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時間:2022-04-24 03:31:15

導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持續時間長、緊迫程度高的攻堅戰。為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領導班子的頂層設計和思想政治建設,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法,充分發揮和調動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優勢和集體力量。把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切實探尋有效途徑,力求“全”與“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中求“新”,在“新”中達“全”,在新時代中贏得主動。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親和力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P4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引領大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進和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全”與“新”。全,不僅表示高校領導班子應有全局理念,統籌學校發展,更表明要充分把握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優勢、政治優勢及群眾優勢,全面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細、落小、落實。“新”,不僅代表要創新教育手法,豐富教育內容,更意味著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內涵進行深度開掘,常為新、常求新。

一、加強高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力求發展之全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高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中組部、和教育部黨組多次聯合召開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扎實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為高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法。[2]全面加強高校領導班子的頂層設計和思想政治建設,既是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促使教育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實現高校管理升級的重要保證,更是提高高校領導班子統籌全局能力的現實要求。一是堅持集體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關鍵在高校黨委。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最突出的特點和絕對優勢,也是國內在創建“雙一流”大學進程中所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堅持高校黨委集體領導制度,有利于構建井然有序的辦學氛圍,以制度的剛性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各項工作的持續推進,實現教育事業的科學規劃。在《關于健全黨委制》中指出,為防止并克服個人專斷,把黨的領導權集中在黨委集體成員手中,保證黨的正確領導,各級黨政軍機關等“都必須建立健全的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大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用集體領導取替個人領導,同時“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二者不可偏廢。”[3](P1341)應在堅持集體領導制度的前提下,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樣既能保證黨委統籌領導學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強化執行、落地見效上下功夫,又能彰顯主要領導同志的職責定位及其表率作用。二是重視理論學習,提升班子成員的自身修養。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領導班子應發揮模范作用,潛心修學,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加強班子成員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領導作風的優化建設。若要在新時代中贏得主動,班子成員既要聚焦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貼近校園生活、貼近校園實際、貼近校園群眾,不斷提高統領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指揮教育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研判復雜形勢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堅持身體力行,深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線。身為高校領導,特別是學校辦學發展的掌舵人,應把學校的各項事業發展作為任期內工作的宗旨目標,堅持身體力行,不能“離經叛道”,更不能只提要求、不作表率。高校領導班子只有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一線,以基層工作為“經”,以扎根基層為“道”,才能保證從決策和管理環節創新性地形成體系完善、環節配套、功能齊全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使管理和教學組織形式向多樣化、綜合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態推進、穩定開展、落到實處,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瓶頸難題。

二、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思想引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在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一代青年。[1]在多元多樣多變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新時代的沖擊挑戰,也充滿新時代的戰略機遇。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走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傾注便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傾注。高校應緊跟新時代步伐,以的勝利召開為重要契機,切實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頭腦,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式,將大學生培養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以時代課題為指向,促使新思想融貫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時代是思想之母”。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P18)新時代催生新理論,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順應偉大歷史使命的召喚赫然而至,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方位又一次理論的創新與突破,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又一次飛躍性發展。[4]深刻掌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蘊涵和具體指征是當前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關鍵環節。報告共出現35次“新時代”,并作為切入點引出新思想、新矛盾等諸多“前所未聞”的前瞻時代性的理論命題。每一個“前所未聞”都是從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的美好生活出發,都是對中國國情和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概括,都指向于黨和國家最關心的時代問題。中國的時代問題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新時代”出現頻率之高,更加生動詮釋了新思想的內涵、特征、走向和目標。如何緊緊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聚焦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主題,是推動精神浸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著力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要致力于切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各門課程、各個章節的有機融合點,真正實現以新思想引領教學航向,以時代課題豐富教學內容。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力求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背景、新的實踐基礎、新的歷史使命、新的理論創新等核心要義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二是以創新方法為突破,開拓新思想融貫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途徑。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更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以創新方法為突破,開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貫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途徑,要求教師必須著眼于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針對性為導向,既注重教學內容的相融共生,更要在教學方法上體現時代特性,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引領廣大青年學生深切感知精神,親身體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諦,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練就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用生動語言闡釋報告精神,將理論精髓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出來。一是要準確采用案例教學,正面和反面案例結合使用。深刻的理論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寶貴的精神背后是高尚人格。“情”與“理”通,新思想引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堅持理論深刻性與事例生動性的統一,借助經典案例和真情實感的人物事跡,統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生活化和實效性。要充分認識時代精神在經典案例中的昭示對大學生的感召和吸引,著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悅納感。在宏觀把握、整體對接、重點闡釋的基礎上,穿插正、反兩面案例鮮明對比,進一步夯實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和實際踐行。二是要聚焦學生熱點問題,解答他們最為關注的現實困惑。報告向廣大青年提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殷切希望,正是黨和國家對青年的時代召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精心培育適應新時展要求的有為青年,敏銳捕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強化互動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經典理論和最新思想體系,激發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理解、體會與主張,激發學生自主承擔起青年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三是以新媒體傳播新思想,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空間和時間。強調要高度重視網絡教育,這是黨和政府報告中第一次出現網絡教育。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攜性、隱匿性等特點,持續吸引著廣大青年學生“無人不網、無處不網”,隨之伴生出社會高度關注、高校嚴防出現的安全隱患和教育阻斷現象。高校要積極發揮網絡媒體的即時傳播優勢,確保“理”上“網”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文明成果滋養學生心靈和校園文化,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利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一要善用網絡的覆蓋性。高校青年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科研實驗研究的同時,較少有主動意識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通過校園網、官方微信、新媒體工作室、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等多種渠道,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效滲透于大學生生活實踐中,潤物無聲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二要把握網絡的瞬變性。網絡的碎片化信息來源紛繁復雜,必須爭取高校青年學生的情感認同和理論認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準核心事件,聚焦熱點問題,利用微課程、微動漫、小短文等喜聞樂見的載體形式,傳播和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三要借力網絡的群眾性。互聯網上能夠廣為流傳的多是接地氣的生活熱點和傳播方式。從出訪馬來西亞提及馬來西亞著名歌手梁靜茹,到總理赴泰國演講點評電影《泰囧》,再至里約奧運會,國家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由“洪荒之力”成為家喻戶曉的正能量代言人……種種現象啟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接納大眾的普遍心理訴求,力求彰顯語言表達的大眾化和親和力,運用好群眾認同的語言方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傳播“移動屏幕”所承載的思政魅力。

三、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在全新中付全心

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強調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組織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保證。他也多次提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強調做好打基礎抓基層的工作是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凝聚力,構建和諧校園和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視基層黨組織的思想建設,又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調動基層黨組織所有成員,在完善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倡導工作走心、情理交融,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全面提升。一是切實完善高校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建設。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應堅守黨要管黨的基本原則,在高校黨委管大局、掌方向、做決策、保落實的根本上,創新學習方式,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政治水平。一要遵循基層黨組織有效領導,實現全面覆蓋。在二級單位和職能處室組建功能齊全的獨立黨支部,加強各黨支部之間的共建和溝通機制,確保黨組織在學校的全覆蓋,使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有序合理。對于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的重要專項工作,因勢而為組建臨時的基層黨組織,用黨員亮身份,用組織結黨員,迅速搭建專項工作開展的組織機構,凝結形成工作推進的可靠力量,切實保證二級單位和職能處室重要任務的完成。二要加強黨員黨性教育,夯實思想基礎。黨性是政黨固有屬性,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黨的宗旨、性質、作風、道德、紀律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2017年7月2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的黨。[5]黨員的黨性教育既是理論學習的體現,也是服務群眾的實踐。高校基層黨組織應充分挖掘地緣政治優勢,堅持開展黨員志愿服務,自覺踐行合格黨員標準。三要積極營造基層黨組織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與政治素養。黨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需要良好氛圍的保證。營造高校黨員群體文化,增強黨員對黨組織的歸屬感,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促成制度性的行為規范。另外,根據不同角色身份劃分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或以學院、學科專業、特長愛好劃分黨員群體,針對不同的群體特色,組織開展相應的實踐交流活動。二是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論內涵拓展到實踐外延的有效途徑。服務性是基層黨組織的基本特性,高校基層黨組織成員之間應構建“黨員服務共同體”,強化問題導向,結合實際自上而下厘清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方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一方面教師黨員要示范引領,以高度的新時代社會責任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對同事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進行精準幫扶并提供知識及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學生黨員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學習生活中主動向身邊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手,認真做好團結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引導工作,帶頭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增強同學之間的感情,強化服務同學的意識,深化“黨群零距離活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功能實現感性與理性并存,效率與溫情同在。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淑云,蔣興旺.論進一步加強高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3]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張國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新[N].中國教育報,2017-11-17(6).

[5]朱妙寬.增強憂患意識加強八大建設——學習“7•26”講話心得[J].大連干部學刊,2017,(8).

作者:蓋逸馨 張濤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