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論文

時間:2022-10-01 06:13:00

導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公民參與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但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時期,現行的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和公共決策過程尚存在如經濟與文化落后的客觀限制、傳統政治思想與文化的影響、公民參與的組織機構和渠道單一、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不健全等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所以現階段要不斷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公民參與的物質基礎;摒棄附庸意識,增強主體意識;拓寬參與渠道,增加參與形式;推進體制改革,促進制度建設。

關鍵詞:公民參與;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不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就談不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就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以及基層民主自治等制度形式,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人民當家作主一個很重要的形式就是公民的政治參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就必須擴大公民參與。

一、公民參與的概念

公民參與,通常又稱為公共參與、公眾參與,就是公民試圖影響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動。公民參與源于古希臘雅典的直接民主模式,在現代社會主要表現為政治參與,即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公共權力機構及其領導人的過程,影響政府決定或與政府活動有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等。公民參與對于政治發展而言,意義極為重大。公民參與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無論對于政治國家,還是對于公民社會,公民參與都是實現善治的必要條件。其實,所有民主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公民參與才能真正實現。換言之,只有通過公民參與,民主政治才能真正運轉起來。可以說,沒有公民參與,就沒有民主政治。公民參與是實現公民權利的基本途徑,廣泛的公民參與,特別是公眾的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公民參與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學和民主,是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質量、保護和增進公民權益的重要手段,公民參與能夠促進社會生活的和諧與安定。

二、我國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公民參與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就公民參與的領域而言,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到精神文明建設,從立法、行政到司法等方面,公民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都日益增加,并逐步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措施。但目前我國的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和公共決策過程仍然存在許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問題。主要有:首先,由于傳統觀念束縛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等因素,相當一部分民眾對政治權力仍存有較高的依附、臣屬、順從心理,導致權威崇拜,缺乏自主評判的意識和通過參與改變現狀的信心,對自身參與的權利并不看重;“官本位”意識造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定勢,這種定勢理所當然地用在政策制定或是公共服務供給中,使得很多官員對公民參與的理解還停留在政治領域的選舉或投票的范圍內。其次,公民參與的組織機構和渠道單一,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有限,公民參與的整體水平不高。最后,公民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不健全。比如公民參與制度體系的配套性及利益表達渠道的暢通性不足,公民參與的操作性規定欠缺。缺乏有效的回應機制。

正因為我國的公民參與存在上述問題,影響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所以現階段要不斷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

三、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

第一、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增強公民主體意識。

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既是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舉措,也是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的重要思想前提。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就要清除公民的附庸意識,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公民意識,培養公民的自由平等理念,要積極主動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關心政治,參與管理公共事務,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政治作用,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從而增強主體意識;對于部分官員存在的“官本位”意識和公民參與“自上而下”的思維定勢要徹底清除。

第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為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提供法律保障。

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本質,又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還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對于公民參與的一些具體操作性規定和回應機制應該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做出明確的規定。除了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外,還應重點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制度:健全和完善選舉制度;健全和完善聽證制度;完善公民對立法的參與制度;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評制度、建議制度、申訴制度、控告制度、檢舉制度、信訪制度、監督制度等;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審制度,發展和擴大公民的公益訴訟制度。第三、拓寬參與渠道,增加參與形式。

一是充分發揮社會群眾組織的作用。參加政黨或社會團體是公民進行有效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以組織為中介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會比個人行為更容易達到目的。我國公民可以通過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組織參與政治、表達意愿,這些團體分別代表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又同時與政府合作,是公民參加國家事務管理的重要組織形式。

二是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輿論媒體為公民進行政治參與提供了及時便利的信息支持,同時,也使公民的政治要求得以表達,甚至以輿論的力量對政府形成無形的壓力,使政府行為增強公開性、透明度和實效性;通過對政府行為實施有效監督,揭露和抨擊與人民利益相違背的陰暗面,促使政府行為更民主、更合理。

三是積極發揚基層民主,推動公民自治進程。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和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增強社會自治功能,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它真正成為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

四是重視和引導網絡政治參與。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網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1997年《人民日報》開通網絡版,表明中央已意識到網絡在政治傳播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初,中央首次提出要積極利用網絡傳播為政治服務的觀點。此后,各級各類的政府網站相繼建立。2005年“兩會”期間,在“向總理提問”的網絡互動中,網民踴躍參與,短短4天就匯集了近1300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農業、國企改制、反腐敗、科技、教育、再就業、國家統一、外交等政府工作的多個方面,顯示了公眾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的巨大熱情。在重慶最牛釘子戶、山西黑磚窯案、廈門PX項目緩建、華南虎照片風波等一系列事件中,網絡輿論對事件走向產生了巨大影響,億萬網民成功實現了意見表達和政治參與。2008年6月20日,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的視頻直播,中國網民首次在網絡上實現了與總書記的在線交流。在回答網友“小火龍”的提問時,正視著電腦屏幕,認真地說:“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做事情、做決策,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但是也有專家指出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直白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網絡政治參與中可能發生無序化和破壞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因此,政府在鼓勵網民政治參與的同時,要優化網絡政治參與環境,提供網民政治參與的法律以及制度規范和保障,提升網民政治參與的組織化程度,引導網絡政治參與的“理性化”。

三、結語

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政治文明的發展。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積極擴大公民參與,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

參考文獻:

[1]俞可平: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意義[N].《學習時報》.2006(12).

[2]魏福明、鄭桂杉:政治文明視野下的公民參與[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