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時間:2022-10-26 10:55:43

導語: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思維,但新媒體所具有的廣義信息傳播特質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此情勢下,各高校為了穩定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作用,使用隱性教育方式來提升學生對與思想政治知識的理解深度。本文以新媒體為視角,對如何使用新媒體技術來達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隱性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多種傳播途徑,以實體課堂為主的直接性教育屬于應用概率較高的教學形式,而以互聯網以及心理輔導為主的教育形式在近年間才被應用。以上都屬于顯性的教育方式,其具有完善的教育體系,相對固定的教育方法等。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存在著一種偏隱性化的教學途徑,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而言,隱性教育不具有完全性的教育形式,因此學生對于隱性教育并無過多的抵觸情緒。同時部分高校教育研究人員發現,當隱性教育可以將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投放媒介時,其能夠起到的教育效果為最優。因此當前部分高校常有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會采用新媒體形式在落實隱性教育,這便也側面說明了新媒體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切實的推動性作用。

一、高校中隱性教育的含義概念分析

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處于對比位置,顯性教育所擁有的教學體系更加完善,其具有完整的教師結構、教學結構以及對應的教育改良結構。而隱性教育多會以教師為主,以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作為傳播空間。例如,當教師對某一種社會新聞擁有自主性的見解時,其便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無意識地為學生傳遞自身的看法。而只要學生對該位教師的印象較優,其就一定會對這位教師所傳遞的觀點產生信任情緒。這種從對教師思想產生“認知”,到信任教師的思想結論的過程,就可以被稱為在高校環境中產生的隱性教育。而在新媒體環境中,教師發表言論的方式更加自由,其既可以利用新媒體中的交流軟件隨時與學生交流個人意見,也可以發表動態來傳達自身想要傳達的教育思想。由此,我們可以分析,隱性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沒有規定形式,傳播方式比較自由的觀點傳遞過程。在顯性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區分比較明顯,但在隱性教育中,教師與學生處在相同的交流地位中,甚至教育過程不需要建立在雙方一對一談話基礎上。只要教師“說”,學生“看到”并“相信”以及“改變”自我,隱性教育即可成型。

二、當前高校中隱性教育的特殊性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隱蔽性特征。隱性教育顧名思義,未具有完整的教育形態,其不需要被考慮到思想政治的教育體系編制范圍內,也無需被計算進教學評價范圍中。對于新手教師而言,當他們將教學重點放置在編制實體課程時,其根本不會注意到隱性教育的作用。這便是隱性教育所特有的功能特征,即其具有完美的隱蔽性。(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滲透性特征。隱性教育需要在生活以及學習中產生教育作用,且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他們受到隱性教育的記憶點往往都是不相同的。如果將隱性教育的作用形式圖像化,其基本就是以流水狀不間斷地穿過各個縫隙,直至到達學生的腦海與思路中。同時,如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想要通過隱性教育來達成一種特定的教育效果,那么他們也必須要避開特定形式的教學方式,要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透露一些思想文化內涵,如此才能算是完成了以隱性教育為形式的思想傳遞。因此以隱性形態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行為明顯具有滲透特性,且其也僅能通過滲透方式來完成教育行為。(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廣義傳播特征。隱性教育的開展無需限定在特定場所中,在生活中、下課后、社會活動中甚至是在瀏覽手機信息的進程中,都有可能完成“毫無準備”的隱性教育。同時,隱性教育的可選內容也比較廣泛,從生活信息、生活常識甚至到數學公式、時政信息等內容都可以作為隱性教育的主體。傳播主體與信息接受者均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下,同時當傳播主體散發出一條帶有教育意義的信息后,這則信息也可能會透過第一收信者,在其與他人進行信息轉述的過程中完成教育。因此,隱性教育實際上屬于一種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甚至無需雙方面對面的特殊教育形式。(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長效傳播特征。因隱性教育可以在非平行時間中進行傳播,因此隱性教育的持續時長基本上都可以做到無限延伸。對于教師而言,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氛圍中便可以傳遞一些教育信息,而這些信息既可以直接在當堂課程中被傳遞給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學生口口相傳再次傳遞給他人。基本上只要教師所給出的言論能夠以近似完整的形態進行傳播,那么這一整個傳播流程便無關傳播者之間的區別,都可以構成完善的隱性教育。同時,教育行為具有終身性,當學生對于某一種思想政治觀念印象足夠深刻時,隱性教育的作用范圍便可以無限延伸。簡言之,隱性教育具有長效性特征,且該特征會隨著記憶狀態而得以變動,記憶清晰即作用范圍長效,記憶消退則作用范圍消退。

三、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途徑

(一)使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教育范圍。高校若要在新媒體應用時代中加強正面隱性教育的落實效果,可以通過落實新媒體教育方法作為開始。首先,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需要意識到應用新媒體技術來開展隱性教育對思政教育的促進作用。其次,教師需要明確使用新媒體軟件的方式,對于不同軟件的功能和傳播效果都要熟知。這樣才能保證在應用新媒體技術的進程中能夠真正發揮出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作用。例如,教師可以首先利用用戶較多的新媒體軟件,如微信、QQ。這類軟件具有傳播形式多,可使用圖文形式等版面優勢。但這類軟件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即教師必須要添加學生為“好友”,才能開展隱性傳播教育。因此,教師需要適當開通其他的傳播性新媒體軟件,盡可能擴大自身“動態”教育的傳播影響范圍。(二)尊重學生興趣取向,重塑教師主導地位。隱性教育不需要建立“學生主位”形態,教師需要充分突出自身的正面引導作用。但教師如何在隱性引導的層面中完成教育行為,也就是如何令學生對隱性教育的內容產生興趣,便成為了當下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所在。針對此,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首先采集當下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國家歷史、國家發展進程講解等內容,先穩定學生的興趣思路。其次教師需要對當下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多媒體軟件進行調查,調查可以使用課堂調查、校內調查等方式。一般當調查對象為50~80人時,基本就可以確定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常被應用的軟件類別。當教師得出結果后,可以將這些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思想政治信息編制到時興的多媒體軟件中,進而令學生對以教師為主的賬號產生一定的信任情緒。但無論如何教師需要注意,隱性教育不可顯現出特定的規程,切勿將自身的教育屬性放大化,以免令學生對教師賬號產生抵觸情緒。(三)順應新媒體傳播優勢,創設價值觀傳遞網絡。隱性教育可以用“水流”的形態得以滲透,但當水流所覆蓋的范圍形成一定面積后,那么其所覆蓋的區域便能構成完成的信息交流網絡。而高校所要做到的就是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透過信息交流網絡而形成穩定的影響范圍。當學生進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部所建立的隱性教育范圍后,學生便能夠被范圍內的政治信息所影響,進而將自身的思想形態無限制的與教師的思想形態相融合。就比如每個高校都會設定一些具有校園特色的文化內涵或規章制度,初期階段學生往往不能接受或無法理解這些文化以及規定的設置含義。但在中期階段的履行、了解等進程中,學生便能夠對校園文化的設定含義產生了深刻的理解。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在潛意識中接受新文化的最好體現。而高校應該使用新媒體軟件來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信息交流網絡,進而讓學生置身于這一網絡之中,隨時被教師所的動態和教師的個人思想所影響,進而形成正確的、穩定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觀念。(四)無關軟件類別,堅定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軟件從表面上看的確屬于一種新時代“技術”,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而言,這種技術僅能作為輔助工具使用。教師需要利用的是其信息傳播優勢,切勿被這類新媒體軟件中所傳達的錯誤價值觀引領。為做到這一目標,思想政治教師不但自身要對思想政治內涵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更要具有成熟和完善的心理素質。尤其在會議圓滿結束后,也就是在我國繼續堅定走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的時代背景下,各個高校教師便必然要堅定自身對于社會主義的信任,對于中國文化的自信,要將自身的思想境界調節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只有當教師能夠堅定自身的思想觀念,并能夠保證所有以教師為主而傳播的思想動態都能夠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征,那么在新媒體軟件中開展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能夠具有切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五)強化新媒體信息監控力度,構建高質量教育團隊。新媒體環境中的負面信息較多,且多媒體一般不會限制信息傳播者的身份。因此這便為一些意圖傳播負面政治信息的違法者提供了可用平臺。這些負面信息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傳遞到大學生的視線范圍內,但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負面信息一旦出現便極易造成嚴重的思想引導后果。因此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門便也應該適當加強信息監控力度,例如對學生常用多媒體軟件中的“周邊信息”進行盤查。一經發現部分用戶傳遞錯誤的政治思想信息,技術人員便應該對其用戶信息進行檢查,如若發現為校內學生應立即進行警告,并按照虛假信息傳播的影響程度選擇適當的懲治方式。如若影響過于嚴重,應送至公安機關,務必要令具有不法行為的學生明確不適當行為會引發的后果。

四、總結

綜上,本文以新媒體為視角對高校學生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增加新媒體軟件的應用數量,拓寬信息傳播范圍,尊重學生興趣,高效篩選隱性教育信息,便能在適當準備的前提下完成針對于高校大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劉瀟.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5(02).

[2]趙紫薇.新媒體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1).

[3]游學民.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隱性教育[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02).

[4]李野.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17.

[5]陳樹文,侯菲菲.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2(08).

作者:楊宇婷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