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時間:2022-06-07 08:26:00
導語: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產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就要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共產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具體地體現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共產黨員實實在在地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去努力,才能切實保持先進性。
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共產黨的先進性質
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員必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才能申請入黨?!跋蠕h隊”、“先鋒戰士”、“先進分子”,這是對共產黨及廣大黨員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對于執政的共產黨來說,就是要扎扎實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
第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由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為保持先進性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工人階級自身解放的過程,也是其他勞動者階級解放的過程,是全人類解放的過程。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就決定了工人階級所代表的社會利益必定是全體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決定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客觀必然性。第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由我們黨的宗旨決定的。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共產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第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所在。指出:“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論黨的建設》第14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所總結的,“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黨執政的主要經驗。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性的三個“一致性”。第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揭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恩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04頁)馬克思主義政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生動地統一于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之中,生動地表現于黨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幫助群眾之中,生動地落實于黨帶領人民推動社會前進的艱苦奮斗之中。對于每個共產黨員來說,自覺地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這種一致性。第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共產主義是人類崇高的壯麗事業。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我們黨過去和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落實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綱領,都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增磚添瓦,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開拓道路。崇高理想和具體目標,統一于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實踐。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質,從而離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離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出我們共產黨人堅持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當前,就是要按照
二、執政的共產黨真正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保持其先進性
共產黨能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就在于它與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政黨不同: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時,是立黨為公、奪權為民的;掌握政權時,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因此,執政的共產黨要保持其先進性,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使人民群眾不斷得到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一是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也是實現人民群眾各方面利益的第一要務。要按照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此過程中,必須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來落實。二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這就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黨都要把人民群眾當作社會的主人,堅持群眾路線,團結和引導人民群眾與黨同舟共濟。三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教育科技事業,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權利,這都是為了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得到全面發展。
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利益關系,統籌協調,使越來越多的群眾得到實惠。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為了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同時改革作為一場深刻的革命,必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和分配。此過程中,大多數人得到了實惠,而某些群眾的眼前利益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各級黨組織要以最大熱情,重視為群眾切身利益服務,幫助他們積極克服暫時困難,切實解決好生產生活問題。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要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方面、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在我國當前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趨勢并將進一步發展。這既激發了社會進步活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也會使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有新的特點,黨在執政中的群眾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和新挑戰。應當從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既效率優先,又兼顧公平;既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又防止兩極分化;既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積極引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最重要的是努力保證人民的整體利益。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要實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利益與精神文化需求滿足的統一。這始終關系黨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我們就堅定不移地去辦;最大多數人利益要求得到滿足,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得到最大多數人支持,我們就無往而不勝。
要通過黨的工作,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具體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去。2003年七一講話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具體的,落實是具體的,要努力落實每一項具體政策,解決每一個具體問題,幫助群眾克服每一個具體困難。全體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把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
三、共產黨員應按照黨的先進性要求,自覺地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對“執政時間越長,面臨的執政考驗越嚴峻”有充分的意識。一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傾向。鄧小平早在1956年就指出:“執政黨的地位,使我們黨面臨著新的考驗……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黨執政后,一些黨員成為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很容易漸漸地高高在上而遠離群眾,這會使其淡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而變成凌駕于群眾之上的“主人”,失掉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官僚主義習氣隨之濃重。為此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特別講到,“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二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出現濫用權力的現象。權力是種支配力量,一旦權力擁有者隨心所欲,就會導致權力無原則擴張,出現腐敗。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看到權力與巨大的物質利益直接相關,在其利益觀發生扭曲的情況下,其權力觀也隨之發生扭曲。黨內一些人搞那些腐敗活動,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我們黨是執政黨這一條件,利用了黨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而謀私利。近年來發生的某些領導干部腐敗大案能充分說明這一點。特別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黨員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間日益拓寬。對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規范并加以約束和監督,就很容易使權力成為腐敗的條件。三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失去生機和活力。在黨執政之前,戰爭年代中的嚴酷對敵斗爭和艱苦環境,使黨的工作者很少考慮享受,也難以享受。而在黨執政以后特別是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部分黨員干部很容易懈怠。隨著深入群眾生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熱情降低,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研究解決新問題的開拓進取精神減弱,經驗主義、本本主義容易盛行,思想有可能變得僵化保守。再加上和平建設時期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都可能使一些黨員干部飄飄然,憂患意識淡化,缺乏危機感,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甚至沉溺在文山會海中虛度光陰,在迎來送往中樂此不疲,在燈紅酒綠中流連忘返,在升官發財中煞費苦心。黨長期執政必須重視解決好這些問題??傊?,我們必須認真領會十六屆四中全會向廣大共產黨員告誡的:“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切實轉變作風。指出:“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蔽覀凕h的十五屆六次會議曾專門作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強調:“黨的作風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工作。”要特別針對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于黨的作風建設,通過作風轉變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能夠面向群眾想民情。積極深入基層,特別經常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要能夠不圖虛名說實話。糾正“只圖虛名、不務實效”的壞作風,實事求是反映社情民意,扎扎實實為群眾謀利益。要能夠心想發展辦實事。堅定不移地把黨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幫助群眾發展事業,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了愛民之心,群眾就會支持黨的工作;有了群眾的支持和參與,黨所關心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有了群眾的建設熱情,才能調動起發展黨的事業的強大力量。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叭罕娎鏌o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每一位黨的干部都應經常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在當官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想正確了,才能做到一身正氣,堂堂正正。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世界觀。黨的干部的權力來自人民。在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人,而且也是國家權力的主人。黨的干部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才能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每個黨員領導干部在行使手中的權力時,都要有強烈的黨性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權力用于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切實弄清楚為誰掌權、如何掌權的問題。權力觀,說到底是個世界觀。世界觀問題是個根本問題,世界觀不正確,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權力觀。解決世界觀問題,就要注重在實踐中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嚴于律己,加強修養,提升境界;就要主動投身于火熱的人民群眾實踐;就要自覺地同各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作斗爭?!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做到清正廉潔、牢記職責、不辱使命。
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共產黨員在執政條件下能否保持先進性,這是重大的歷史性考驗。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就是為了使全體共產黨員真正做到牢牢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使我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共產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就要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共產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具體地體現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共產黨員實實在在地按照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去努力,才能切實保持先進性。
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共產黨的先進性質
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員必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才能申請入黨?!跋蠕h隊”、“先鋒戰士”、“先進分子”,這是對共產黨及廣大黨員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對于執政的共產黨來說,就是要扎扎實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
第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由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始終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為保持先進性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工人階級自身解放的過程,也是其他勞動者階級解放的過程,是全人類解放的過程。工人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就決定了工人階級所代表的社會利益必定是全體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決定了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客觀必然性。第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由我們黨的宗旨決定的。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共產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第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所在。指出:“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共同戰斗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保ā墩擖h的建設》第14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所總結的,“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黨執政的主要經驗。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永葆先進性的三個“一致性”。第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揭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恩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04頁)馬克思主義政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生動地統一于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之中,生動地表現于黨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幫助群眾之中,生動地落實于黨帶領人民推動社會前進的艱苦奮斗之中。對于每個共產黨員來說,自覺地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這種一致性。第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著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共產主義是人類崇高的壯麗事業。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我們黨過去和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落實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綱領,都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增磚添瓦,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開拓道路。崇高理想和具體目標,統一于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實踐。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質,從而離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離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體現出我們共產黨人堅持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當前,就是要按照
二、執政的共產黨真正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保持其先進性
共產黨能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就在于它與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政黨不同: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時,是立黨為公、奪權為民的;掌握政權時,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因此,執政的共產黨要保持其先進性,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使人民群眾不斷得到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一是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也是實現人民群眾各方面利益的第一要務。要按照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此過程中,必須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來落實。二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這就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黨都要把人民群眾當作社會的主人,堅持群眾路線,團結和引導人民群眾與黨同舟共濟。三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教育科技事業,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權利,這都是為了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得到全面發展。
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利益關系,統籌協調,使越來越多的群眾得到實惠。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為了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同時改革作為一場深刻的革命,必定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和分配。此過程中,大多數人得到了實惠,而某些群眾的眼前利益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各級黨組織要以最大熱情,重視為群眾切身利益服務,幫助他們積極克服暫時困難,切實解決好生產生活問題。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都要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方面、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在我國當前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趨勢并將進一步發展。這既激發了社會進步活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也會使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有新的特點,黨在執政中的群眾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和新挑戰。應當從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既效率優先,又兼顧公平;既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又防止兩極分化;既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積極引導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所有政策措施和工作,最重要的是努力保證人民的整體利益。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要實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利益與精神文化需求滿足的統一。這始終關系黨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我們就堅定不移地去辦;最大多數人利益要求得到滿足,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得到最大多數人支持,我們就無往而不勝。
要通過黨的工作,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具體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去。2003年七一講話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具體的,落實是具體的,要努力落實每一項具體政策,解決每一個具體問題,幫助群眾克服每一個具體困難。全體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把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
三、共產黨員應按照黨的先進性要求,自覺地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對“執政時間越長,面臨的執政考驗越嚴峻”有充分的意識。一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傾向。鄧小平早在1956年就指出:“執政黨的地位,使我們黨面臨著新的考驗……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黨執政后,一些黨員成為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很容易漸漸地高高在上而遠離群眾,這會使其淡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而變成凌駕于群眾之上的“主人”,失掉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官僚主義習氣隨之濃重。為此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特別講到,“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二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出現濫用權力的現象。權力是種支配力量,一旦權力擁有者隨心所欲,就會導致權力無原則擴張,出現腐敗。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看到權力與巨大的物質利益直接相關,在其利益觀發生扭曲的情況下,其權力觀也隨之發生扭曲。黨內一些人搞那些腐敗活動,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我們黨是執政黨這一條件,利用了黨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而謀私利。近年來發生的某些領導干部腐敗大案能充分說明這一點。特別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黨員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間日益拓寬。對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規范并加以約束和監督,就很容易使權力成為腐敗的條件。三是執政時間長了,容易失去生機和活力。在黨執政之前,戰爭年代中的嚴酷對敵斗爭和艱苦環境,使黨的工作者很少考慮享受,也難以享受。而在黨執政以后特別是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部分黨員干部很容易懈怠。隨著深入群眾生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熱情降低,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研究解決新問題的開拓進取精神減弱,經驗主義、本本主義容易盛行,思想有可能變得僵化保守。再加上和平建設時期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都可能使一些黨員干部飄飄然,憂患意識淡化,缺乏危機感,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甚至沉溺在文山會海中虛度光陰,在迎來送往中樂此不疲,在燈紅酒綠中流連忘返,在升官發財中煞費苦心。黨長期執政必須重視解決好這些問題??傊?,我們必須認真領會十六屆四中全會向廣大共產黨員告誡的:“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切實轉變作風。指出:“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我們黨的十五屆六次會議曾專門作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強調:“黨的作風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工作。”要特別針對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于黨的作風建設,通過作風轉變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能夠面向群眾想民情。積極深入基層,特別經常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要能夠不圖虛名說實話。糾正“只圖虛名、不務實效”的壞作風,實事求是反映社情民意,扎扎實實為群眾謀利益。要能夠心想發展辦實事。堅定不移地把黨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幫助群眾發展事業,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了愛民之心,群眾就會支持黨的工作;有了群眾的支持和參與,黨所關心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有了群眾的建設熱情,才能調動起發展黨的事業的強大力量。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每一位黨的干部都應經常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在當官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想正確了,才能做到一身正氣,堂堂正正。
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世界觀。黨的干部的權力來自人民。在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人,而且也是國家權力的主人。黨的干部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才能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每個黨員領導干部在行使手中的權力時,都要有強烈的黨性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權力用于為人民服務。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切實弄清楚為誰掌權、如何掌權的問題。權力觀,說到底是個世界觀。世界觀問題是個根本問題,世界觀不正確,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權力觀。解決世界觀問題,就要注重在實踐中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嚴于律己,加強修養,提升境界;就要主動投身于火熱的人民群眾實踐;就要自覺地同各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作斗爭?!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做到清正廉潔、牢記職責、不辱使命。
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共產黨員在執政條件下能否保持先進性,這是重大的歷史性考驗。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就是為了使全體共產黨員真正做到牢牢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使我們黨永葆生機和活力,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