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大陸政策形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6:12:00
導語:外國大陸政策形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日本大陸政策是日本向亞洲擴展的政策。它的形成對朝鮮、中國、東南亞地區乃至整個世界主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大陸政策的形成過程,包括起源、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三個階段,最后對日本大陸政策形成的原因略作敘述。以希望能以史為鑒,銘記歷史教訓,追求人類和平與幸福。
關鍵詞:日本;大陸政策;形成。
大陸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1945年二戰戰敗之前,對外侵略擴張的指導思想。"所謂日本大陸政策,只是日本國為向亞洲大陸發展的一個變名","它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資本主義道路的特殊形式與其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的產物"。日大陸政策的產生,對東亞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響,給東亞、太平洋地區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國人民造成了空前浩劫。
一、起源
在"大陸政策"正式形成以前,其基本構想早已在日本歷史中出現,它主要的歷史淵源有:
(一)豐臣秀吉的大陸擴張構想
1584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后,制定了一個先占領朝鮮進而征服中國與印度的計劃。
為實現這一計劃,豐秀臣吉在1592年和1597年,"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
雖然豐秀臣吉的對外戰爭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其"以朝鮮,侵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擴張構想,在歷代日本統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佐藤信淵倡導的"征服支那論"
佐藤信淵(1769-1850)是19世紀上半葉日本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1823年,佐藤的著作《宇內混同秘策》出版,宣稱"皇大御國(指日本)乃天地間最初成立之國,為世界萬國之根本……萬國之君皆可為其臣仆"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日本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三)維新運動之先驅---吉田松蔭的"海外擴張補償論"
吉田松蔭(1830-1859),長州藩士。1854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今橫濱)的美國軍艦上與美國締結了《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條約規定:日本開放下田,函館兩港為美國軍艦停泊地,供給其必需用品,允許美國在下田駐領事;給美國人以最惠國待遇。隨后,幕府同英,俄、荷締結了類似條約。日本的大門從此被打開,歐美的工業制成品、棉布、砂糖、導火武器等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占領日本市場,日本民族工業無法與之抗衡而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吉田松蔭認為,日本難以與歐美列強抗衡,失之俄美而由滿州、朝鮮補償才是日本的出路。
1855年,吉田在獄中寫給其兄杉梅太郎的書信《獄是帖》這樣寫道:"我與俄美媾和,既成定局在貿易上……失之于俄美者,應由朝鮮、滿州之土地以為償。"
日本明治維新元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和井上馨等人曾受教于吉田松蔭的松下村塾。吉田的大陸擴張的構想,遂為其學生所繼承,進而滲透到明治政府的大政方針中。
二、形成過程
在繼承和發展豐臣秀吉、佐藤信淵、吉田松蔭等人的大陸擴張主義之后,1868年,明治天皇發表了《御筆信》,申明政府將"開拓萬里之波濤,布國威與四方。"伴隨著日本的明治維新的進程,日本的大陸政策開始形成。
歷史進程表明"經略大陸"戰略從醞釀到正式形成大體經歷了五個步驟。
(一)維新初期,參議木戶孝允提出"征韓論",將朝鮮定為日本對外擴張的第一個戰略目標。
《御筆信》頒布以后,右大臣巖倉具祝與參議木戶孝允研討日本的"前途大事"。木戶孝允在其1869年1月26日的日記里寫道:"向朝鮮派遣使節,責具無禮,彼若不服,則興問罪之師。"②闡明了其侵略朝鮮既而侵略亞洲大陸的思想。
外務省認識到確定對朝鮮的基本方針乃當務之急。1870年5月擬出《朝鮮三策》分為消極之策、積極之策和折衷策,供太政宮抉擇。
最后按照大久保的意見采納"折衷策"。即利用朝鮮與清朝的宗藩關系。日本向清政府派遣天皇使節簽訂"修好條約"。這樣,日清建立平等關系;朝鮮既為中國藩屬,日本現居朝鮮之"上國"地位,朝鮮就可能與日本建立邦交;如果朝鮮拒絕建立,屆時再議"和戰問題"。②
盡管明治初年倡導"征韓論"者有不同的出發點,但日本已經走上了朝鮮擴張的道路,為"經略大陸"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
(二)1873年,參議、薩摩藩軍閥西鄉隆盛策劃武力"征韓"的陰謀。
西鄉隆盛是"征韓論"的積極倡導和推行者。西鄉持"征韓論"的出發點是:第一,認為日本國力不強,軍備空虛,應乘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攻略朝鮮,滿州和中國,日本方能躋身于歐美列強之列。第二,作為土族的重要領袖,西鄉認為應將日本土族不平之氣轉移到對外方面去,"(土族)希冀內亂之心,轉向國外,移作興國之遠略"。①
留守政府的板坦退助參議,江藤新平參議也都主張及早"征韓"。與此同時,1873年,發生了朝鮮遣責日本商人走私的事件。
消息傳到東京,日本政府認為這是朝鮮侮辱日本,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及參議板垣退助主張用兵。正在療養的西鄉隆盛則策劃了一個武力侵略朝鮮的陰謀。先派遣使節責備朝鮮,朝鮮必將輕蔑使節,再借此派遣征討大軍。
9月13日,巖倉等人回國,形勢發生了變化。巖倉其祝出國考察后決定按照普魯土的官僚魂專列主義來發展,日本資本主義,對西鄉等人擬建立的土族軍事獨裁體到極為反感,又擔心西鄉一旦在對朝政策取得成果,留守政府的政治領導權將日益鞏固。木戶主張"此時以治內政為最要",巖倉上奏"今樺太(庫頁島)事頻起,此為當前之急務"。②10月24日,天皇睦仁采納內治優先論,"征韓"之議無限期推遲。
(三)1875年,借"江華島事件",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3年朝鮮發生了"癸酉政變",大院君下臺,國王李熙宣布親政,實權落入王妃閔氏及其閔氏集團手中。
1875年,在釜山逗留窺探外務六等出仕森山茂建議,應乘朝鮮"內江"之機實施炮艦外交。③9月20日,日云揚艦非法駛入朝鮮漢江口江華海峽進行測量。下午,云揚艦上溯,擊毀永宗島上朝鮮炮臺,并登岸洗劫。這就是日本制造的"江華島事件",又稱"云揚艦事件"。
1876年1月6日,日本政府派遣黑因清隆,井上馨為遣韓使正副今權代表,率水兵800名,乘軍艦3艘,輪船3艘前往朝鮮。
2月11日,朝、日代表在江華府談判。經十余日爭議,朝鮮屈服。2月26日,雙方簽定了《日朝修好條規》,又稱《江華條約》②。其內容特點如下:第一,規定日朝平等,否定中朝間藩屬關系。第二,獲得了一系列特權。如定元山,仁川為通商海岸,日本單方面享有駐公使,領事權與單方面領事裁判權。
通過《江華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對朝鮮進行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是日本推行"經略大陸"戰略具有突破性質的一個步驟,也是朝鮮淪為殖民地的起點。
(四)借《濟物浦條約》,擴大在朝侵略
1882年,朝鮮發動"壬午兵變"。不滿于不公平待遇的朝鮮舊營士兵,處決了日本考官堀本禮造,并圍攻日本公使館。朝鮮大院君再次秉政。7月30日,日本內閣召開討論朝鮮局勢的會議,會議決定派遣花房義質為全權大臣,與朝交涉。派陸軍一個大隊,海軍四艘軍艦同往。
8月28日,日、朝在濟物浦日本軍艦上舉行談判,30日,簽訂了《濟物浦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從重懲辦兇徒",厚莽日本被害人民;賠償日本軍費及死傷者;派員道歉,允許日本"公使館置兵若干以備警事"。②使日本取得了在朝鮮的駐兵權,使得日本的軍事力量第一次伸向亞洲大陸。日本"經略大陸"得到了進一步實現。
(五)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擬訂《清國征討策案》,將征服中國列上議事日程
1886年,山縣有朋派遣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赴中國調查軍備。山川回國后,于1887年2月擬出《清國征討策案》,妄圖以武力征服,政治肢解中國。
日本的《清國征討策案》的出籠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將中國列為"經略大陸"戰略的主要目標。表明東京統治者炮制的"經略大陸"戰略的醞釀工作已大體完成。
三、日本大陸政策的正式形成及原因淺析
1889年12月24日,山縣有朋就任日本第三屆首相,成立內閣。1890年3月,山縣有朋將其對外基本理論《外交政略論》,連同其在1888年撰寫的《軍事意見書》提交閣僚傳閱,以期統一思想。
《外交政略論》提出了"產權線"、"利益線"的新概念,強詞"保衛利益線"的重要性,明確提出日本"利益線之焦點在朝鮮。"
1890年12月,第一屆帝國議會開幕,山縣有朋在議會上作實施方針的演說,他公開闡述了《外交政略論》的主旨"利益線論",指出"凡國家能保全主權線及利益線者方能為國家……只防守主權線不可謂完備,必須同時保衛利益線。"
分析日本大陸政策形成的原因,不難看出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下面略作敘述:
1、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有了向海外市場擴展的迫切需要。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已初具規模;美、俄等國的侵略,卻進一步摧毀了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進而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進行侵略擴張便提到了統治者議程上。
2、近代化的不完整,軍國主義思想濃厚,軍部勢力強大。與歐美等國家的近代化(工業化)不同,日本近代化不完整,軍國主義思想濃厚以及軍部力量強大,使日本在對外策略上易走向極端----訴諸武力。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七十多年以來推行大陸政策,以武力對外侵略擴張。山縣有朋及繼承者田中義一,東條英機等人將所謂的"利益線"從侵略朝鮮開始,侵略中國,進而擴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給這些地區的人們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了沉重災難,日軍所到之處,殺、傷、搶、淫無惡不做,給人們帶來巨大損失,使各地山河破碎、滿目新人瘡痍,"玩火者必自焚",日本給他國人民帶來不幸的同時,也給國內帶來了不幸。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遠離戰爭武力,追求和平才是人類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①安岡昭男著《日本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②井上清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
③陳豐祥著《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1992
④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資料邏輯(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⑤沈予著《日本大陸政策史(1868---194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⑥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書》上、下卷,東京,1978
⑦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32年刊本。
- 上一篇:我國的認同戰略論文
- 下一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