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政教育文化載體創建

時間:2022-08-29 02:52:28

導語:網絡思政教育文化載體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思政教育文化載體創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網絡交際方式的日新月異)和廣泛應用,網絡對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地擴大。在文化全球化的網絡時代中,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我們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應對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沖擊,必須加強自身文化載體上的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面,從而在網絡中牢牢地把握主流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的控制權、領導權和主導權。

1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載體的“題中之義”

要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實現教育的目標,必然內在地訴求于對其文化載體的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文化載體的內在聯系是本文的邏輯起點。而要充分地理解兩者的聯系,首要的一點是把握它們各自的“題中之義”。

1.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介體與環體二維度

目前,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眾多,主要觀點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思想宣傳的理論和傳播學的原理,以互聯網為載體開展教育的一種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①。這些概念主要是從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維度(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媒介)進行闡釋,但卻忽略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維度,即在網絡化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思想教育從理念到內容、手段、機制與組織方法如何發展、創新的角度進行論述。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維度的忽視往往導致了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偏重于“形式”的豐富而輕視“理念”的革新。這無疑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末倒置”(手段方式的多樣化應該服務于教育理念的達成,而不應該倒置過來)。因此,正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們在談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注意介體維度以及環體維度的統一,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環境的刺激下必然拓展出新的教育網絡陣地、形式以及手段,同時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又會促進教育理念、方法的全面改革。

1.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的內涵及其特征

所謂文化載體,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以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意思,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文化產品并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寓于文化建設之中,借此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已達到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②。而文化之所以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原因在于它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結構。劉莉教授指出,文化從層次上講可以劃分為三層:有形層、制度層以及觀念層。其中觀念層是“人們如何來認識、處理自己與所處的社會的關系的一套隱形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觀念、價值觀念、人生觀念、道德情操、階級意識、民族精神③”。正是由于文化這種以意識形態為“核心與靈魂”的多層次的體系結構,文化載體具有了形式多樣性、對人影響的全面性以及影響方式的滲透性的特征。在網絡環境的多元文化態勢下,這些特征在文化間的碰撞、沖擊、融合中得以呈現和放大。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文化載體的這些特征,通過文化的“美麗外衣”進行西方意識形態的撒播,削弱和消解大學生群體對主流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認同。因此,要破除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大學生群體的迷惑,增強大學生群體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達到使他們自覺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這場“無硝煙”的戰爭,其必然訴求于對其文化載體的建設。也只有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建設,才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全面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全民一致的價值觀。

2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的現實困境

要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從理論上必然要求其文化載體的建設。但現實上,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有一些地方尚沒準備充分或估計不足,造成了在文化載體的建設上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群體的認識不足,造成了文化載體在內容和目標上偏離大學生群體的個體需要。大學生群體既與尚未建立起一套思想政治品德體系結構而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傳統權威(家庭父母、學校老師等)的觀點學生群體不同,也與其他成人群體已經建立起自己獨有的價值規范不同,其社會角色剛好處于兩者的中間。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正處于從不牢固到穩固的“塑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大學生群體可能在多元文化及其價值選擇中鞏固原有的主流思想品德政治結構,也有可能拋棄對我國主流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腐化為只懂享樂、消費的個體。這其中的關鍵在于能否滿足大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而取得他們的自覺認同。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在內容上高喊著“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落實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空洞口號,片面地強調主流文化的政治權威,而沒有將這些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精華真正地轉變為大學生群體的個體發展所需的“精神食糧”。因而造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第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發展的估計不足,造成了文化載體的網絡交流方式嚴重滯后和投入不足。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同年,國內許多大學迅速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并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門戶網站的建設。十幾年過去了,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網絡交流方式日新月異的發展,從BBS、QQ發展到時下大學生群體喜愛的微博(Microblog)。但某些高校并沒有根據這些網絡平臺的發展而更新自身的網絡交流方式,還是停留于比較“落伍”的網絡交流平臺。有些高校雖然發展了這些平臺,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投入,許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已經“荒廢多時”,沒有起到文化載體交流傳播的作用。除了上述兩方面之外,多元文化在網絡環境下的碰撞與沖突更加地激烈,大學生群體在文化選擇上一方面表現為困惑彷徨,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缺乏對目標及達成方式的思考和自信,從而帶來價值觀選擇中的沖突與悖論。這些問題暴露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中存有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

3建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策略

文化載體的建設實質上是文化體系結構的合理優化過程,筆者借鑒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運行軌跡”,即從文化知識的生產、傳播以及認同機制三大方面的建設和優化來解決在建設文化載體中出現的低效性問題。

3.1崇內容之“真”

在文化知識的生產上,有機知識分子要凸顯和深挖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內在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各種手段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價值的形成,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關于價值實現依賴于對真理的揭示和遵循,正確價值認識的確立有賴于對相關真理的把握的這一經驗逐漸形成、演化為人們的一種認識邏輯或思想發展的規律:“只有當人們接受了、認同了相關真理時,人們才有可能接受或認同某種價值認識。”④這種“價值知識”依賴于“事實知識”的規律在本質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內在要求:只有符合真理的文化知識,才能夠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只有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才可能被個體所接受和認同。值得強調的是,這種文化載體的“真”并不是空喊幾下口號,而是有其嚴格的衡量標準:這種文化能否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反映乃至解決現實的問題。目前高校乃至政府機關都紛紛利用新型的網絡交流平臺如BBS、QQ群、博客和微博等來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宣傳教育,但可惜的是它們并沒有更深地去挖掘這種文化載體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降低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尚形式之“美”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群體作為最有朝氣、最富有時代氣息、最喜愛潮流的年輕一代,都有著對“美”的非一般追求。如果僅片面強調內容“真”而不注意形式的“美”,就猶如忠言雖“好”但“逆耳”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恐怕要大打的折扣。因此,在文化載體傳播的“美”,一方面,在網絡交流中不要總用一種教育語氣而是以親和平等的方式拉近與大學生群體的距離,對較為抽象和理論化的文化可以進行適當的耐心解釋。另一方面,要注意網絡交流平臺的使用,利用QQ、博客、微博等時下大學生群體流行的網絡方式進行交流,盡量用生動活潑的圖片或者美妙動聽的音頻來替代紛繁復雜的抽象文字表達。讓學生敢于交流、勇于交流以及樂于交流。讓學生在一種平等、和諧、探討的氛圍中領略到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并對其產生自覺的認同。

3.3促認同之“善”

思想政治教育學認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覺認同歷經三大階段:“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傳授的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內化階段),再把一定的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轉化為行為(外化階段),然后再接受一定社會更高層次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教育階段),最終結果是使受教育者知行統一,形成一定社會可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⑤這意味著認同行為的完成不僅是指對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及價值的認同,而且還包括了將這種內在要求轉化成外在真實的行動,并且在不斷的教育中完善與修正這種行動。這種行動向著社會的一定要求和規范的方向不斷前進,閃爍出一種“善性”光芒。促使“教育者所傳授的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間的否定運動”⑥的發生,除了在文化載體建設內容上強調內容之“真”外,還必須在文化載體的核心層中積極譜寫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圖譜,為大學生群體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而激勵大學生將社會主義的要求和價值的自覺認同轉化為巨大的動力,為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而奮斗終身。

自中國接入互聯網以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十多年發展過程,從強調“內容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門戶網站建設,到注重人際互動與溝通的BBS、QQ等網絡新技術應用再到今天熱門的博客、微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的指導下不斷地在探索中成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正在發展的網絡環境,并將經歷著更長時期的動態發展歷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建設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可以斷定,伴隨著這種探索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建設也將會得到不斷地調整、充實、創新與完善。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發展形態,將會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