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宗教論
時間:2022-08-25 01:37:00
導語:社會主義的宗教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考察宗教問題,科學揭示了宗教的本質、社會作用及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20世紀初,在俄國工人階級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重要歷史時刻,列寧的《社會主義和宗教》曾提出了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堅持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工人階級政黨如何對待宗教?如何處理社會主義和宗教的關系?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結合當時俄國革命實際,確立了工人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正確態度和原則。但是,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基本上貫徹了這些原則,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于不能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處理宗教問題上失誤也不少,教訓深刻。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宗教問題,始終是一個重大、復雜、敏感的課題。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按照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則,確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建立了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真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在宗教問題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比較系統地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時期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實現了宗教工作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和民族、宗教問題日益突出的新形勢,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以及宗教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對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多方面的積極探索,創造性地處理我國的宗教問題,推動宗教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國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和睦相處,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宗教領域一直保持團結穩定的局面。這與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民族、宗教問題不斷引發沖突,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觀察思考宗教問題,對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和特殊復雜性進行了深刻透徹的分析,制定了“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的宗教工作指導方針,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提出了新思想、新觀點,形成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同志2001年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集其大成,是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寫出的“社會主義和宗教”的歷史新篇。
一、充分認識宗教存在的長期性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宗教長期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一個重要觀點。同志指出,觀察世界宗教問題必須把握的主要特點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長期性”。這是我們觀察思考宗教問題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同志創造性地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新論斷,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新境界。
觀察宗教問題,必須尊重宗教發展的客觀規律。最初,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不能理解自然界的很多現象,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于是就想象有什么神在主宰宇宙萬物。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宗教又與復雜的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階級壓迫和剝削成為宗教存在和發展最深刻的社會根源。在當今世界,傳統宗教仍在發展,新興宗教不斷出現,就是在發達國家,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影響。宗教沖突此起彼伏,宗教極端勢力與國際恐怖主義結合在一起,攪得世界很不安寧。宗教在現代化浪潮中不僅沒有衰微,反而成為當今世界的突出問題之一。這些情況表明,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以及人們思想認識的水平,還遠未達到足以消除宗教根源的程度,宗教還有存在的深層條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的根源仍將長期存在。從長遠看,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不斷掌握自然界的奧秘和自己的命運,對客觀世界、生命運動和宗教本質的認識不斷趨于科學和理性,有利于宗教最終走向消亡。但現在談消亡還為時過早。只有“當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時候,現在還在宗教中反映出來的最后的異己力量才會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隨著消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668頁)
把宗教存在的長期性作為“根本性”問題來強調,就是要根治對待宗教問題上的“短視癥”。在社會主義社會,執政黨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包括無神論),與唯心論(包括有神論)相對立。這當然是不可動搖的。但真理多邁一步就會成為謬誤。有的同志因此便對宗教不能容忍,不能求同存異,甚至希望滅此朝食,盡早除之。對待宗教問題急躁冒進的錯誤時有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曾經三次強調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問題。50年代初期在全國進行了民族、宗教政策檢查后,中央指出,對待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去干涉,而主要是依靠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改革的實踐,自然地、間接地、迂回曲折地去逐步削弱宗教影響,任何簡單急躁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針對“”中用粗暴手段消滅宗教的做法,中央在1982年又明確指出,那種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文化的一定程度的發展,宗教就會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那種認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可以一舉消滅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離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是完全錯誤和非常有害的。今天,同志在深刻分析世界宗教發展歷程、認真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對待宗教問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宗教走向最終消亡可能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是如此明白透徹,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尊重客觀規律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有助于根治“短視癥”。當然我們強調宗教存在的長期性,不是為了提倡宗教,不是主張“宗教萬歲”。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發展宗教,而要立足長遠,著眼當前,堅持不懈地做好宗教工作。
既然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長期存在,我們就要本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原則,客觀地對待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相容性,努力去探索如何使宗教成為這個社會中的一種和諧因素。否則,宗教的日子不好過,社會主義社會也平添麻煩。“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在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問題上利國安民的正確途徑。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宗教制度實行了重大改革,在天主教、基督教方面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操縱和控制,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在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方面廢除了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我國宗教的政治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宗教界邁出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一步。廣大宗教信徒擁護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他們同全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是能夠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治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也為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極因素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制定正確的政策,引導和推動宗教界有效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近年來,佛教倡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基督教倡導“做鹽做光、榮神益人”,道教倡導“慈愛和同,濟世渡人”,天主教倡導“愛國是天主的戒命”,伊斯蘭教倡導“兩世吉慶”,在各自的教徒中很有影響。宗教界積極參與抗災濟貧,開展慈善公益事業,發起“宗教反邪(即反對‘’)”活動,受到廣泛好評。這些都證明,我們有辦法、有能力引導宗教界把愛國與愛教結合起來,把做“好教徒”與做“好公民”結合起來,把宗教活動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做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二、深刻理解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深刻理解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事關團結我國1億多信教群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政治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關鍵命題。
觀察宗教問題,必須關注宗教背后的群眾問題。世界上各主要宗教,都有很多群眾信仰。從這個意義上講,正確對待宗教問題,也是正確對待群眾的問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觀察和處理宗教問題,都十分強調采取正確的政策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同志說過,有那么多群眾信教,我們要做群眾工作,不能不懂得宗教。同志進一步指出,做好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在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與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信仰上的差異是次要的。夸大這種差異,甚至把這種差異上升為政治上的分野和對立,只能造成人民的分裂,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損害。
深刻理解“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就必然要真心實意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中當然包括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我們黨維護人民利益、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也是最大限度團結人民群眾所必須的。黨處理同宗教界關系的原則是,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正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宗教的群眾性,我們黨堅定不移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回顧黨的歷史,我們黨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盡管也曾經有過失誤,但因此教訓更深刻;有過反復,但因此原則更堅定;有過曲折,但因此認識更清晰。我們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方針政策是真誠的、一貫的和牢固的,這是由我們的基本觀點和根本利益決定的,既有現實的理由也有歷史的根據,既是理性的抉擇更有法律的保障。同志反復強調,我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大力加強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的團結,把他們的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目標上來。這是一項長期不變的基本政策,必須牢記這一點,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這一點。
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不斷增添新力量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觀察宗教問題,要有新的視角,對待信教群眾,要有新的眼光。同志指出:“我國信仰各種宗教的群眾有一億多,他們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做好宗教工作,關系到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廣大信教群眾看作“積極力量”,把黨同信教群眾的關系看作“血肉聯系”,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和群眾觀的重大發展,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上的體現。必將極大地調動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積極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
尊重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并不因此就可以放棄對信教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志1948年《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黨和群眾的關系的問題,應當是:凡屬人民群眾正確的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群眾,加以實現;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加以改正。”在這里,有無宗教信仰不是判斷意見正確與否的標準。但如果以為信仰宗教就可以做“特殊公民”,如果以為宗教活動可以超越法律和違背政策,就屬于不正確的意見,必須教育信教群眾加以改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宗教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需要我們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工作方法,努力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以增進團結、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凝聚人心。
宗教問題的群眾性,使宗教往往成為境外勢力利用和爭取的對象。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特別要注意團結教育我國的信教群眾,反對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分裂破壞活動。在有的少數民族地區,必須堅決依法打擊“三股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特別是“東突”恐怖主義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分裂破壞活動。同時,要善于同敵對勢力爭奪信教群眾,爭奪人心,爭奪陣地。要幫助信教群眾認清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分裂祖國、危害人民利益的本質,剝奪其利用宗教的資本。共產黨人最重視做群眾工作,也最善于做群眾工作。只有真心實意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廣大信教群眾看成是自己人,才能使廣大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眾緊密團結起來,筑成反分裂的銅墻鐵壁。
總之,強調深刻理解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全面正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是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是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的要求。
三、善于把握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宗教問題本身就錯綜復雜,在當今世界社會政治生活中,更具有特殊復雜性。同志指出:“從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出發,科學分析宗教問題,深刻認識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正確把握宗教的活動規律,是我們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
宗教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常常與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宗教既是一種以信仰有神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又是一種擁有大量信教群眾、文化經典、教會組織和活動場所等設施并不斷開展集體活動的社會實體。宗教教義可以喚起信教群眾的感情,宗教組織可以調動信教群眾的力量。宗教既可以成為強大民族推行擴張政策和踐踏弱小民族的精神手段,也可以成為弱小民族反抗強權和維護本民族利益的精神旗幟。統治階級往往力圖借助宗教來加強其政治統治,而被壓迫群眾為擺脫苦難也往往以宗教作掩護或號召而進行反抗。長期以來,各種政治勢力一直把宗教當作一種重要的手段,以宗教的名義來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戰略。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還會受到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和國際上一些復雜因素的影響。對宗教問題處理得好,可以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產生積極作用,處理得不好,就會產生消極作用,甚至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在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宗教在當代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矛盾激烈、沖突不斷,往往與民族、宗教問題卷在一起。當狹隘的民族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結合時,就有可能產生很大的破壞力。無論是恐怖主義,還是霸權主義,都在爭奪宗教這面旗幟,都在打宗教這張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民族、宗教問題作為遏制或顛覆社會主義國家和他們不喜歡的國家的重要手段。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過程中,西方敵對勢力就利用了民族、宗教問題。現在他們又加緊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宗教不僅本身成為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往往同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矛盾和沖突交匯,推波助瀾,對國際關系和世界政治產生重要影響。同志告誡全黨:“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說明要了解當今世界必須了解宗教,對宗教問題在當今世界政治社會生活中的影響,絕不可低估。無論做好國內各項工作,還是開展對外工作,都要求我們密切關注宗教問題。”
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這也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一項重要職責。宗教方面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和行為,以及社會公共活動涉及宗教界權益的關系和行為,必須納入依法管理的范圍,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為借口,放棄或擺脫國家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要旨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近年來,我國已經頒布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對宗教事務的管理開始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在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中,針對宗教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宗教法制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各級宗教工作部門要增強依法行政意識,不斷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遵紀守法的觀念。要動員和組織信教群眾參與管理和自我管理,維護其合法權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涉及宗教的各種矛盾,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提高處理復雜的宗教事務的能力。
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決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宗教,是基于帝國主義曾經長期利用宗教侵略和掠奪中國的歷史事實,也是基于對我國廣大信教群眾意愿的真誠尊重。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我國宗教方面的對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在這些年的國際斗爭中,敵對勢力總是利用宗教問題向我發難。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國各宗教繼續堅持走獨立自主自辦的道路,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同志告誡我們:“越是在擴大開放的形勢下,越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不動搖,越要做好抵御滲透的工作。”我們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團結和依靠宗教界抵御滲透。
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要求我們處理宗教問題必須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同志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通篇充滿了唯物辯證法,創新而又穩妥,在穩妥基礎上創新,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宗教問題、指導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典范。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切實掌握。處理宗教問題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十分嚴謹,周密考慮,特別慎重,不能就宗教論宗教,不能用簡單的辦法處理復雜的宗教問題。看問題要兩頭顧,講道理要兩頭透,做工作要兩頭抓。講宗教問題,做宗教工作,就是“既要這樣,又要那樣”,兩頭兼顧,把握好度。既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既要積極開展宗教方面的對外友好交往,又要堅決抵御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我國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的矛盾,但也存在一些敵我性質的矛盾,非對抗性矛盾和對抗性矛盾往往交織在一起,敵對勢力和受蒙蔽、裹脅的群眾攪和在一起。要善于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善于把宗教問題與其它社會問題嚴格區分開來,正確而慎重地處理,防止矛盾激化。
以上這三個特點――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眾性,特殊的復雜性,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根本是長期性”,所以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關鍵是群眾性”,所以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殊的復雜性”,所以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基本理論架構。我們共產黨人是唯物主義者,我們不信仰宗教,同時我們堅持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待宗教,努力認識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規律。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問題的論述,是堅持唯物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執政興國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問題、妥善解決“社會主義和宗教”的政治難題的科學理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
- 上一篇:社會主義的宗教論
- 下一篇:宗教工作對和諧社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