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反思

時間:2022-08-25 09:23:14

導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反思

一、學習座談會精神,明確“微教育”發展方向

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屋建瓴,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二、找準教師定位,明確“微教育”主體職責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政教師要不斷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理論高度。通過學原著、觀視頻、看分析、背摘要、寫心得、編微信、錄視頻等形式,深刻領會、理解與消化理論知識,知道理論來源、明確理論體系、清晰邏輯關系、明白知識結構、明確發展方向,真正做到對理論的“真學”“真懂”“真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思政教師要加強自身師德師風建設,努力培養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爭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思政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思政教師要努力做到工作有規則,課堂教學有紀律,傳授知識有信念,傳授技術有方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思政教師要時刻關注國際時政要聞,關心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動態,及時向學生宣傳國際、國內大事。學習、咨詢、了解任教學生的基本情況:清楚學生所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明白學生在校期間要考取的職業資格證的名稱與等級,明確學生要考取的職業資格證的知識框架和技術要領,知道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行業、職業、崗位,熟知相關的行業規范、職業道德、崗位職責,準確掌握國家就業政策,及時了解任教學生所學專業的新增職業與崗位。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考取的職業資格證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情懷、職業情懷。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在學生備考職業資格證期間,鼓勵學生積極考證,幫助學生尋找學習方法、記憶技巧,給學生獻計獻策,從考證中培養自信、感受獲得、分享快樂、收獲幸福,爭做學生學習、成長、就業的向導和引路人。思政教師要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與我國發展成就、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術學生未來從事的行業、職業、崗位相結合,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高職院校特色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具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微教育”體系。

三、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明確“微教育”內涵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適合需要的更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更樂于接受。選擇、制作容易接受、樂于接受的“微教育”內容,更容易實現教育目的。思政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通過與學生語言溝通,熟知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所思、所想、所需,設計“微教育”的內容。依照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安排,結合任教學生實際,教師精心設計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快樂、高效實施教學,努力構建課余的“微教育”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中滲透“微教育”,引導學生關注課余“微教育”內容;課余“微教育”中滲透課堂內容,做好重點內容的拓展與延伸,營造快樂學習的學習氛圍。完善課堂的必修內容與課余“微教育”的選修內容,并將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以網絡為載體,利用云課堂智慧職教,上傳教案、課件和“微教育”圖片、文檔、視頻等,實現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有效結合,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努力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功能,逐步形成“快樂思政”的教育格局。思政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通過與學生的情感互通,促進師生價值觀融通。深入了解學生對學院、專業、課程、職業的認知、興趣以及期望,著力設計適合學生專業特色、課程特色的“微教育”內容。通過深入了解學生人格的優點、學習生活中的閃光點。借助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微教育”活動了解學生對職業認知、對社會的了解、對人生的看法。讓“微教育”走進專業、走進課程、走進實訓室、走進餐廳、走進宿舍,走進學院的各個角落。創設“思政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思政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情緒、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狀況,設置、選擇、制作適合職教學生個性特點的“微教育”的學習內容,使思政課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幫手,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上課率、抬頭率。通過探索構建“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途徑和方法,豐富“微教育”的內容,努力提高“微教育”的質量。通過語言溝通、情感互通、達到價值融通,使思政課成為學生學好專業、學好課程的助手,助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進學生、進課堂、進頭腦。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學生來到職業院校,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努力學習,磨練技術,刻苦鉆研,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理想的重任。思政教師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方法指導學生提高品德修養,提升職業素養,在學習、見習、實習中豐富職業情感,收獲職業獲得感,提高幸福感。積極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實踐成果,努力講好中國故事,盡力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豐富和發展“微教育”的內涵,努力提升“微教育”的品質。

四、結合教材,剪輯、編制“微教育”內容,實施“微教育”

(一)以視頻、圖片、文檔方式解讀理論觀看電視劇。《大國重器》,精心剪輯“新時代~《大國重器》”圖片、文檔數篇附加剪輯相應的小視頻,向學生展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重點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重點人物的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揭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給中國帶來的偉大福祉,堅定“四個自信”,筑牢“四個意識”,增強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感。認真學習貫穿宣傳精神,深入挖掘精神精髓,編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圖片文字數篇,努力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編制圖文并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數篇,精細解讀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每一項內容,讓學生真正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組織學生觀看電視短片《馬克思是對的》,與學生一道收集馬克思生活、工作的片段,剪輯“有理論深度,有實踐溫度”的馬克思視頻數部。將語言與文字的宣傳講述轉變為音頻視頻圖片展示、解說。將不易懂的、不愛看的文字形式轉變成容易接受的、喜聞樂見的視頻內容。將高大上的、哲學的、理論的,樸素化、通俗化、溫暖化、生活化。讓馬克思主義貼近學生,讓中國化的馬克思走近學生身邊,服務于學生學習生活。(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道德修養。認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讀《道德經》、《論語》。觀看北京大學李中華教授講解《道德經》,臺灣大學哲學教授傅佩榮《論語300講》,編制“學習道德經”、“學習論語”文檔數篇、圖片數張,剪輯視頻《道德經》片段、《論語》片段數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提高認知自然、為人處世的智慧。(三)剪輯、推薦《大國工匠》,培育學生學習自信剪輯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工匠》數部。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分類推薦、播放。通過課堂課余觀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工匠意識,學習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所學專業和未來將要從事職業的榜樣,培育學生的專業職業情懷;幫助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快樂學好思政課和專業課。(四)依托學生所學專業,嘗試“思政教育+”的教育模式。通過聽課、交流等方式,思政教師走近學生的專業,學習了解學生的部分專業知識和技術。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與專業課教師,部分學生一道,研究創設思政教育+專業技術的學習情境,嘗試實施“思政教育+”模式的“微教育”。請專業課教師篩選幾項具有專業特色的技術,細分具體技術動作的操作程序,由思政教師組織或與專業課共同組織,由專業課教師或學生講解動作規范并進行示范,明確動作要領,具體練習次數,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練習或集體練習。要求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增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四個意識、夯實四個自信、樹立工匠精神、樹立勞模精神”等思政要素。教師認真觀察學生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態度、行為和規范,及時增加思政要素,及時進行拍照、錄像、點評。利用多媒體回放照片、錄像,在一片歡笑聲中,分析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面目表情、動作規范等方面的優缺點。針對動作、技術、技能、藝術之間關系進行境界提升。倡導學生腳踏實地的、快樂的學習掌握所學專業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項技術,熟練且藝術的掌握專業技能,學習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收獲藝術人生。課后,教師將制作精美的照片、視頻通過云課堂、QQ或微信反饋于學生,或編制在后續思政課程的PPT之中,積極探索構建“快樂思政”“微教育”體系。如:在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思政教學中,教師組織實施了“最美會計就是我”的介紹會,“錢越數越多”技能大賽,“算盤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的?”討論會,“熟練動作夯實技術提高技能藝術人生”研討會等。這類活動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氣氛,提高了思政課的實效性,又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的內涵,增強了思政課的感染力,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與熱情。(五)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投身學生的實踐課活動,實施“微教育”。高職院校每年都舉辦運動會,技能大賽,校團委、系部舉辦各種社團活動,各系每學期都安排學生的實踐課、實習課、見習課。思政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采集學生的運動、大賽、活動、實踐課、實習課、見習課等精彩瞬間或精美視頻,制作成冊或美篇,在學生中進行分享。思政課教師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對學生、對學生所學專業、對學生所學專業的核心技術的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拉近了師生的情感,改變了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融洽了師生關系,凝聚了教育力量。通過對活動記錄的分享,激勵了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積極性,既充實了“微教育”內容,實施“微教育”,又實現了活動育人的思政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光明日報,2019-03-01,09版.

[2]《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共教育部教社科[2018]2號時間2018-04-13.

[3]蘇瑞瑩,等.當代青年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微教育”模式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2.

作者:李占敏 李雪 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