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民主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11:46:00
導語:新農村民主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內在要求。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民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一些地區的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現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廣大農民對民主權利的內在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發展
民主的發展水平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能否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決定著農村基層民主是否發展與完善。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我國農村總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村經濟仍然欠發達。農村大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掙錢,長年遠離家鄉,根本無心關注農村民主建設。沒有村民普遍參與事務管理、參與決策,就難以保證推行民主。
2.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民主自治意識淡薄
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而政治制度、信仰和情感與一定時期的文化水平是分不開的。廣大農民是村民自治的主體。但是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民主觀念缺乏,維權意識淡薄,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一些村民在選舉時不能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將選票交給他人任意填寫,有的選親、選近、選鄰,而不管所選的人有無工作能力,有無勝任的條件。一些地方選舉過程中,家族宗族勢力控制村民選舉過程,從而嚴重阻礙農村民主建設的有序發展。
3.農村基層民主制度仍不健全,缺乏相應的配套保障機制
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有些具體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如在村委會選舉中,由于缺乏競選制度,選民對被選舉人的了解程度有限,影響了選舉權的行使和選舉的效果,對擾亂、破壞選舉或不正當競選的查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有的地方在村務管理時,不按照正當的民主程序和合理正確的民主方式,而是利用行政手段強制性“予以指導”,忽視了村民自治的性質及村民自我管理的意愿和能力。而且,目前對如何處理村民委員會和黨支部的關系,村委會和鄉鎮政府的關系,也存在許多的矛盾,其實這些矛盾和沖突都是因為缺乏健全的民主機制而引起的。說明還缺乏一個制度化的框架來規范村委會和黨支部之間以及村委和鄉鎮政府之間的權力關系。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建設的途徑
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任重道遠,如何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使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仍要作艱辛的探索。結合當前農村現狀,本文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基本思路著手:
1.從發展農村經濟的角度入手,提高農民參政水平
發展是硬道理,離開經濟建設來談民主法制是空談。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免除了農業稅,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從政策、科技、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指導,引導農民走科技興農之路。今后還應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的力度,大力扶持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民的收入確實提高,才能使廣大村民充分發揮在新農村民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當前新農村經濟建設任務艱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扶持農村民營經濟以及化解村級債務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一個良好的民主氛圍和法治環境,才能處理好方方面面復雜的關系,讓農民得到實惠,農民才會以更加飽滿的政治熱情投入到民主法制建設中來。
2.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創造民主文化氛圍
列寧曾強調教育對政治參與的重要,他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謊言蜚語,謊話偏見。”要想農民增加政治參與意識,提高農民的文化思想素質是關鍵。“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實現村民自治良性發展和保證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民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經濟發展就沒有后勁,先進的民主制度就有在文盲和半文盲中流產的危險”。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對村民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和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堅決掃除中青年文盲,要組織好農村的思想政治和法制、形勢教育,增加農村大眾傳媒數量,為農民提供盡可能的政治信息。在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提高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
3.加強制度化建設,建立民主保障機制
推進農村基礎層民主政治建設,關鍵在制度。確保“四個民主”落到實處。首先是嚴格貫徹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依法搞好村委會選舉,維護村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夯實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基礎。特別是對選舉的監督力度,有效發揮監督部門的職能作用,堅決打擊賄選、弄虛作假等不法行為。其次是扎實推進村務、政務公開,不斷加大基層民主透明度。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充實公開的內容,擴大公開的領域,要嚴肅查處弄虛作假的行為,保證“兩公開”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再次是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保證村民有效自治。有了各種健全的規章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有章行事,按章理事”。要進一步明確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的人員組成及其職責和權利,會議要定期召開。推進民主決策,健全民主議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強化民主自治制度,嚴格民主評議制度,完善村民評議村干部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制度。使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向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4.利用因特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干部的有效監督
要對干部實行有效的監督,包括上級監督、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在輿論監督中除了報紙電視等傳統手段以外,因特網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因特網具有時效性強,信息量大,易于互動,言論自由度較高,可以及時、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中一些事件,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主席還特別強調了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不久前,總書記還親自來到人民網與網民進行網上交流。由此可見中央對網絡作用的重視。所以在農村中普及因特網,并且充分利用因特網進行輿論監督、下情上達作用,對新農村民主建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黨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目前一些地區的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現狀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與廣大農民對民主權利的內在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建設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民主建設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冊: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蔡賢恩.完善村民自治建設的探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 上一篇: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土地制度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