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探究
時間:2022-09-23 11:07:00
導語: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正確認識當前價值觀沖突的基本態勢,探究形成沖突的因由,尋求調適多元價值觀沖突的路徑,對實現我國社會轉型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轉型價值觀沖突調適
價值觀的激烈沖突與深刻變革,是當代一種世界性、時代性的思想文化現象。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全面、復雜而深刻的轉型時期。就其整個過程來看,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解構,即舊的社會價值體系消解、失效,新的社會價值體系生成、發展。社會轉型在價值觀上的反映,就是多元價值觀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的矛盾沖突和相互碰撞。
一、價值觀與社會轉型
價值觀是指在社會生活實踐和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價值關系的觀念形式,是集中體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選擇和追求的態度、準則、目的、理想,并以評價方式發生作用的、較固定的取向性、評價性的價值意識體系。它具有以下功能:第一,價值觀的核心是價值目標、價值追求,它使主體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指向一定的價值目標,具有定向功能;第二,價值追求就其內容來說,是對主體利益的追求,因而能激發主體的熱情和意志,對主體具有重要的激勵功能;第三,價值觀使價值主體強化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價值觀的行為,抑制、克服一些與自身價值觀相矛盾的行為,并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調節社會生活和改善社會生活,具有調節功能。
社會轉型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會轉型一般指社會從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換。它既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又包括社會制度的轉變和社會體制的變革;狹義上的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經濟體制的轉型,特別是指我國自七十年代末以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競爭和利益導向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本文的社會轉型主要指這種狹義意義上的社會轉型。
我國社會轉型主要表現為相互聯系的三個層面:其一是結構轉化,即社會整體結構、社會資源結構、社會區域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及社會身份結構等均在發生轉化;其二是機制轉換,即當前中國社會的利益分配機制、社會控制機制、社會溝通機制、社會流動機制及社會保障機制等也都在發生轉換;其三是觀念轉變,即隨著中國當前社會結構的轉化和機制的轉換,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1]
二、價值觀沖突的基本態勢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的沖突表現在不同層次和許多不同的方面,但從沖突的態勢和基本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元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的對立。我國現階段堅持一元價值指導思想,主要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價值觀的主導作用,具體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實際生活中自覺堅持與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轉型造成了主體利益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體形成不同的群體或階層,在這些特殊利益主體之間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價值、倫理價值、人生價值并由此發生沖突和對立,致使一元主導價值觀的地位發生動搖,作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與道德理想理念為更現實的生存斗爭、生命發展觀念所淡化。
第二、個人主體本位與社會主體本位的價值觀沖突。市場經濟的實踐,強調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個人利益,它喚醒了人們的個人主體意識,凸現出個人的主體性。但由于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很容易滋長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從而可能滑向個人主體本位的深淵。“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只講個人利益,不講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顧個人需要,不顧他人需要;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以及過分強調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價值等,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準則。”[2]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倡導的是社會主體本位的價值觀,要求堅持以集體主義原則為核心,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同時兼顧合理的個人利益。這與上述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三、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價值沖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個人主體作為經濟主體的性質為政治與道德的力量所掩蓋,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主體作為經濟主體的性質日益凸現,適應這一轉變而形成的價值觀(如奮斗、選擇、創造、競爭、注重經濟利益等)便與作為道德與政治主體相適應的傳統觀念相沖突。如重義輕利、重“理”輕欲、提倡“中庸”而扼殺進取等觀念與個體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獨立的經濟主體的客觀要求很不適應。經濟主體的角色使功利性與實用性成為衡量價值的重要尺度。當義與利相悖時,取利而忘義成為許多人行動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價值觀沖突的原因探析
導致價值觀沖突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其中,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調整、經濟發展不平衡與貧富分化以及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引起人們價值觀的變化與沖突重要原因。
首先,社會結構的變遷引發價值觀沖突。改革開放后,社會分化速度加快,社會結構要素的類別增多,社會結構諸要素間的差距拉大,體制外活動增加,民間非政治性的經濟活動群體也增多,由此社會結構由總體性行政整合型向分化性契約合作型轉變。地方絕對服從國家的總體生存模式向地方社區相對獨立生存模式轉變。國家再不是唯一的利益主體,利益的分化使地方成為利益主體,地區間在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發展速度等方面的異質性明顯增強,地方社區獨立性增強,單一的“全國一盤棋”格局為多元化的政治——經濟格局所取代。由此造成了個體(地方)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價值觀沖突。
其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貧富分化嚴重的社會現狀導致了貧富階層之間的價值觀沖突。對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分享社會資源的機會極其缺乏,只能遠離資源分配的權力中心,當社會利益的需求強烈而致富機會短缺時,有些社會成員會不顧自己的條件,用非正當方法去獲取利益,而當卷入越軌行為的人數量較多時,消極價值觀產生的條件就成熟了。這些與主導價值觀格格不入,但在現實生活中逐步累積起來的消極因素,經過一部分越軌人員的相互交流和補充,構成了消極價值觀,它的一些解釋系統和行為方式被相關的人所認同和共享。如此,消極價值觀與主導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就在所難免。
再次,由于經濟體制的轉型而導致傳統計劃經濟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價值觀之間的沖突。計劃經濟強調集體與社會優先,市場經濟強化人的主體意識,張揚人的主體性;計劃經濟要求的是一種附屬關系,而市場經濟要求一種契約關系。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強調政治忽視經濟、強調精神忽視物質、強調集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忽視利、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忽視人的個人價值為基本特征的價值觀與現代市場經濟倡導的自主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平等觀念、開放觀念、法制觀念等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同時并存,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四、價值觀沖突的調適對當前價值觀的多元化態勢及所呈現的價值觀沖突,科學的態度應該是提倡多樣化,堅持主導性,在法制的基礎上協調、解決各種價值觀沖突,在實踐探索中尋求交流、理解、溝通,逐步達到共識。
(一)堅持價值觀“一元”與“多元”相統一。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價值觀都是一個以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并有多層面的價值觀與之相結合的結構體系。第一,面要努力吸取各種價值觀的合理因素,確立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使功利價值與超功利價值、個人價值與群體價值、義與利、理與欲之間保持平衡;第二,又要承認其各自的合理性,對各種價值觀采取寬容的態度,避免用主導價值觀去代替一切、將主導價值觀與其他價值觀對立起來的做法,力爭沖突各方的融合或達成價值互補;第三,健全各種價值觀交流和對話的平臺和機制,以有效消除相互沖突價值觀之間的隔膜和誤解,實現多種價值觀在新形勢下協調發展。
(二)堅持集體主義主導原則,賦予集體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所提倡的集體主義應該是在兼顧個人利益基礎上的集體主義,而不是那種泯滅個人的集體主義。建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主導價值觀,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對集體主義的科學認識,更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使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得到應有的伸張和維護。價值觀體系越是體現對每一個個人的關心,個體就越容易形成集體觀念。我們在傳播我們的價值觀時,一定要使這些價值觀念與人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把握這個價值觀念,不是停留在人們的觀念中,而是體現在人們的行動中。例如,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如果說假話、空話、大話者總能獲得實際的好處,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的行為總是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查辦,在經濟生活中那些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坑蒙拐騙的人總能得到實際的利益,而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么無論我們怎么宣傳要誠實、廉潔,這些觀念都是難以普遍生效的,即使人們認同了誠實廉潔是一種美德,不少人也不會付諸實踐。
(三)健全道德價值導向機制和法規制約機制。道德價值導向機制主要通過良心自律、社會輿論監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徑得以實現。一是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教育,堅持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的價值導向,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下團結、互助、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二是在價值觀教育中要堅持以先進價值觀作為價值導向。思想政治工作、宣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設工作都需要有先進價值觀的指導,同時也是為了把這種先進的價值觀變成人民群眾接受、認同和遵從的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三是要為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社會提供有效的社會價值規范,健全法律法規,以引領社會轉型期價值迷茫的人們走出價值沖突帶來的陰影。哈貝馬斯曾對這種規范結構加以肯定,他說:“這些規范結構的發展乃是社會進化的領步者,因為新的社會組織原則意味著新的社會一體化的形式。”[2]所以,要加強立法,用法律來懲治那些為謀私利而損害他人和社會的損人利己的違法行為。
- 上一篇:中國民族聲樂的學習對策
- 下一篇:農機監管存在的現狀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