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1-02 04:38:00
導語: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知行轉化過程中客體的個性心理特征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對知識進行認知,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轉化為理性的行為過程(即通常所說的知行轉化),就必然要求政治課教師對學生個性心理變化的特點作一個比較細致的了解。青少年學生正處在從童年走向獨立的人生道路的轉折期,這一關鍵時期可塑性強,他們的身心都在對知識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并逐步形成其完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性格。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發展,并且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如何利用這一時期中學生個性心理的變化特征,抓好中學生的知行轉化,培養其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遠大的理想,直接影響政治課教學的效果。
二、知行轉化過程中的相關要素及其聯系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從知到行的轉化是一個變化發展過程,包含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知,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和社會主義的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認識。這是一個從不知到知、從少知到多知、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情就是指學生根據一定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標準去進行價值評判,評判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即人們在是非、真偽、善惡面前所具有的情緒體驗。信即信念,指學生在認知了某種理論并對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后,對這種理論的真理性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確信不移的態度。意指意志,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的感情和行為起著調節的作用,具有堅持不懈的特點。行就是指人們的行為習慣,它是在一定的政治觀點、道德信念和思想情感的指導和支配下取得的。這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好壞和政治覺悟高低的重要標志。
在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知是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知識、社會主義的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的認識基礎。沒有這一認識基礎,情感、信念、意志、行動就失去了根基。行則是轉化的歸宿,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只有學生自覺地將他所獲得的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付諸行動,并表現出一種穩定的傾向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思想政治課教學才算真正取得成功。而在知行轉化的過程中,情、信、意又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感情是伴隨著學生對思想政治問題和品德問題的認識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對學生的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當學生對某種思想政治傾向或道德傾向產生了共鳴,有了強烈的憎或愛時,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他們對事物采取追求和唾棄、贊成或反對、適應或改造的行為。作為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為并鍥而不舍的心理活動,意志在知行統一過程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環節。學生只有意志堅毅,才可能克服困難和障礙,堅持履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使從知到行的轉化最終完成。如果缺少這一些中介環節,從知到行的轉化就會中斷。由此可見,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緊扣知行轉化的各個環節,了解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充分把握其有特殊情況下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作用,使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由此體現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三、中學生知行轉化過程中諸要素的培養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進行知行轉化諸要素的培養方法具有多樣性,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它會不斷地充實,這其中有一些規律可循。
第一,在教學過程既要突出各要素之間的側重點不同,又要注意它們之間的互相滲透,把知情諸要素的培養的針對性與兼顧性統一起來。知行諸要素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出相互不同的特征,這一點決定了在培養學生知行轉化過程中的方式和途徑各有自己的側重點。在中學生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設計和實施,才能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知行諸要素。例如,要使學生獲得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認識,教師必須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講清楚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的含義和意義,即不僅要使學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掌握所學理論的精神實質。要充分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情感,使他們對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感情引起共鳴,教師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典型的材料、先進的榜樣,通過生動感人的講解,來調動和強化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要使學生樹立起對所學觀點的堅信不移的態度,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講解分析的透徹性,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結合,以及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來驗證所學理論觀點的真理性。要幫助學生逐步鍛煉出堅強的意志,教師就必須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堅持實踐,讓他們在與困難和挫折的斗爭過程中進行鍛煉,培養毅力,砥礪意志。而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習慣,教師就需要認真組織和指導學生的活動,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并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學生通過實際活動,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提高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很顯然,對知行諸要素的培養途徑是有區別的。然而知行諸要素之間又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形成都會有賴于其它要素的培養程度,因此在著重考慮進行某一要素的培養時,同時也應當盡可能使其對其它要素的增減起滲透作用。例如,在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和原理時,如果教師能既注意理論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徹性,又注意選材的生動、典型、有意義,還注意表達的簡潔和通絡,那么,這就不僅有利于學生完成認識的任務,而且理論自身內在的邏輯力理,理論和實際的貼近,再加上教師本身講解的清晰和生動,會激起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熱情和敬仰,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情感要素。只要用聯系的觀點來綜合考慮學生知行諸要素的培養,將針對性和兼顧性兩者統一起來,完成中學思想政治課所擔負的任務,就有了重要的保證。
第二,既注意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順序,又不固守開端的某種模式,把總體培養的有序性與具體開端的多樣性統一起來。從人類認識的基本規律來看,一個人某種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歸根到底是以認知為開端的,沿著知行諸要素的內在順序,最后以形成行為習慣為歸宿。如果一個人的知行諸要素在發展方向或者發展水平上出現嚴重的不一致或不平衡,就會表現出言行不一,或者行為因缺少根基而難以持久。所以,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必須認真考慮知行諸要素形成的客觀順序,在總體上堅持要素培養的有序性。然而,知行諸要素之間除了不可分割性之外,又存在著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它們各有自己的本質規定,各有自己形成的條件和過程。而學生在某一理論問題上的知行觀又常表現出不平衡和不相稱。這兩點決定了在知行諸要素培養的教學過程中,知行諸要素都可以作為培養的開端。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時可以從傳授知識入手,有時可以從培養行為習慣入手,有時又可以幾個方面同時進行。具體以何為開端,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知行發展狀況和教學的其它條件來決定,不能局限于某一種固定的開端模式??傊?,如果重視總體培養上的有序性和具體過程中開端的多樣性,就可以使教學過程更符合實際,促成學生從知到行的和諧發展,為他們本身的知行轉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傊?,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既要充分認識和把握知行轉化過程中諸要素的特點和內在聯系,又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使中學生在知行轉化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
論文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化過程個性心理特點馬克思主義認識過程教學任務基本概念發展過程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
論文摘要: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認識過程,而且是學生對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從知到行的逐步轉化過程。針對中學生這一階段個性心理特點以及發展過程,注重對這一知行轉化過程的研究并努力促成這一轉化的順利實現,是完成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如何比較全面地認識和把握這一轉化過程,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一過程所包含的諸要素以及諸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掌握并運用這些要素的培育原則。
- 上一篇: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