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階級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26 04:45:00
導語:剝削階級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現行反腐存在偏差,將腐敗的根源歸結為剝削階段的和殘留,不能解釋當下黨處于鼎盛時期腐敗反而滋生蔓延的事實。應當摒棄階段的宣傳而追究到基本的人性。筆者以為,以往我們在制度建設中,對人性的預設過高,應當在、養廉和防范方面有所分別。
關鍵詞:腐敗根源人性預設
同志指出“黨風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如果任憑腐敗現象下去,黨就會走向自我毀滅。”①他在多處講話中,都表明了中央根治腐敗的堅強決心。
要根除腐敗,首先必須對腐敗的根源有的認識。以往我們解釋腐敗的原因,都歸結為兩方面,一是剝削階級的影響,二是制度尚未完善。筆者以為這二者都與我們在理論上的人性預設有關。
一、腐敗的根源在人性
關于腐敗的根源,筆者以為有必要重新評價現有的理論。
(一)腐敗是剝削階級的專利?
,我們是這樣表述的:
“所有腐敗現象都是剝削階級思想、觀念作用的結果,是剝削階級價值觀的表現,是剝削制度的產物。”②
對執政多年后腐敗愈演愈烈的現況,作如下解釋:
“一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被消滅了,但在主義條件下,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仍然會長期存在。”③
“三是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我們的對外交往面越來越大,在和借鑒外國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外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某些腐朽沒落的東西也會隨之侵入,成為誘發一些人發生腐敗行為的客觀因素。”④
將罪責推到敵對階級身上,這種策略在上倒是一種省事的法子。然而,不符事實,更于事無補。
首先,這種說法解釋不了下列事實:
1、“剝削階級的意識殘留和影響”
——我們已經建國五十余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也有四十多年,剝削階級的影響沒有消滅,反而越來越強,這可能嗎?
2、“剝削階級的影響”
——在建國前,剝削階級力量強大時,沒有對我黨產生影響;倒過來,共產黨掌握政權,剝削階級基本被消滅,反而影響了共產黨,這說得過去嗎?
3、既然剝削階級有那么壞的影響,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天天引進“外資”,使自己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那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
4、在古今中外各個階級建立的政權中,都出現過腐敗,而且,古今中外各個階級的政權都曾嚴厲懲治過腐敗。例如明朝,代表中小地主階級的朱元璋曾經用“剝皮萱草”的殘酷刑法懲治貪官,比今天我們反腐的力度還要大得多。
5、我們無法否認“資產階級主政”的西方發達國家,在遏制腐敗方面,比我們當下成功得多。
其次,這種理論,沒有真正地抓住腐敗的根源,除了文過飾非以外,于遏制腐敗絲毫無補,反而有將反腐敗引入歧途之嫌。
這種理論假定我們自己是清白的,目前的腐敗只是受了別人的影響。照這種邏輯,我們只要清除剝削階級就可以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但事實是,我們一度在大陸清除了剝削階級,然而,腐敗照樣發生并且蓬勃發展。
如果仍然要堅持自己清白,把罪責推給腐蝕我們軀體的異己階級,那么,我們會受到外來的影響,自己就沒有責任嗎?石頭孵不出小雞!最后的變化仍然是內因決定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如果我們真要將腐敗歸為某一階級的專利的話,那么只能有一種結論:腐敗與階級無關,而與階層有關,它專屬于掌握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精英——用通俗的話來說,它專屬于當官階層,特別是大官。
(二)回到人性論
腐敗是這樣一種現象:掌握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官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將公共資源據為己有或肆意揮霍!這種行為直接傷害了社會公平和正義,使精英所在的集團慢慢地失去民眾的支持并有可能走向對立面,最后導致政權滅亡。腐敗產生的條件有二:一是掌握公共權力;二是權力失去制約。
誠然,中國共產黨曾經以廉潔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最后奪取了政權,贏得全國的勝利,但這一點絲毫不能作為共產黨自身不滋生腐敗的例證。事實真相是:當時國民黨有腐敗的條件,而在野的共產黨正處于缺衣少食的困難境地,還沒有條件腐敗。今天一旦有條件,一些人即腐敗如斯。
從集團來說如此,從個人來說更如此。腐敗作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最終都是由一個個人的具體行為來表現的。當今世界握有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精英群體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其成員也經常性地更替,因而,還原到個人的行為來進行分析,更為合理。
筆者認為:應當將反腐從政治領域轉移到司法領域,反腐敗的理論基礎應當摒棄階級分析的政治宣傳,而代之以科學的理性分析,將腐敗看作一種普遍存在的惡行,回到基本的人性理論,回到犯罪學,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社會人類學的人性理論要點如下:人有動物性,也有社會性,二者相輔相成。人類學的鼻祖赫胥黎在《人類在界的位置》一書中對這二者有非常精彩的論述。他說人的動物性表現出為了自己不顧一切的行為趨向,而人的社會性則對前述趨向進行制約。他認為,如果人沒有那種動物本能,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外部的毀滅,而不對它進行遏制,則人類社會將在內部遭到毀滅。
如果我們肯定人有動物性的一面,腐敗則是這種本能的表現,而人的社會性則可以表述為對前述傾向的遏制,反腐敗正是其體現,它的作用是遏制動物性過度的個人行為。
我們應當承認每一個人在條件具備時都可能腐敗,唯其如此,反腐敗才有一個真實而非虛幻的出發點。又因此,我們可以將命題回歸到傳統儒學“天理——人欲”的基本課題;同時弗洛依德的學說也可以提供深層心理分析的工具。這樣,我們的反腐理論在傳統和、儒學和西學的結合點上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承認腐敗是一種由人欲膨脹導致的普遍存在的惡性,才能真正理解同志的講話,反腐敗“是世界各國人民在追求穩定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⑤
二、制度建設的人性預設
我們腐敗的另一個原因制度不完善,確實有建國時間短,制度轉換等客觀因素。然而,與我們在制度建設上對人性的預設失當關系可能更大。
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出現,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共產黨,從一開始就希望自己保持先進性,要求投身這一事業的黨員都是志行高潔的志士仁人。這一點,在革命戰爭年代和主義建設初期那些艱苦歲月中,共產黨人確實當之無愧!有著時刻為勞苦大眾、為民族利益貢獻生命這樣偉大情操的志士,有誰會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會茍茍于私欲的滿足?在那種時候,提出反腐敗是非常可笑的!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們仍然希望保持光榮傳統,相信我們的黨員和領導干部能夠保持高潔的情操和品行,我們的宣傳機器、機構都統一認識,統一口徑,我們的制度設置也建立在這種基礎上。
然而,事實卻不然。改革開放二十余年間,當物質資料慢慢豐富起來,當手中掌握的資源漸漸增加起來,當新權威主義抬頭而民主進程相對滯后,腐敗條件具備時,大面積的腐敗就出現在黨的軀體上,出現在黨員領導干部這些本來被認為“先進中的先進”之中,出現在這些本來被認為根本沒有必要防范的人群之中。
出在那里?出在我們對人性的基本預設過高。我們把理想當成了真實,把希望的、宣傳的和努力實現中的東西當成了現實!把我們的黨員當作“特殊材料制成的”君子,都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行,都有無私的奉獻精神,都能自覺地踐行入黨的誓言,因而在精神境界、物質享受和制度防范上都是以非常高尚的人格作為標準的。于是,問題就出現了。
對此,筆者以為,我們在教育、養廉和防范三方面的人性預設應當有所不同:
(一)教育以君子為“的”
傳統儒學認為君子是良好教育的產物,在各種環境下都能堅持正道。
我們的干部教育目標,應當有較高的人性預設。通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使公務人員成為高尚、正直、廉潔的公仆。在這方面以往我們所走的路子,大致是適宜的。
當前有一個關鍵的需要突出,那就是十六大報告設定的新的長遠奮斗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個目標,自1840年以來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之努力奮斗,已經成為我們的傳統。今天,我們重申這個遠大的目標來作為我們社會動員和凝聚新的力量的符號和旗幟,以之引領我們的黨員努力維護、實現和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投身為億萬人民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事業,使中華民族走向新的輝煌。
一個人有遠大、高尚的目標,有投身民族復興的志向,就會有正確的行動選擇,就會有克制欲望的能力,就會有抵制侵蝕的機能。有一群人,以至一大群人有這樣的共同目標和志向時,就會有偉大的力量,就能創造輝煌的業績,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二)養廉以中人為“基”
傳統所謂中人多受環境左右,境好人好,境壞人壞。制度的建立應當以這種數量最多的人為標準,安排較好的環境,使多數人能夠遵行正道。
在以往很長的時間里,我們要求干部都成為甘于奉獻的君子,實行低薪制,巴黎公社的經驗被當作定律,過于微薄的俸給使不少人抵制不了物質的誘惑。改革開放后,才慢慢地意識到高薪養廉的必要。二十多年來,中國公務人員的工薪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少人已進入中等收入階層。然而,從整體而言,不少地方公務人員的收入仍然不足以養廉。一方面是龐大的公務員隊伍產生了高昂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是人均的相應不足,需要以“其他方式”補足。一些地方公務員的生活水平與實際收入嚴重不符,“工資收入比煙錢少”的怪象已不是個別,其中的貓膩可想而知。應當利用加入世貿,大量削減行政審批權的機遇,大力削減機構和公務人員的數目,將省下來的錢提高公務員的收入。使他們不必依靠“灰色收入”也能維持較為舒適的生活水平,如有以身試法,將面臨較高機率損失成本,從而使其不愿輕身犯險。
(三)防范以小人為“目”
傳統所謂小人,是不隨環境變好的人。與君子一樣都是很少數。這種人“智過君子”,危害甚大。反腐保廉的制度網目必須以防范小人為基準,除了將資源與權力盡量剝離以外,各種措施都應盡量細密;程序規定盡量明確,操作盡量公開,并安排必要的制約力量,務求不留人為操縱的漏洞。以小人的“性惡”作為基準的防范制度,才能真正發揮效用。這一點是我們以往制度建設人性預設的一大缺陷,應當予以正視。
三、余言
腐敗的主體是人,反腐敗也靠人,當下遏制腐敗的關鍵是兩種人:高官和人民。
高官,對官員和巨大,其楷模作用十分顯著。如果我們的高官以身作則,嚴于身教,能夠像古代士大夫“刑不上大夫”,犯罪后聞命自殺那樣堅守氣節和廉恥的話,于黨風的好轉肯定有很大作用。
人民,是遏制腐敗的決定力量,腐敗本身直接損害人民的利益,它之所以發生,是人民缺少制約腐敗的權力。只有真正實現民主,依靠人民,才能根治腐敗。而目下的反腐敗正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最好契機。作為最大多數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共產黨人應當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文章:
①《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第16頁,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⑤同上,第2頁。
②③④《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第24、25頁,中央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 上一篇:電視文化解讀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文化視野傳媒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