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業反腐倡廉工作思考

時間:2022-04-21 09:52:00

導語:制造企業反腐倡廉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造企業反腐倡廉工作思考

摘要:反腐倡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在制造型企業中,關于反腐倡廉問題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本文就這些誤區進行分析,以促進反腐倡廉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制造企業反腐倡廉;認識誤區

反腐倡廉是我黨長期以來堅持開展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力度更大,成效也更明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巨大成效[1]。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內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務依然艱巨,許多企業對該項工作的重視不夠,也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區。

一、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2-4]。可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反腐倡廉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需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企業是現代社會中最主要的經濟組織,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開展反腐倡廉活動,既是企業作為社會重要成員所承擔的義務,也是企業內部加強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二、制造企業反腐倡廉工作中常見的認識誤區

制造型企業的生產過程,主要是產品加工增值環節。與基建型企業、貿易型企業或其他類型企業相比,制造型企業在穩定生產期間,對外聯系的渠道相對固定,多數人員在勞動過程不需要對外聯系,內部聯系也相對簡單。正因為制造型企業的這些特點,使部分人員在對待反腐倡廉問題上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甚至認為可有可無,以下是常見的認識誤區。

1.反腐倡廉工作的重點是公共權力機構,企業基層不掌握公共權力,因此沒有這個必要

反腐倡廉包括反對腐敗和倡導廉政兩個方面的含義。查閱資料顯示,“腐敗”一詞有三個層面的含義,在自然屬性層面指有機質腐爛變質而失去價值的過程;在個人層面指個人的思想落后行為墮落;在組織層面指組織的制度混亂、管理失控、公平正義缺失等黑暗狀態。反腐倡廉工作中所指的腐敗是指組織層面的含義。由這個概念可以看出,只要是組織,如果在監督和控制環節不到位而又不能自律,都有出現腐敗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因組織的屬性而例外。企業是一個組織,其內部管理、內部控制、內部資源分配是否合理有效,決定著該企業運行是否高效,決定著企業目標能否實現。假如一家企業管理者對反腐倡廉工作認識不足,不能正確對待反腐倡廉問題,在工作中不能對產生腐敗的根源實施控制,不能對已經產生的偏差實施糾正,不能在實踐中持續完善內部控制,勢必造成放任腐敗現象和不廉潔行為的孳生和發展的后果,勢必導致企業內部管理秩序失控,勢必導致企業走向危險境地。由此可見,反腐倡廉是企業管理的內在需要。雖然企業不是公共權力機構,但企業是社會的重要成員。企業在社會中生存、運作、發展,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企業的活動受環境規則的約束,同時又反作用于環境規則。一個肌體健康的企業,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能夠促進社會環境的有序與和諧;相反,一個內部腐敗的企業,其不正當的活動必然對社會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會破壞秩序的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倡廉是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2.企業反腐倡廉的對象在高層,而基層不會有腐敗問題

從企業管理層面看,同其他組織一樣,所處的層級越高,可資分配的資源越多;層級越高,如果出現腐敗問題則對企業的傷害越深;層級越高,監督越困難,相應地越需要反腐倡廉,這是有道理的,但這并不說明基層不會有腐敗問題。基層管理與其他層級的管理一樣,在管理活動中對資源進行配置,只要這種資源配置能夠與個人利益之間建立關聯關系,就有產生腐敗問題的風險。表面上看,制造型企業基層管理中可供分配的資源并不多,但管理中還是有人力調配、項目責任人選擇、薪酬和績效考核、工作任務分配、評先評優等內容,這些內容都與個人利益相關。優秀的基層管理者將這些管理資源用于激勵員工奮發向上,為企業多做貢獻,而庸俗的管理者則考慮如何將管理資源用于為自己謀利益,不同的出發點會產生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配置結果。基層是制造過程的實施者,是產品價值和產品質量的創造者,是制造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基層管理是否有序、是否有效、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文明程度。基層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效益在我心中,成本在我手中”是基層管理的一種境界,當基礎管理處于和諧狀態的時候,更高層次的管理才具備了條件。

3.監督到位是根本,因此只要全力以赴搞好監督,就不會再有問題

“權力如果沒有監督,就可能產生腐敗”這個規律已經成為管理常識,實踐也反復證明,權力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沒有監督,或者監督不到位,就容易產生偏差,產生偏差之后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會轉化為新的規則,這種新的規則不是朝企業文明進步的方向上發展,而是朝非健康方向變異,這種結果對企業極其有害。因此,監督到位確實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做不好,就意味著該項工作的失控。但是,監督決不是該項工作的全部。如果把監督當作僅有的任務而全力以赴,放棄相應的配套措施,則勢必會發現問題越抓越多,最后力不從心。制度建設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另一重要環節。制度是組織內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是實現特定組織目標或功能的規范體系。任何組織都應當有制度,在企業,制度與企業的誕生、成長、成熟相伴隨,在企業不斷發展過程中,各項制度總在不斷完善。就某項特定制度而言,卻有相對的穩定性,一項制度形成之后,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嚴格執行而不會任意修改;執行制度的人則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變化,當一項制度穩定運行一段時間后,執行制度的方式與初期相比,往往會有明顯的變化,通常稱之為“走樣”.制度創新是個“大概念”,本指將一種新關系新體制或者新機制引入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中,并且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但在企業基層實踐中,對一些已經存在的制度進行修訂,或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和需要,制訂新的制度,也應屬于制度創新的范疇。制度創新是企業基層反腐倡廉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其重要性與監督到位相當。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環節。每個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在教育過程中實現的,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而人的動機受需要支配。對于企業基層而言,教育具有激勵功能、警示功能和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導向功能,因而教育環節是不能忽視的。在教育內容上一要強化以規章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常規教育,二要強化以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基層是執行制度的單元,無論是國家的政策規章,還是本企業上級主管機關的有關規定,都要通過基層的宣傳貫徹加以落實,宣傳貫徹的過程即為教育。就企業內部而言,規章制度是體現企業與職工在共同勞動、工作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依法制定規章制度是企業規范運行的重要方式,規章制度教育是實現這些目的的途徑;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既是對職工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又是職工在從業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義務。可見教育是“倡廉”的基本手段。

4.明哲保身,但求無過

基層職工中,一部分人常常將腐敗現象等同于領導干部的貪污和受賄,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上,只是從經濟角度完善制度和加強檢查,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組織的制度混亂、管理失控、公平正義缺失等黑暗狀態都屬于腐敗現象,如果干部追求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則必然少做事、少追求,甚至不做事、無追求,最終導致管理的低效率,使企業坐失發展良機,職工利益的保障程度下降,管理失控或公平正義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干部“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應視為腐敗現象中的一種表現。職位承載著相應的責任。在企業基層,職工常認為自己是打工者,個人的勞動收益受企業經營業績的制約,而企業經營業績受管理水平的制約,管理的低效率將降低職工的勞動收益。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建立目標激勵機制和效能監督機制。目標激勵機制主要是通過正面的目標導向,促使管理人員帶領自己的下屬,積極工作,努力實現目標,通過目標的達成來實現自己的個人收益;效能監督機制則是以監督為手段,通過督促來促進管理人員履行職責,防止管理目標落空。

三、總結

分析反腐倡廉工作常見認識誤區,端正對企業基層反腐倡廉工作的態度,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反腐倡廉工作的必要性和復雜性,從而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企業基層對反腐倡廉工作的認識,是做好這項工作的思想基礎,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礎,加上必要的資源投入和持續不斷的努力,就能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取得進展。

作者:占小明 單位: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煉石水泥廠

參考文獻:

[1]郭巖.淺議如何加強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J].經營管理者,2015(,27):355.

[2]王曉鎖.國企反腐倡廉建設思路探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5(,21):312.

[3]劉愛民.國企物資供應部門反腐倡廉建設探索與實踐[J].南方論刊,2015,(11):72.

[4]劉靈.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工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5,(1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