更大,城市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超過92%,而農村初中專任教師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農村高出近8個百分點。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初中教師在城市所占比例是農村的近2倍。2003年北京市海淀區政協文教衛體委員會調查資料表明,農村小學本科畢業教師比例8.8%,城鎮小學為17.1%;農村初中本科畢業比例44.7%,城鎮初中則為81.9%[2]。

(二)城鄉醫療衛生比較分析

從城鄉衛生總費用來看,2006年城市衛生費用6581.31億元,是農村衛生費用的2.02倍;從城鄉人均衛生費用來看,到2006年城市人均費用1145.1元,比農村人均衛生費用多702.7元。城鄉衛生費用絕對數量差距日益擴大。

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的城鄉差異較大。一方面,醫療衛生機構的城鄉差距明顯。2006年全國注冊醫療機構30萬個,其中醫院1924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萬個,農村城鎮衛生院4萬個,鄉鎮衛生院占醫療機構總數的比重較低。另一方面,衛生人員城鄉分布不均,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匱乏,2006年我國鄉鎮衛生院的衛生技術人員為86萬人,而城市醫院的衛生技術人員為266萬人,前者僅為后者的32.3%。第三,醫院床位數城鄉差距明顯。2006年鄉鎮衛生院占病床數占城市醫院病床數的27.19%,約為城市的1/4,另外,2006年農村衛生院的每千人口床位數為0.8張,而城市醫院的每千人口為2.7張,后者是前者的3.5倍。

二、農村居民基本公共產品消費風險分析

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均等化、收入分配的差距,農村居民將承擔更多消費能力不足的風險,也要承擔更多消費結果的風險。農村居民公共產品消費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宏觀消費率風險

消費、投資、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據聯合國統計署數據,1978—2005年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7.6%,亞洲平均消費率為70.3%,而我國消費率自改革開放以來從未達到70%,最高點在1981年為67.1%,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我國消費率快速下降,2006年下降到35%,遠低于世界和亞洲的平均水平。我國消費率過低,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非均衡,將引致國民經濟失衡、國民經濟失穩、經濟增長質量低下、阻礙人力資本增長等經濟風險[3]。

居民消費率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過低是我國消費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農村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大幅度提升了,且增長速度超過了居民消費的平均增長速度,更重要是超過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由2003年的115.75元增加到2007年的210.24元,平均增長了15.4個百分點,同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長率為6.8%,平均生活消費支出增長為12.0%。正因為農村居民在基本公共產品方面的支出不斷增長,并且其增長速度已經高過收入增長速度,農村居民消費受到擠壓,致使農村消費率低于城市,在城市居民消費穩定的情況下,農村居民消費率有可能不升反降,從而導致宏觀消費率風險。

(二)經濟風險

教育和醫療衛生是人力資本最主要的兩個方面,教育消費和醫療消費的資本化價值,即人的素質和能力提高所帶來的社會收益是非常顯著的,對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及個人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1.農村居民基本教育消費風險

教育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很明顯,特別是初等教育,有學者研究表明,在我國每增加一元農村教育支出,可使農牧業產值增加8.43元,高于每增加一元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增加的農牧業產值(6.75元)。與城市相比,城鄉教育資源消費差異將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內在動力不足,使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存在風險。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的調查研究,農村勞動力的勞均匯寄款與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838,呈高度相關。每個農村轉移勞動力每增加一年的受教育時間,每年可增加的匯寄款為194元。城鄉居民享受教育機會、教育質量的不均等化,阻礙農村人力資本的增長、個人素質的提高,導致農村居民的匯寄款比城市居民少,工作穩定性差。即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存在收入能力、工作穩定性風險。

2.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消費風險

人的健康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亞洲經濟奇跡的30%~40%與健康有關,據世界銀行測算,過去40年中,世界經濟增長的8%~10%歸因于健康人群。根據1985—2000年我國29個省(市、區)的統計數據,運用面板數據的隨機效應模型,研究證明健康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4]。當前我國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差距巨大,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缺乏足夠的保證,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落后于城市,農村地區乃至整個國家就會存在經濟增長風險。

若是醫療衛生及保健消費不足,則會帶來貧困,產生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我國西部新增貧困人口的60%~70%都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5]。同時,醫療衛生消費不足會降低個人收入,根據國外的研究,疾病與收入的相關性表現在治療花費與勞動時間的損失,米德估計坦桑尼亞的每例HIV,平均治療花費2462~5316美元(1995年價格),大約降低人均收入的8.5%~18.3%[6]。

三、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

農村居民公共產品消費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均等化。因此,要消除公共產品消費風險,關鍵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

(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

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資金投向基本公共產品供給領域,尤其是需要向農村地區傾斜。從財政支出結構看,行政管理費用所占比重偏高,以2006年為例,全國財政支出總額為40422.73億元,行政管理費為7571.05億元,比重為18.73%。因此,應縮減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將更多的財力用于公共產品提供,不斷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二)優化轉移支付結構

優化轉移支付結構,使一般性轉移支付成為轉移支付的主要形式。首先,將體制補助并入一般性轉移支付。這是一筆可觀的資金,如2002年體制上解規模最大的上海市為120億元;體制補助規模最大的西藏自治區為34.80億元[7]。其次,將縮小稅收返還和所得稅基數返還規模騰出的資金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

(三)完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公共決策機制

改革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尊重農民的話語權,使農民的需求得到充分的表達。因此,在新農村建設時期,必須改革傳統的農村公共產品“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實現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決策程序“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劉尚希.論民生財政[J].財政研究,2008,(8).

[2]陳赟.教育資源不均衡對收入差異影響研究[J].中國發展,

2008,(2).

[3]劉尚希.中國消費率下滑引致的經濟風險分析[J].地方財政

研究,2008,(6).

[4]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的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

影響——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

驗[J].管理世界,2006,(5).

[5]遲福林.以基本公共服務為主線推進農村綜合改革[N].中國

改革報,2006-11-29.

[6]Mead,Over,1992.“TheMacroeconomicsImpactsofAIDSin

Sub-SaharanAfrica,PopulationandHumanResources

Department.”WorldBank,Mimeo,WashingtonO.C.

[7]宋超,紹智.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問題研究[J].地方財政研

究,2005,(1).

摘要: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管理體制下,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均等化,致使農村居民享用較少的公共服務,與城市居民相比較農村居民在公共產品消費過程中存在更大的風險。要消除這種消費風險,關鍵在于推進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

關鍵詞:公共產品;消費風險;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