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換原因和目的倫理詮釋

時間:2022-05-11 09:55:00

導語:社會交換原因和目的倫理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交換原因和目的倫理詮釋

論文摘要:社會交換是理性人為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同他人進行互惠的、交換性的互動。農村社會交換是研究農村社會關系的一個視角,應該說農村交換中會涉及一些倫理問題,主要是農村社會交換的原因目的中涉及的倫理問題,我們應該對農村社會交換原因進行道德詢問,對農村社會交換目的進行利益查審,以求得對農村社會交換中存在的倫理問題進行思考。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交換;原因;目的

1引言

什么是交換?首先需要確立對交換的理解視角和內涵限定。從較為廣泛的意義而言,交換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在遵循人類既定的規則條件下,相互換取彼此所有物的活動及其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經濟交換和社會交換。經濟交換是交換的一種特定形式,是經濟生活中的交換行為,它是在極為明確的規則前提下自愿讓渡彼此的資源(主要是商品和勞務)的活動及其過程。而“社會交換”是當別人作出報答性反應就發生、當別人不再作出報答性反應就停止的行動。這里我們探討社會交換問題。

社會交換理論最早誕生于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社會學家G.C.霍曼斯、P.M.布勞和R.埃默森。他們試圖通過研究互動與交換來解釋所有的社會行為。它的基本構想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為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同他人(個人、集團、社會)進行互惠的、交換性的互動。社會交換的內容為滿足當事人需求的一切有形或者無形的物品、行為,還有贊同、尊重、依從、愛、情感,以及其它緊缺物質產品。社會交換往往有著廣闊的交易范圍,成為對象的不一定具有經濟作用,“它們所交換的,并不僅限于物資和財富、動產和不動產等等在經濟上有用的東西”交換的資源還有地位、感情、服務、信息、金錢以及關系資源等,應該說從社會交換的內容、資源、表現形式中可以看出社會交換存在一定的倫理道德問題,潛伏著“道德風險”。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一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農村社會交換是研究農村社會關系的一個視角,這里我們從農村社會交換的原因、目的方面探討農村交換中涉及的倫理問題。

2農村社會交換原因的道德詢問

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中國的廣大農村人情味更濃,因為中國農村沒有完善的市場體系,不是所有的“稀缺”都能從市場中購買到,經濟行為自然不得不根植于社會關系,如親屬和鄰居的互惠(即人情),而非完全取決于市場和追求利潤的動機。應該說農村社會交換是一個倫理體系,它包括三個結構性原因:道德義務原因、發展需要原因和理性計算原因。

(1)農村社會交換有一定的道德義務原因。早期農村社會尚未受到市場因素的深入影響,道德義務主導著社會交換,農民的社會關聯依靠的是一種宗法的、親情的倫理來維系。倫理關系的特點是在這種關系中的人之間有情分、有情義,“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是以義務相調節。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不只是家庭和家族,一切以義務相調節的情誼關系都屬于倫理關系。他指出:“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會中者,每一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底倫理關系,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聯鎖起來,無形中成為一種組織。”這樣一種社會即是“倫理本位”的社會。社會交換的義務支配了個人的選擇及其對社會交換特定情景的態度。先前的禮物交換建構了一個道德經濟體系,在該體系中道德原則使農民非自愿的陷入一個交換循環。農民是被動的,是承受道德壓力的。社會交換為農民們提供了一種培養、維持和擴展其關系網的基本方式,而關系網是一種可靠的社會資源。農民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形成私人網絡,其中包含一套社會規范和道德義務。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的人情來往更多的是以金錢的形式來進行的,表現在婚喪嫁娶、嬰兒的生日、百歲之類的儀式性活動的“隨禮”上,本身是一種交換行為,布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互惠行為,為了能夠繼續得到利益,人們需要對給予自己以利益的對方作出回報,社會交換使社會各方承擔了某些未具體規定的義務。這種源于道德義務的社會交換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符合倫理要求的,是農村人情、血緣維系的關鍵點。

(2)農村社會交換是農民自身發展的社會手段隨著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所以農民開始從事非農產業,尋找更合適的自身發展道路,例如共同參與合辦工廠、從事經商活動等,這加強了農民與他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合作。個體農民在與他人更多的合作中,逐漸將更多的社區關系與親屬關系納入到私人關系網絡之中,從而擴大了自己和家庭的社會網絡范圍。此外,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相對封閉的農村也逐步卷入到外部社會的宏觀經濟體系中,越來越趨向開放化,村落社會與外界的聯系逐步增強。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民工潮”極大地加強了農村與外部社會的聯系,村落社會的開放化有力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了農民的自身發展,推動了農民村外網絡的擴張。農民為了自身的發展進行社會交換,這是無可厚非的,符合農民的倫理道德要求,只是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腐敗現象,而且使得人際交往中的個體失去了自我,“我”“隨禮”就是為了達到我的目的,但方式卻是突然的與損人利己的。

(3)農民社會交換有農民理性計算的原因。布勞曾指出:“由于交換是一種以期待回報和換取回報為目的的行動,因此參與交換的行動者與精于計算的理性經濟人模型有很大類似之處。”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El益卷入市場化進程,中國農民的工具理性意識逐漸增強,他們的行為選擇越來越體現出工具理性導向,工具理性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農民社會交換的擴張。在社會交換中,農民利用人情饋贈以達到工具目的,凡事以人情開道,把人情作為一種利益投資,送出一定的禮物,換回更多的利益、感情、服務、信息、金錢,通過舉辦家庭典禮等儀式能夠以相對較少的花費換取大筆的禮金,因而,工具主義在家庭典禮儀式性功能的基礎上得以推行,農村人情交往的工具性的增加是農民由非理性到理性轉化的一個表現,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一味的理性會使得人際關系異化,“算盤掛在胸前”,凡事斤斤計較,成了農民的個性的表現。而且社會交換是一個互惠的均衡鏈,人們送出許多人情之后總是希望通過自家典禮再收回來,這使得農民的人情消費頻率加快,負擔加重。因而工具主義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交換之風,同時也助長了鋪張浪費之風。

3農村社會交換目的的利益查審

農村社會交換的交換主體是農民,農民進行社會交換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進行社會交換可以獲得一點的利益。農民進行社會交換形成一定的社會網絡,“在這個網絡中,通過交換,包括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的交換,將個人的忠誠、制度性角色以及物質利益結合在一起。”

3.1農村社會交換利益性的正面查審

農民的整個生活可以分為“禮”和“利”這兩個部分,商業經營活動和其它生活經營活動在“利”的范圍內;而農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婚喪嫁娶等禮儀性活動及日常家庭生活與人際交往則屬于“禮”的范圍。但是在當今走上工業化道路的農村,社會已發生深刻的變遷,親屬關系越來越取決于他們在生產經營中相互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維持。“當這種關系親疏的改變出現后,它卻不可能把自己仍局限于生產經營范圍之內,而是極有可能出現向農民的日常生活滲透的趨勢,從而逐漸使農民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往也受利益的支配以至全面改造原有的關系親疏的格局”正如李守經所指出的,鄉村社會的社會關系,“其深層結構是人們之間相互的利益關系”關于利益、利益訴求的研究出現在西方社會理論中,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AdrienHalva-tius)認為利益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社會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矛盾根源,一切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都可以從利益那里得到解釋斯密認為,“毫無疑問,每個人生來首先和主要關心自己;而且,因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適合關心自己,所以他如果這樣做的話是恰當和正確的。”斯密的這一價值顯示,體現的是一種倫理文化對社會世俗生活以及生活中“欲望著”的經濟主體的激勵,強調了商業社會中市場主體的物質需要和新的精神需求。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中,人類被認為是尋求酬償(利益)的有機體,他總是尋求選擇獲得最多酬償和最少懲罰的目標。一這個結論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它恰恰證明了在農村社會交換中農民追求利益的正確性。

3.2農村社會交換利益性的反面查審

農村社會交換利益性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一方面,農村人情交往的工具性與功利性的增加,使部分農民變得惟利是圖。農村中的人情交往本來是維系村落中特殊群體人際關系與文化的一種方法,但是在市場化,以和J益為導向的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來往功利性逐漸增強,當然這是符合休謨的“功利主義”觀點的,適當的功利交換是符合人性的本質的,但是一味的功利會使得人際關系異化,人與人之間只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A到B家隨禮完全是為了請B為自己辦事方便,農村那種本來的文化模式遭到了破壞,梁漱溟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既不是個人本位,也不是社會本位,而是一個關系本位的社會。在當代社會“關系”好似就意味著“利益”與“權力”,市場功利使得人際交往中的個體失去了自我,“我”“隨禮”就是為了達到我的目的,但方式卻是突然的與損人利己的。

另一方面,農村社會交換目的的利益性使農民做出巨大支出與浪費。農村社會交換支出已經成為許多農村人家日常開支中的很大一部分,有的人家甚至會舉債去“隨禮”據青海省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的調查顯示,2003年第一季度,該省城鎮居民人均贈送現金8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如果再把各種形式的請客吃飯和饋贈禮品折合成人民幣,平均每個人人情消費支出達163元,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而來自上海的一項調查則表明,上海市2002年居民的人情消費人均為503元,如果以每戶3—5人計算,每個家庭支出在1779—2965元之間,2003年1至3月份,人均贈送支出為277.85元,其中僅春節走親訪友戶均消費支出就達1196元,比上年增長36.4%。有學者指出:我國居民一年中用于辦私事送禮的費用可以建造兩座“三峽大壩”。人們不顧及自己支出水平的前提下去進行人情消費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貧窮的越貧窮,不貧窮的幾陷貧窮,這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